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死因之謎:唐代茶仙盧仝是死於甘露之變嗎?
唐代著名詩人盧仝詩風崇尚奇險,追求不同凡響的效果,是孤傲執拗人格的藝術體現,與時態流俗格格不入。不過這位奇特詩人究竟是死於「甘露之變」,還是因病自然死亡,學術界一直分歧較大,遂成為歷史疑案。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宋元筆記小說中所謂盧仝「罹甘露之禍」之說。
中唐時期有一批藝術上追求奇怪險僻境界的詩人,其中盧仝是較有代表性的一個。盧仝號玉川子,祖籍范陽(今河北涿縣),「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是他的曾祖父。盧仝的詩作,以品格清高、回味雋永為後人所推崇,能「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趨怪走奇,中病歸正」。在追求險怪的藝術風格下,有的詩讀來十分流利秀美,如「相思弦斷情不斷,落花紛紛心欲穿。心欲穿,憑欄杆,相憶柳條綠,相思錦帳寒。直緣感君恩愛一回顧,使我雙淚長珊珊。」這首《樓上女兒曲》寫的是女兒閨中春愁,清新流麗,柔和嫵媚。
這位追求險怪風格的詩人最後是怎樣死的呢?
宋元文人筆記中說,盧仝是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的「甘露之變」中被誤捕誤殺,亦即所謂盧仝之死乃「罹甘露之禍」。而在《新唐書·韓愈傳》之後附的盧仝小傳中,卻並未涉及「甘露之變」說。筆記中的「罹甘露之禍」說,後來為各類當代工具書所傳抄,幾成定論。但一些專家認為此說疑點頗多,所述故事比較牽強,人們看法不一,這使得盧仝的生卒年代無法確定,成為一個歷史疑案。
「甘露之變」發生於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舊唐書》的《李訓傳》、《王涯傳》以及《資治通鑒》卷245均有記載。事情大致經過是這樣的:當時的宦官仇士良專權,宰相李訓等與鳳翔節度使鄭注密謀內外協勢,以剷除宦官集團。他們謊稱左金吾衛內石榴樹上夜有甘露,誘使仇士良等前往觀看,人一到就加以誅殺。因所伏甲兵暴露,遂失敗。仇士良率兵捕殺李訓、舒元輿、王涯等,鄭注也被監軍宦官所殺,株連千餘人。
據《舊唐書·王涯傳》記載,王涯事前並不知情,出事時與同列舒元輿、賈餗等歸中書省一塊兒吃飯,還未下著,吏報有兵從門口出現,逢人即殺,涯等倉皇逃出。跑到永昌裡茶肆時為禁軍所擒,在仇士良嚴刑拷打下,自誣與訓同謀,然後被腰斬棄市。王涯家屬全被搜捕處死。王涯的再從弟王沐到王涯處求職暫留,也被抓去,陪涯腰斬。
事件過後,王涯的故吏門人李玫作《纂異記》,編撰了受害四相靈魂與白衣叟盧仝靈魂會飲吟詩的神話,用來寄托對四相的哀思,從而也就出現了盧仝「罹難」的說法。
「甘露之變」是一場殘酷的權勢鬥爭或宮廷政變。盧仝作為一個平民百姓,怎會跑到長安裹入這場鬥爭中去呢?
一些書是這樣記述盧仝與事件有牽連的。宋錢易的《南部新書》中有如下記述:「仝亦涯客,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夜,偶宿涯館。明日,左軍屠涯家族,隨而遭戮。」劉克莊《後村詩話》也說:「唐人多傳盧仝因留王涯第中,遂預甘露之禍。仝老無發,奄人於腦後加釘焉,以為添丁之讖。」
對於盧仝是否捲進這場動亂,最後連命也丟掉了,學術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見解。
一些人認為盧仝死於「甘露之變」可以「定論」。其理由為:據唐人李玫所撰《纂異記》中編造四丈夫(影射李訓等受害四相)與白衣斐(盧仝)的幽魂聚飲吟詩的神話,詩中用西晉石崇與潘岳同刑東市的典故,認定盧仝確實經歷「甘露之變」,此故事是盧仝罹難的「第一手最可信據的史料」。而且盧仝與甘露之變有牽連歷代資料都有記載,如元辛文房《唐才子傳》中說:「王涯執政時,常常加怒於下人。當事變發生時,盧仝與諸客在王涯書館裡吃飯,所以就留住了下來。官兵來抓捕他時,盧仝說:『我是盧山人也,與眾人沒有結怨,我有什麼罪啊?』官兵說:『既然是山人,那來到宰相宅,難道還不是罪嗎?』盧仝不能自辯,最後同罹甘露之禍。盧仝年老無發,宦官們就在他腦後加了個釘子。盧仝生兒子時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添丁,後人認為這是應了讖語。」
「甘露之變」發生於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舊唐書》的《李訓傳》、《王涯傳》以及《資治通鑒》卷245均有記載。事情大致經過是這樣的:當時的宦官仇士良專權,宰相李訓等與鳳翔節度使鄭注密謀內外協勢,以剷除宦官集團。他們謊稱左金吾衛內石榴樹上夜有甘露,誘使仇士良等前往觀看,人一到就加以誅殺。因所伏甲兵暴露,遂失敗。仇士良率兵捕殺李訓、舒元輿、王涯等,鄭注也被監軍宦官所殺,株連千餘人。
據《舊唐書·王涯傳》記載,王涯事前並不知情,出事時與同列舒元輿、賈餗等歸中書省一塊兒吃飯,還未下著,吏報有兵從門口出現,逢人即殺,涯等倉皇逃出。跑到永昌裡茶肆時為禁軍所擒,在仇士良嚴刑拷打下,自誣與訓同謀,然後被腰斬棄市。王涯家屬全被搜捕處死。王涯的再從弟王沐到王涯處求職暫留,也被抓去,陪涯腰斬。
事件過後,王涯的故吏門人李玫作《纂異記》,編撰了受害四相靈魂與白衣叟盧仝靈魂會飲吟詩的神話,用來寄托對四相的哀思,從而也就出現了盧仝「罹難」的說法。
「甘露之變」是一場殘酷的權勢鬥爭或宮廷政變。盧仝作為一個平民百姓,怎會跑到長安裹入這場鬥爭中去呢?
一些書是這樣記述盧仝與事件有牽連的。宋錢易的《南部新書》中有如下記述:「仝亦涯客,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夜,偶宿涯館。明日,左軍屠涯家族,隨而遭戮。」劉克莊《後村詩話》也說:「唐人多傳盧仝因留王涯第中,遂預甘露之禍。仝老無發,奄人於腦後加釘焉,以為添丁之讖。」
對於盧仝是否捲進這場動亂,最後連命也丟掉了,學術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見解。
一些人認為盧仝死於「甘露之變」可以「定論」。其理由為:據唐人李玫所撰《纂異記》中編造四丈夫(影射李訓等受害四相)與白衣斐(盧仝)的幽魂聚飲吟詩的神話,詩中用西晉石崇與潘岳同刑東市的典故,認定盧仝確實經歷「甘露之變」,此故事是盧仝罹難的「第一手最可信據的史料」。而且盧仝與甘露之變有牽連歷代資料都有記載,如元辛文房《唐才子傳》中說:「王涯執政時,常常加怒於下人。當事變發生時,盧仝與諸客在王涯書館裡吃飯,所以就留住了下來。官兵來抓捕他時,盧仝說:『我是盧山人也,與眾人沒有結怨,我有什麼罪啊?』官兵說:『既然是山人,那來到宰相宅,難道還不是罪嗎?』盧仝不能自辯,最後同罹甘露之禍。盧仝年老無發,宦官們就在他腦後加了個釘子。盧仝生兒子時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添丁,後人認為這是應了讖語。」
一些人認為盧仝「罹甘露之禍」說不可信。近年來,關注盧仝的學者對這件公案做了深入探究,潛心閱讀了涉及盧仝之死的相關史料及與盧仝有交往的韓愈、賈島的詩文,發現上面的說法極為牽強,且有很大故事成分在內。通過對詩人作品分析,考證出盧仝約死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前後,下距「甘露之變」20多年,故而盧仝不可能經歷「甘露之變」。
首先,李玫的《纂異記》不論從寫作動機還是虛構情節來看,都稱不上「史料」,更談不上「最可信據」。《纂異記》出籠背景,《南部新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李玫者,早年受王涯恩。及為歙州巡官時,涯敗,因私為詩以吊之,末句云:『六合茫茫皆漢土,此身無處哭田橫。』乃有人欲告之,因而撰《纂異記》以避禍。」如此,「避禍」是故事的撰寫動機。既然為避禍,就只能採取以假亂真的手法,且按情節需要,拉一位很有詩名的早逝者盧仝參與,借他之口吟出「六合茫茫皆漢土」的詩句,以便一旦追究則委責於死鬼。另外,從虛構情節看,《纂異記》在記述眾鬼魂會飲時寫道:「四丈夫皆金紫」(影射受害四相),會飲於噴立泉,白衣叟玉川先生後至,背誦適間在甘棠館壁上所見題詩,四丈夫皆掩面失聲。繼而各吟詩遣懷,吟句中有「珍重昔年金谷友,共來泉際話孤魂」,「白首同歸感昔賢」等,最後不歡而散。根據上述詩句,認為這是引用了西晉年間石崇、潘岳同刑東市的典故,這當然無可挑剔。但「金谷園」乃石崇之豪華別墅,所稱「金谷友」包括潘岳、王愷之輩,多是當時炙手可熱的豪富。石、潘二人後因被仇人孫秀誣陷,在東市處死。倘若據石、潘同刑東市的典故,來影射王涯等受害四相還有些切題,而把一介寒儒盧仝也視為「金谷友」同享「白首同歸」之悼,未免有些牽強。
其次,在新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史籍中,記述關於「甘露之變」時均未提及盧仝死於罹難,這說明盧仝罹難說沒任何史實根據。如果盧仝果真是死於事變之中,後代的史家是不會漏載的。也許有人會說史書不提與政變無關的人物是為正常,那麼,王涯從弟王沐因向王涯求職暫留王宅,與政變也毫無關係,但抄家的時候一起收捕殺害,此事載入了《資治通鑒》,而元和年間,知名人士盧仝被害卻隻字不提,這是不正常的,這倒說明盧仝被害之事並不存在。
再者,盧仝摯友賈島在《哭盧仝》詩中沒有透露盧仝屈死於「甘露之變」。賈島詩言:「賢人無官死,不親者亦悲。空今古鬼笑,更得新鄰比。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長安有交友,托孤遽棄移。塚側志石短,文字行參差。無錢買松栽,自生蒿草枝。在日贈我文,淚流把讀時。從茲加敬重,深藏恐失遺。」若盧仝真是屈死「甘露之變」,這等大事,賈島絕不可能漏而不悼。
此外,盧仝享年幾何是考證其生卒年代、死亡原因的重要因素。按常理講,賈詩「平生四十年」已講清楚了盧仝的壽數。再拿盧仝在元和五年(810年)前後所寫《與馬異結交詩》中自述「盧仝四十無往還」,以及此後不久所寫《示添丁》中:「慚愧瘴氣卻憐我,入我憔悴骨中為生涯」,「氣力龍鍾頭欲白,憑仗添了莫腦爺」等加以驗證,可知盧仝在元和五年前後已呈現出不久人世的可能。詩人寫詩,限於格律,把三十七八歲、四十二三歲都寫成整數四十,這完全可信。有人認為賈詩中的「平生四十年是指從成年至罹難的四十年」,而不是壽年。從而把盧仝的去世年代硬是延長到「甘露之變」,用來充當「罹禍說」的佐證有欠妥當。
再則,盧仝有臨終「托孤」之舉,證明他屬正常死亡,而非橫死。
賈詩中的「托孤遽棄移」句,可知盧仝的兒子還很小。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韓愈曾有《寄盧仝》一詩,內中有句說:「去歲生兒名添丁。」可證盧仝的兒子生於元和五年。如果盧仝死於甘露事變,那麼添丁已經26歲了,早已成家立業,何談「托孤」?
再者,盧仝摯友賈島在《哭盧仝》詩中沒有透露盧仝屈死於「甘露之變」。賈島詩言:「賢人無官死,不親者亦悲。空今古鬼笑,更得新鄰比。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天子未辟召,地府誰來追?長安有交友,托孤遽棄移。塚側志石短,文字行參差。無錢買松栽,自生蒿草枝。在日贈我文,淚流把讀時。從茲加敬重,深藏恐失遺。」若盧仝真是屈死「甘露之變」,這等大事,賈島絕不可能漏而不悼。
此外,盧仝享年幾何是考證其生卒年代、死亡原因的重要因素。按常理講,賈詩「平生四十年」已講清楚了盧仝的壽數。再拿盧仝在元和五年(810年)前後所寫《與馬異結交詩》中自述「盧仝四十無往還」,以及此後不久所寫《示添丁》中:「慚愧瘴氣卻憐我,入我憔悴骨中為生涯」,「氣力龍鍾頭欲白,憑仗添了莫腦爺」等加以驗證,可知盧仝在元和五年前後已呈現出不久人世的可能。詩人寫詩,限於格律,把三十七八歲、四十二三歲都寫成整數四十,這完全可信。有人認為賈詩中的「平生四十年是指從成年至罹難的四十年」,而不是壽年。從而把盧仝的去世年代硬是延長到「甘露之變」,用來充當「罹禍說」的佐證有欠妥當。
再則,盧仝有臨終「托孤」之舉,證明他屬正常死亡,而非橫死。
賈詩中的「托孤遽棄移」句,可知盧仝的兒子還很小。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韓愈曾有《寄盧仝》一詩,內中有句說:「去歲生兒名添丁。」可證盧仝的兒子生於元和五年。如果盧仝死於甘露事變,那麼添丁已經26歲了,早已成家立業,何談「托孤」?
也許有人會拿劉備托孤孔明時劉禪已17歲,唐太宗托孤於長孫無忌、褚遂良時高宗已 22歲的故事,證明賈詩用「托孤」一詞,對20多歲的添丁來說並未背離常理,而這恰恰是典型的背離常理。上述兩起托孤事件本身就屬非常事件,都以皇帝退位、繼主庸碌、當時所處環境複雜等特殊條件作為背景。何況宮廷內部之爭情況特別複雜,不宜推論平民百姓之正常托孤。退一步講,即使盧仝是在添丁20多歲時的「甘露之變」中遇難,那是場突發事變,當時刀光劍影、屍橫遍地,盧仝怎能有未卜先知向賈島從容托孤的機會和時間。可見,盧仝「罹難」托孤之說違背賈詩原意。
此外從盧仝的性格特點來看,他也不可能成為王涯的座上客。
據《舊唐書·王涯傳》記述:王涯「貪權固寵,不遠邪佞之流」,「性嗇,酷好前古名書畫,有不可得必百計傾陷取之,逼孤凌弱以積珍奇」。在任鹽鐵轉運使時,「涯榷鹽苛急,百姓怨之。及甘露禍起就誅,悉垢之,投以瓦礫,須臾成堆」。王涯這樣的為人,作為志懷冰霜的盧仝,怎可能向他高攀結友,更不可能親熱到「會食、留宿」的地步。
又據《舊唐書·李訓傳》載,王涯被捕前,正在中書省內政事堂會食,會食者皆為同是宰相的賈餗、舒元輿等人,盧仝作為一名白衣寒儒,當然不可能跑到政事堂去參加會食。即使廁身其間,又豈能安於幾席。再則,事變發生後,王涯即從宮中倉皇出走,怎可能還在書館內聚集諸客會食、留宿,「諸客」又怎能安然在這是非之地逗留?
這其中的種種矛盾不難發現,宋元時期的文人筆記是以訛傳訛,越傳越神。如,抓捕盧仝時,因其無發而於腦後加釘,甚至把盧仝在元和五年為兒子起名「添丁」這樣一件平常瑣事也拉過來作為「腦後加釘」的預兆讖,可謂異想天開。對此事,傳述盧仝「腦後加釘」的宋人劉克慶也不以為然,他懷疑這是「好事者為之」,感慨道:「仝處士,與人無怨,何為此謗?」由以上論述可知,詩人盧仝是死於疾病,不是什麼偶然捲入「甘露之變」而罹難。他的生年應定在773年前後,比韓愈小5歲,比賈島長6歲,屬同輩人。
真真假假,盧仝的死的確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