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通過拼爹建國稱帝的年少皇帝 誰最年輕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政權更替,往往充滿血腥風雨,但通過禪讓制平穩交接的也不少。據研究發現,不少開國皇帝在承繼正統大業之時都不超過35歲,比如說: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時年31歲,三國曹魏開國皇帝曹丕33歲,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只有29歲,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時年也只有33歲;甚至還有不少十幾二十來說就建國稱帝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後生可畏,何以了得!那麼他們的能量來自哪裡呢?
縱覽這些年少開國皇帝的發跡史,真正像劉秀、趙匡胤等人單純依靠個人實力實現登頂的卻少之又少。劉秀儘管是高祖劉邦之後,其時作為沒落皇族後裔和一介書生草民,是通過參加並領導起義軍擊敗其他對手打下的江山;而趙匡胤則作為依靠自身努力步步晉陞至後周禁軍首領,欺負皇帝年幼,略施小技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的。實際上,更多的是依靠父輩祖輩奠定的基業而坐享其成、水到渠成的,如三國曹魏開國皇帝曹丕、北朝齊國開國皇帝高洋等。那麼,有幸通過這種拼爹方式成為年輕開國皇帝都有誰呢?屬誰最年少呢?
曹魏高祖文帝曹丕(187-226年):登基稱帝時,33歲
曹丕,字子桓,三國曹魏的開國皇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我們知道,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真正締造者是曹丕的父親、一代梟雄曹操(155-220年),他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方式主掌東漢政權達20年之久(始於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但他終生沒有稱帝。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延康元年(220年)3月,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當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位,利用父親創造的基業成功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時年39歲,共在位6年。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樹不墳,葬於首陽陵。
西晉世祖武帝司馬炎(236-290年):登基稱帝時,29歲
司馬炎,字安世,晉朝的開國皇帝,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曹魏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179-251年)的孫子,伯父司馬師(208-255年),父親司馬昭(211-265年)。我們知道,司馬懿才是晉朝的奠基人,他作為曹魏四代(齊王曹芳)的托孤輔政大臣,於公元249年初通過誅滅曹爽而獨攬曹魏軍政大權。兩年後司馬懿病逝,其長子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司馬師因受驚嚇而死後,其弟司馬昭繼兄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之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又專政曹魏10年,因急於滅蜀漢、抗東吳而愣是沒有來得及稱帝時就一命嗚呼了,把機會留給了兒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封爺爺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追封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祖;追封父親司馬昭為文皇帝,廟號太祖。
蜀漢被滅兩年之後的公元265年,54歲的司馬昭病死,不到30歲的司馬炎繼承父親的晉王之位,充分利用祖輩和父輩共同夯實的權力權勢基礎在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司馬炎於265-290年在位,共計25年,死時54歲,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但司馬炎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因選了一個癡呆兒做接班人而讓晉朝打好河山早早斷送。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稱王建國時,不到15歲
拓跋珪,字涉圭,又稱拓跋圭,南朝人又稱其為拓跋開,鮮卑族拓跋部人,南北朝北魏政權的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廟號烈祖。他的祖父拓跋什翼犍(320-377年)是一個以西晉封號「代」為名目的龐大的拓跋部落聯盟的首領。「代」的創始人是拓跋猗盧,在定襄的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故城起家,於307年統一拓跋三部,與南面的西晉分治。公元315年,拓跋猗盧被西晉最後一個皇帝--晉愍帝進封為代王。以後數傳至拓跋什翼犍,於東晉成帝鹹康四年(338年)即代王位。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前秦苻堅發兵擊代國。什翼犍兵敗奔逃後被殺。代國亡。拓跋什翼犍的孫子道武帝拓跋珪即位後,追諡他為昭成皇帝,廟號高祖。追諡拓跋猗盧為穆皇帝。
拓跋什翼犍被殺,5歲的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寄居獨孤部。登國元年正月六日(公元386年2月20日),少年老成、智識不凡的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以原代國末代君王之孫的名義得到了以賀蘭部為首的諸部支持在牛川大會諸部,召開部落大會,重建代國並而被擁立為「代王」,建都盛樂,年號登國,時年不到15歲。三個月後,拓跋珪放棄原來西晉的封號,改稱「魏王」,國號「魏」,史稱「北魏」。拓撥珪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最年輕的建國者。拓撥珪後又領兵平定中原,於天興元年(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稱帝,時年27歲。拓跋珪依照漢族制度,逐漸把北魏成一個北方的封建制強國。拓跋珪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公元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38歲,在位24年。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登位後,謚拓跋圭為宣武皇帝,廟號烈祖,10年後改謚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改廟號為太祖。
北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洋(529-559年):登基稱帝時,年僅21歲
高洋,字子進(因生於晉陽,又名晉陽樂),東魏權臣、東魏王朝的建立者之一高歡的次子,南北朝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但我們知道,北齊政權的真正奠基人、實際創建者是高洋他爹高歡(496-597年)。普泰二年(532),一舉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身份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元帝,另立北魏孝文帝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並挾其遷都鄴城,而孝武帝西逃入關就宇文泰,北魏正式分裂為東魏、西魏。高歡專擅東魏朝政16年。高歡死後,其長子高澄(521--549年)順利接掌東魏政權,武定七年(549年),高澄以大將軍身份兼相國,封齊王,權傾朝野,並當眾責罵孝靜帝為「造反皇帝」。就在高澄準備禪代東魏之時,卻被家廚蘭京刺死。高洋建立北齊後,追諡高歡為高祖獻武皇帝(後改為神武皇帝),高澄為世宗文襄皇帝。
高澄未及實現做皇帝夢而死,由其弟高洋繼掌東魏朝政。 公元550年五月,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位,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大齊,改元天保,建都鄴,史稱北齊。高洋利用父兄奠定的堅實根基,順勢實現建國大業。這一年,高洋年僅21歲。高洋由於過於荒淫、暴虐,身體虛虧,結果在天保十年(559年)十月得病死去,時年30歲,在位19年,死後葬於武寧陵,廟號顯祖,謚號文宣帝。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542-557年):登基稱帝時,年僅15歲
宇文覺,字陀羅尼,鮮卑族,代郡武川(今為內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三子,母親為元皇后(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馮翊公主)。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獺(一作黑泰),西魏王朝的實際建立者和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孝武帝元修(東魏稱他為出帝)率眾入關投靠宇文泰,任命宇文泰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當年12月,孝武帝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另立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孫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文帝。西魏開始,歷經文帝元寶炬、廢帝元欽、恭帝元廓三帝,而西魏朝中軍政大權始終被宇文泰所實際控制。西魏禪周後,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公元559年),追尊為文皇帝。
公元556年三月,西魏恭帝元廓(鮮卑名:拓跋廓)命宇文覺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為大將軍。到了十月,宇文泰過世,由宇文覺繼承他太師等官位。因宇文覺年幼,西魏國政大權落入宇文泰侄子宇文護的手中。十二月,拓跋廓下詔給宇文覺岐陽之地,封為周公。北周孝閔帝元年正月初一日(公元557年2月15日),在堂兄宇文護(515-572年)的支持下,宇文覺受禪位,正式即位自稱天王,國號周,史稱北周。西魏恭帝拓跋廓退位後不久被宇文護派人所殺。宇文覺拜宇文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而宇文護則開始居功自傲,自任大塚宰(宰相),繼續專斷國政。宇文覺生性剛毅果敢,想親自執政,對於宇文護專政感到相當不滿,便與屬下合謀誅殺宇文護,不想被宇文護獲知而於當年八月被迫遜位,被貶為略陽公並幽禁,不久被毒死,年僅15歲。宇文護到岐州迎立宇文覺的哥哥宇文毓為帝,是為北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毓被宇文護毒死,宇文覺的弟弟宇文邕即位,是為北周武帝,三年連殺三帝的宇文護仍掌控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誅殺宇文護,始親自處理國務,並下令為宇文覺上徽號。於是派遣蜀國公尉遲迥在南郊上謚其為孝閔皇帝,稱其陵墓為靜陵。宇文覺堪稱是中國史上最年輕的開國皇帝(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不到15歲稱王建國,但稱帝是12年後的事),也堪稱是在位時間最短的開國皇帝(在位不到八個月)。
另外還有: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13歲繼承王位,後領導秦國統一六國而改稱皇帝,建造了首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南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稱帝時,也竟只有21歲;而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繼位時只有7歲。但樂奀認為:秦始皇雖13歲繼位,當他統一中國建立秦朝是已39歲「高齡」,因此不能列入年少開國皇帝之列;趙構建立的南宋只是北宋的一個延續,不存在實質上的政權更替,因此本人認為趙構算不上真正的開國皇帝。對於清朝,我們知道它的開國皇帝是順治帝的爺爺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