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中國,只有曹操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既是文學家,又是愛殺人,尤其愛殺文人的屠夫。因此,這張臉,索性塗上一層大白,你願意怎麼看就怎麼看吧! 在封建社會裡,握權者最樂於使用的對付知識階層的手段,莫過於文字獄。只要將一兩個異己文人消滅,就能對其他不安分的知識分子,起到殺雞給猴看的作用。對封建帝王而言,這是一項投入較少,產出卻大的統治行為,只消深文周納,上綱上線,幾乎無...
古代文人為何很少有近視眼?古代人近視了怎麼辦
近視眼也稱短視眼,因為這種眼只能看近不能看遠。這種眼在休息時,從無限遠處來的平行光經過眼的屈光系折光之後,在視網膜之前集合成焦點,在視網膜上則結成不清楚的象遠視力明顯降低,但近視力尚正常。如果有了近視眼的症狀,需要配戴眼鏡,來看清東西,矯正視力。 現在隨著文化知識越來越顯得重要有加,有近視眼的文人學子也越越多,即便在城裡工人、鄉下農民之中,也能看到少數代近視眼鏡的老百...
宋仁宗對付「牢騷文人」有絕招:宋仁宗趣聞
受儒家「九言價值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影響,自古以來,中國文人有個「通病」,那就是熱心政治。即便「在野」,對政治的熱情亦絲毫不減。 如何看待在野文人的「政治言論」? 在不開明的皇帝看來,那是「妖言惑眾」,而在開明的皇帝看來,那不就是「發牢騷」。 文人為什麼喜歡發牢騷?發牢騷的文人到底都是些什麼人? 眾所周知,宋朝是處理「朝廷與文人」關係最好年代,除了「重文輕武」的...
晚明文人的「小資生活」:焚香試茶洗硯鼓琴
明末清初文人喜用「試」字,就是淺嘗輒止,帶有一種短暫性,並不是執著全身去投入。即興為之,適可而止。一種行為擺弄完之後再換一種,永遠保持興趣的新鮮和身心適宜;後人當事業去做就非文化初衷了。當時的文人吳從先概括得好:「乘起興之所適,無使神情太枯」,他點明了工作理念。
晚明時代的文人講究雅致,追求悠閒情趣,米蘭昆德拉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名句,晚明文人則是「生...
揭秘宋朝文人的糜爛生活:宋朝崇文導致其滅亡?
很多人都喜歡宋朝,比如金庸先生。 喜歡宋朝,不僅僅喜歡它的不殺文人,還應該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是個普通人可以通過科舉「高考」,讓自己「朝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擁妓納妾,聲色歌舞的朝代。 在它之前,五代亂世之中,武人耀武揚威;更之前的唐朝,重視門第,參政議政須得是門閥貴族。只有到了宋朝,文人的身份地位才得以空前高昇。宋朝皇帝打壓武士,推崇文人治政,更是捨得在士大夫文人...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的高潮:曹魏建安風骨
怊悵述情,必始乎風; 沉吟鋪辭,莫先於骨; 漢獻帝最後的年號為「建安」(公元196~220年),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陳琳、徐干、阮瑀、應瑒、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這一時代的作家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當時處於戰亂動盪的年代...
李之儀簡介 北宋蘇門文人集團重要成員李之儀生平
李之儀(104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今山東省慶雲縣)人。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塗。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
清朝文人詆毀明王朝的十四個例子:抵毀明太祖畫像
如今許多人對於明朝歷史有許多偏激的看法,而忽視了歷史永遠是勝利者編寫的,在中國歷史上文字獄最為嚴重的一個時代清朝,其編纂的一部所謂《明史》,為了自身的統治需要,清朝編纂的《明史》裡面充滿了對前朝的偏激看法和政治陰謀。時光雖然過去了三百年,但是善良的人們經過長期的愚民統治已經麻木的淡忘了諸如「揚州大屠殺80萬,嘉定大屠殺,江陰大屠殺……」或許再過若干年還會淡忘了「南京大屠殺」!...
唐代文人“催新娘”要寫詩:狀元盧儲如何催?
催妝
——盧儲
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
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據《儀禮·士昏禮》載,締結婚姻共有六項禮儀制度,它們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親迎是締婚的最後一項禮儀,也惟有此時,才可看到婚禮主角同時出現。
催妝,為親迎的前奏,在唐代社會裡是必不可少的,而觀花燭及下障車、卻扇詩等都是婚禮過程中的插曲和節目。其中「催妝」、「卻扇」在封建貴族...
宋代不為人知的一面:科舉比唐朝公平 文人有擔當
錢鍾書曾說: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一向是相提並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都數得到宋代。啟蒙主義思想家嚴復說:「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宋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