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戰歷史上日本「關東軍」名稱的由來? | 陽光歷史

 

A-A+

揭秘:二戰歷史上日本「關東軍」名稱的由來?

2016年10月0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371 次

  "二戰"中關東軍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被蘇軍消滅了,從而加快了法西斯之一的日本在中國的失敗,也加速了"二戰"的進程. 關東軍的來歷:日本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因侵駐中國東北的金縣、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1898年,沙俄政府強迫清政府把中國旅順和大連灣「租借」給俄國,即把這塊租借地劃為俄國的一個州——即稱「關東州」。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持續1年零5個月,最後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戰後,根據雙方所締結之「樸資茅斯條約」第5、6兩款中之規定:俄國「將旅順、大連灣及附近領土領水租借權,與關聯租借權」及組成的「一切特權」,以及租借地「效力所及地之一切公共房屋財產」,「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一切支線……無條件讓與日本」。由於攫取了俄國侵略者在中國東北南部地區的一切特權,日本在亞洲大陸獲得了殖民地。

  1905年(明治37年10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為鞏固其在中國東北南滿地區的殖民統治,在遼陽成立了關東都督府,由陸軍大將大島義昌任總督,都督府內設陸軍部。1907年開始,日本在「關東州」駐紮有1個師團和6個鐵道守備大隊的兵力。1919年4月12日,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以原陸軍部為基礎,另組成了關東軍司令部,實行軍政分治:關東廳為司法、行政最高機關;關東軍司令部則為最高軍事機關。

  關東軍司令部先設瀋陽,後遷旅順,1931年9月前後遷瀋陽,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前後遷長春,直到1945年8月投降前夕。曾一度向通化、臨江撤遷,企圖憑借山區固守頑抗,最終以日本無條件投降而告終。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對關東軍下的定義是:「所謂關東軍就是根據樸資茅斯條約,為保護包含著南滿鐵路在內的日本利益而駐『滿』的日本部隊。」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