揭秘:戰神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是真是假?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戰神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是真是假?

2016年10月05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495 次

  導讀:白袍軍,也稱為陳慶之兵團,是以南朝陳慶之為將帥的軍隊。毛澤東主席對他十分欽佩。那麼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是真是假?

  公元529年,北魏永安二年,南朝梁中大通元年。北魏內亂,北海王元顥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梁武帝蕭衍派陳慶之率兵七千護送元顥北歸,這原本一搪塞之舉卻成就了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北伐征程。陳慶之七千白袍軍,縱橫千里,屢戰屢勝,居然殺進魏都洛陽,扶立元顥為帝。一時間北朝談陳色變,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義興國山人,庶族出身。在門閥制度森嚴的魏晉南北朝,庶族出身就意味著在政治前途上被處以無期徒刑。但不幸中的萬幸,陳慶之選擇對了主人。他的主人的名字叫蕭衍,南梁王朝的締造者。

  正光四年(523年),北魏爆發六鎮起義,契胡部酋長爾朱榮借鎮壓起義的時機崛起,兵力日盛。公元528年,北魏胡太后毒殺魏孝明帝元詡,立元釗為帝,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名,進軍洛陽,於河陰殺胡太后、元釗等王公卿士二千多人(史稱「河陰之變」)。繁華的洛陽變得陰森淒涼,一時「京邑士子,十無一存,率皆逃竄,無敢出者,直衛空虛,官守廢曠」。之後,爾朱榮成為了北魏的實際掌權者。

  北魏北海王元顥逃到了南梁降梁,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面對北魏的大亂,梁武帝蕭衍也感到有機可趁,但他依然很謹慎,於是他僅僅讓陳慶之率兵七千護送元顥歸北。七千兵馬北征,所有的人都為陳慶之捏了把汗。——這無疑是羊入虎口!陳慶之坦然接受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喜歡這樣的挑戰。

  公元529年四月,陳慶之率領七千陳家軍和一個光桿「皇帝」元顥自銍縣出征。出征前,陳慶之讓全軍的將士全部披上白袍。戰袍,也是喪服。那出征的喪鐘,為誰而鳴?

  陳慶之北伐第一戰,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攻破了北魏有七萬人駐守的睢陽城,睢陽守將丘大千投降。隨後北魏濟陰王元暉業率領兩萬羽林軍救援,屯入考城,堅壁死守。陳慶之用浮水築壘法攻陷考城,濟陰王元暉業被俘,同時還繳獲了戰車幾千輛。

  陳慶之七千白袍軍繼續向滎陽方向前進。

  睢陽、考城的失守,北魏朝野震驚,急派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林軍七萬,進據滎陽。同時令剛平定山東邢杲起義的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部星夜馳援滎陽,企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在城下將陳慶之一舉全殲。

  滎陽是有名的堅城,歷代兵家所重的軍事重鎮,虎牢關天下奇險,歷來易守難攻,陳慶之小小七千人馬,能夠攻破近十萬人守據的滎陽嗎?

  滎陽攻城戰開始並不順利,陳慶之軍死傷五百(對於一支七千人的部隊,是很大的傷亡數了)。這時候,又傳來了元天穆正率大軍趕往滎陽的消息。面對城高壁深的滎陽,全軍將士均感到恐怖和絕望。

  在陣前,陳慶之發表了直白而振奮人心的演說。他說:兄弟們,我們一路殺到滎陽城下,屠城掠寨,殺了很多北人,即使死N回也夠本了,現在元天穆的部隊正在趕來,我們要死,也要把滎陽城攻下來,再好好地和元天穆他娘的幹一場。

  陳慶之的話激起了白袍軍的激情與烈火,全軍用命,僅一鼓的時間,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就率先登上了滎陽城牆。五月二十三日,陳慶之攻陷滎陽。

  此時元天穆大軍的先遣部隊已經趕到(這意味著陳慶之晚一天攻陷滎陽,就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境地),由驃騎將軍爾朱吐木爾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兵九千,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領騎兵一萬,據虎牢,元天穆也隨即帶兵至虎牢。

  而滎陽城的硝煙還沒有消散,經過滎陽攻城戰,白袍軍已經極度疲勞。但陳慶之卻又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我們疲憊,敵人千里趕赴而來,比我們更疲憊。陳慶之決定出擊,孤軍深入,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陳慶之率領三千騎兵(此數應該為北伐軍的全部騎兵數),殺向天下第一關——虎牢關的三萬敵軍。北魏軍壓根沒有想到陳慶之竟然敢棄城出擊,頹然大敗。爾朱吐木爾與元天穆單騎逃走,爾朱世隆率眾逃跑,魯安獻關投降。五月二十四日,陳慶之攻陷虎牢。

  滎陽、虎牢相繼失陷的消息傳來,坐在洛陽的孝莊帝元子攸嚇得連夜逃出洛陽,投奔并州的爾朱榮。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成為了北魏軍的噩夢。

  洛陽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為首的百官一時沒了主張,得知陳慶之逼近洛陽,只好派人迎元顥入洛陽為帝。元顥恐怕還以為自己是做夢,不到三個月,陳慶之竟然就從銍縣將他送入了洛陽,而且還讓他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佔據洛陽後,陳慶之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明白當前敵我實力依然過於懸殊,陳慶之向元顥提出應速請南梁大軍支援。元顥卻打起了小算盤,認為七千人的南梁兵馬就這麼厲害了,再多請點過來,那這江山也不是他的了。他拒絕了陳慶之的要求。

  建康的南梁王朝聽到陳慶之的捷報,雖然高興,但蕭衍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對陳慶之開創的大好局面漠然視之,並沒有再派兵跟進,僅僅給予陳慶之一紙嘉獎而已。

  元顥與蕭衍坐失時機,而北魏方面,爾朱榮與北渡的孝莊帝元子攸會合。兩個月時間裡,糾集了三十萬的兵力,號稱百萬大軍,狼煙滾滾向洛陽殺來。而受降的各地也紛紛反叛。元天穆糾集舊部,重新佔據了睢陽,

  陳慶之率部出擊,再次大敗元天穆,收復睢陽。之後,陳慶之又北上,佔據北中郎城,阻擊爾朱榮的部隊渡黃河。

  十天內,陳慶之七千白袍軍與北魏名將爾朱榮大戰十一場,爾朱榮部傷亡慘重,卻不得渡黃河半步。爾朱榮一度心灰意冷,「不得即渡,議欲還北,更圖後舉」。

  這時爾朱榮部有高人(《南史》謂劉助,《北史》謂黃門郎楊侃、高道穆),給爾朱榮算了一卦,說不出十日必可定河南,讓爾朱榮重起戰意。爾朱榮決定避開陳慶之,從元顥派兵駐守的另一黃河渡口硤石偷渡。

  魏兵渡河成功,元顥的南防線全線崩潰。元顥本人率帳下數百騎南逃,奔至臨穎時被魏兵追及殺害,隨即洛陽失陷。至此,北伐宣告失敗。

  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成了孤軍,集結南返。爾朱榮怎會放過這樣的敵人,率軍追擊,但他又不敢追得過近。白袍軍且戰且退,爾朱榮的部隊不即不離地跟著,就像是護送著陳慶之南歸一樣。也許是這支部隊太優秀了,優秀得連上蒼都開始忌妒了。——北魏幾十萬大軍都無法殲滅的百勝軍隊,在撤退到蒿高一帶渡河時卻遇到了山洪暴發,全軍覆滅。

  敗於人類不可預知的天災,或許也是這支部伍最好的結局。

  神奇的白袍軍團全軍覆滅,但他的締造者卻依然神奇般地活了下來。陳慶之喬扮成一個和尚,在豫州人程道雍等人的護送下回到了南梁,繼續著他傳奇的戎馬生涯,為南梁捍守疆土,於公元539年去世,終年五十六歲。「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梁武帝蕭衍對陳慶之的評價,可謂中肯。

  白馬嘯西風,是神話還是泡沫?關於陳慶之北伐的這段歷史,太過於傳奇了,傳奇得令很多人都懷疑這段歷史的真實性。那麼,陳慶之北伐,是南北朝歷史上的一段不朽神話,還是後世史學家編造的歷史泡沫呢?

  仔細分析,陳慶之七千白袍軍北伐北魏如入無人之境,視幾十萬魏軍如草芥,是有其特殊背景和原因的:首先,是北魏正逢內亂,從胡太后毒死魏孝明帝到爾朱榮搞河陰之變,北魏政權處於一片混亂之中,一盤散沙,人人自危。這種情況下的北魏政府是組織不起對北伐軍的有效阻擊的。二是陳慶之北伐的時間選擇非常聰明,出征的時候北魏爆發了邢杲起義,北魏的很多兵力都被調集去撲滅這次起義,防線相對空虛。三是出征的時候,北伐軍只有七千人馬,但有元顥這個旗幟。從睢陽之戰丘大千投降開始,就陸續有降兵加入陣容,這些降兵雖然戰鬥力很差,但是在後勤補給等方面給予了北伐軍很大的支持。在這樣的背景和前提下,才有了陳慶之的傳奇神話。

  值得玩味的是記錄同時代大事的兩本史書《梁書》、《魏書》,對陳慶之的記載卻不一。《梁書》大費筆墨渲染,將其神話;《魏書》對陳慶之卻隻字不提,提到上述事件都以元顥一詞代過。可以認為,《魏書》對陳慶之的隻字不提恰恰證明了陳慶之北伐的真實性和傳奇性。即使拋去《梁書》渲染出來的泡沫,陳慶之北伐,對於北魏來說,仍然是一個恥辱的代名詞。那些事件和數據,就算去掉泡沫,拿出來也實在太丟人,所以,乾脆隻字不提陳慶之。

  僅僅七千兵馬,陳慶之就搞得北魏天翻地覆,雞犬不寧。如果此時蕭衍帶領後續部隊殺過來支援陳慶之。那中國的歷史,又將是怎樣的一種走向呢?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