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太子和後宮的稱謂都有哪些 | 陽光歷史

 

A-A+

中國古代皇帝、太子和後宮的稱謂都有哪些

2017年01月04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526 次

  中國古代帝王的稱謂,除了稱王、稱皇帝、稱謚號、稱廟號、稱年號以外,還有一些別稱,散見於 一些典籍當中。平時讀書,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參考。

  1、皇王:對君王的敬稱,猶言大王。見於《詩經。大雅。文王有聲》:「四方攸同,皇王維辟,皇王烝哉。」朱熹《集傳》:「皇王,有天下之號,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規定,朝廷祭告宗廟,高祖以上概稱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別稱。《隋書。王劭傳》:「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蓋謂至尊受命出為天子也。」

  4、主:古代對國君的稱呼。《商君書。君臣》:「故國治而地廣,兵強而主尊。」

  5、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鑒》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6、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誌。蜀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國君的別稱。《墨子。貴義》:「且主君亦嘗聞湯之說乎?」

  8、君:君主、天子。《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9、君王:對帝王的稱呼。《國語。吳語》:「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書。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無不亂之國。」

  11、君人:指皇帝。《商君書。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於諸侯,必劫於百姓。」

  12、先帝:當朝帝王已死的父親。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稱其先代君王的稱呼。《詩經。鄴風。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後:先世君王的稱呼。《漢書。韋賢傳》:「我既此登,望我舊階,先後茲度,漣漣孔懷。」顏師古註:「先後,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長,已故的帝王。《禮記。緇衣》引逸詩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鄭玄註:「先正,先君長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稱呼。唐,杜甫《憶昔》詩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

  17、先主:對開國君主的稱呼。《三國誌》有《先主傳》。

  18、先公:對天子、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魯語上》:「諸侯祀先王先公。」韋昭註:「先公,先君也。」

  19、先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呂氏春秋。論人》:「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宮中近臣或后妃對皇帝的一種稱呼。《新唐書。李輔國傳》:「代宗立,輔國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謂帝曰:『大家第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

  21、大王:對帝王的尊稱。《舊唐書。玄宗紀上》:或曰「先啟大王。」

  22、大君:古時天子的別稱。宋。范仲淹:《六官賦》:「伊六官之設也,所以經綸庶政,輔弼大君。』

  23、大皇:對帝王的尊稱。《昭明文選。晉。陸機。辨亡論》:「大皇既沒,幼主蒞朝。」

  24、大庭:傳說上古帝王的名稱。《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對初死皇帝的諱稱。《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聖、聖主、聖明主、聖上、聖君、聖明、明哲:都是對皇帝的尊稱。班固:《東都賦》:「於是聖上賭萬方之歡娛,又沐浴於膏澤。」

  27、上:在上者,有時特指君主、帝王。《禮記。王制》:「尊君親上,然後興學。」

  28、今上:對當時帝王的稱呼。有時也稱當今。《史記。太史公自序》:「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鄭玄:《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稱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戰國前後,臣下對君主的敬稱詞。相傳起於春秋時晉文公懷念介之推。《戰國策。燕一》:「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

  32、萬歲:古代臣民對王侯的祝賀之詞,秦漢以後演變成皇帝的尊稱。

  33、陛下:秦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稱的謙詞。《老子》:「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彀?』」

  35、寡君:人臣對別國稱自己國家君主的謙詞。《左傳》僖公四年:齊侯曰:「豈不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彀同好何如?」對曰:「君惠憿福於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36、國王:君主或帝王的稱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漢至明一直沿用。

  37、國主:國君、國王。《文選。李陵,〈答蘇武書〉》:「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稱號。如,三皇五帝。

  39、後王:古代君主的稱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後王是也。」後王:當今之王。

  40、素王:遠古帝王的稱呼。道家稱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為素王。儒家稱孔子為素王。

  41、世主:國君。

  42、少主:年輕的皇帝。《大唐新語》卷十一:「高宗大漸,顧命裴炎輔少主。」

  43、社稷主:國君的代稱。《大唐新語》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異議?』」

  44、元後:對天子或君主的稱呼。後世又稱帝王嫡妻為元後。

  45、社君:對幼主的稱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聖、嗣王:繼位的帝王。《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內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駕、大駕、車駕、御駕、聖駕、尊駕:原為帝王車乘的總稱,後來常用為帝王的代稱。《舊唐書。宦官》:「車駕頻致播遷,朝廷漸加微弱,原其禍作,始自中人。」

  50、萬乘:帝王的代稱。《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有千乘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故以萬乘稱天子。

  51、乘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後漢書。耿弇傳》:「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輿:帝王的車輿,後亦代稱帝王。屈原《離騷》:「豈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53、真主:帝王別稱,即所謂真命天子。《後漢書。王常傳》:「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別稱。《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55、天子:君主。《禮記。曲禮》:「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時天子只稱王。春秋以後,一些諸侯例如楚、吳等相繼稱王,於是尊稱周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封建帝王。杜甫《憶昔》詩:「犬戎直來坐御床,百官跣足隨天王。」

  57、天顏:帝王的容顏,代稱帝王。

  58、天囚:對帝王的蔑稱。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別稱。舊時又代指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竦傳》:「(竇)憲兄弟奸惡繼伏辜誅,海內曠然,各獲其宜。妾得蘇息,拭目更視,乃敢昧死自陳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沖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稱的謙詞。

  62、太祖、高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對開國帝王的尊稱。多用為廟號。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為人名。(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當朝皇帝已死的父親。 65,大行:是指剛剛崩逝,未稱廟號,謚號的皇帝

  66 太上:本指遠古帝王時代。《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釋文:「太上,謂三皇五帝之世。」後世尊稱帝王為太上。

  67、太宗:對開國第二代皇帝的尊稱。

  68、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族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三世紀時最先用於鮮卑族。

  69、單于:兩漢時匈奴稱其君長為單于。

  70、人牧:國君的別稱。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宮禁,帝王之居處。《楚辭。九辯》:「君之門以九重。」後又代稱天子。《舊唐書。宦官傳》:「萬機之與奪任情,九重之廢立由己。」

  72、朝廷:本來指帝王接見臣下紇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稱。

  73、明上、明王:對帝王的尊稱。

  74、後主:後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習慣上也稱後主。如南朝陳後主、五代李後主。

  75、縣官:皇帝的代稱。古時稱王畿內都邑為縣,所以又以縣官為朝廷的代稱。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別稱。胡三省:「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稱之。」白居易《喜罷郡》詩:「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歲月屬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稱。賈誼《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

  漢代以後,皇帝所立嗣子稱太子,又稱皇太子。多系嫡長子,此為正例。但金元時,皇帝的庶子也稱太子。

  1、 元良:太子別稱。《清史稿。世祖紀》:「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所生,岐嶷聰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

  2、 皇嗣:太子別稱。《大唐新語》卷九:「則天稱尊號,以睿宗為皇嗣,居東宮。」

  3、皇儲、帝儲:太子別稱。《晉書。天文志上》:「五帝坐北一星曰太子,帝儲也。」

  4、儲皇、儲胤:太子別稱。

  5、儲君、儲後:太子別稱。《後漢書。鄭眾傳》:「太子儲君,無外交之義。」儲:副。

  6、儲嫡、儲嗣:太子別稱。《後漢書。安帝紀》:「降奪儲嗣,開萌邪蠹。」

  7、儲貳、儲副、儲兩:太子別稱。

  8、元儲、儲元:太子別稱。

  9、東儲:太子別稱。因太子居東宮而得名。

  10、儲闈、儲宮、東宮、青宮:太子所居之宮,因以代稱太子。

  11、春宮、春闈:太子居住的宮捨,亦是太子的代稱。

  12、副主、副君:太子別稱。

  後宮稱謂

  1、後、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後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2、皇后: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

  3、王后:國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別稱。《後漢書。皇后紀贊》:「祁祁皇孋,言觀貞淑。」

  5、元妃、元嫡: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號。《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6、元後、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傳二》:「穆宗即位,禮臣議:『孝潔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廟。」

  7、女主:女子為君者,多指臨朝執政的太后。《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后女主,欲王呂氏。」

  後宮稱謂

  1、後、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後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2、皇后:皇帝正妻的稱呼,始於秦朝。歷代相襲。

  3、王后:國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別稱。《後漢書。皇后紀贊》:「祁祁皇孋,言觀貞淑。」

  5、元妃、元嫡:國君或諸侯元配夫人的稱號。《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6、元後、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傳二》:「穆宗即位,禮臣議:『孝潔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廟。」

  7、女主:女子為君者,多指臨朝執政的太后。《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后女主,欲王呂氏。」

  8、君婦:君主正妻的稱呼。

  9、梓童: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10、慈壺、慈闈:對帝王母親或皇后的敬稱。宋范成大《丙午東宮壽》詩:「晨昏兩慈壺,詩禮一賢王。」

  11、中宮:皇后的住處,代稱皇后。

  12、國陰:后妃的別稱。古代稱男為陽,女為陰,所以帝王的后妃稱國陰.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婦之下。《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對皇后的敬稱。《漢書。元後傳贊》:「及王莽之興,由孝元後,歷漢四世,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宮妃的稱呼。

  16、坤極:皇后的別稱。《後漢書。梁皇后紀》:「梁小貴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極。」

  17、妃:對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稱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於皇后,在諸妾中地位較高。

  19、妃嬪:帝王妾侍的統稱。唐杜牧《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歷代帝王妃嬪眾多。《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秦始皇滅六國,盡收其宮女充實內廷;漢武帝妃嬪有昭儀、婕妤等四級;晉武帝有宮女近萬人;康熙有妃嬪五十一人。

  20、嬪、九嬪:皇宮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嬪,也稱嬪婦。《周禮。天官。內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嬪。據說,宮中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歷代多用 其制,但名稱不一。唐代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新 唐書。后妃傳》。

  21、妃嬙、嬪御、嬪嬙:宮中的女官,天子、諸侯的姬妾。妃嬙地位高於嬪御。

  22、貴人:宮中女官,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始置,其地位僅次於皇后。此後,歷代沿用其名, 但地位的尊卑並不相同。例如,清代貴人位在皇貴妃、貴妃、妃、嬪之下。

  23、貴妃:妃嬪的稱號,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僅次於皇后。南朝宋武帝時始置,與貴嬪、貴人 號稱三夫人,位比相國。隋以後歷代均沿置。

  24、貴嬪:宮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時地位僅次於皇后。以後,歷代多沿用,但地位 尊卑不盡相同。

  25、德妃、賢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時為正一品。

  26、淑妃: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明帝始置。當時地位較高,僅次於貴嬪和夫人。以後歷代多設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遺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皇貴太妃、貴太妃。

  28、椒房:又稱「椒室」。漢代皇后所居宮殿,用花椒一類的香料和泥塗抹牆壁,取其溫、香、多 子之義,以表示吉利。後來就以椒房代稱皇后。應劭《漢官儀》:「皇后稱椒房……」

  29、淑媛:宮中女官名,三國魏文帝時始置。位在淑妃後。

  30、惠妃、麗妃、華妃: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唐玄宗開元時置。《舊唐書。后妃傳。序》:開元中,「乃於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夫人,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諸侯之妾的稱呼。

  32、儲妃:太子妃。

  33、東妃:太子妃。

  34、美人:宮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嬪的稱號。西漢始置。據傳,漢宮妃嬪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後一直到明代,宮廷中皆有美人名號。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稱號,始於西漢。此後,魏晉至隋唐後宮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稱嫡妻為女君。

  37、內寵、內嬖、嬖人:帝王寵幸的姬妾。《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別稱。

  39、側室、別室、別房:妾的別稱。

  40、繼室:諸侯次妃的別稱。

  41、大娘、小娘:皇后與妃妾的別稱。清梁章鉅《稱謂錄》:「天子妻古稱大娘。」

  42、細君:原為古代諸侯之妻的稱呼,後來轉化為妻子的通稱。

  43、夫人:周代諸侯的嫡妻。《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後來,諸侯之母也可稱夫人。漢代皇帝的妾皆稱夫人。魏晉以後,或稱夫人,或另立名號。

  44、寡小君:古代國君夫人對諸侯自稱的謙詞。《禮記。曲禮》下:「夫人自稱於天子,曰老婦;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後來臣民對別國也謙稱本國國君的夫人為寡小君。

  45、內官:先秦時諸侯妻妾、宮廷女官的稱號。後代多有沿用。

  46、內主:先秦時諸侯夫人的稱呼。後代有時也指皇后。《晉武帝立皇后大赦詔》:「以儀刑萬邦者,必須內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時稱諸侯的妻子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漢書。外戚傳》:「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諸妾的合稱。年長者為娰,年幼者為娣。後世娣娰也指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常以妹妹或侄女從嫁為侍妾,稱為媵。

  51、媵御、媵妾:隨嫁的侍妾。又稱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為女奴。帝王后妃之下的侍女通稱為妾或侍妾。

  53、長妾、貴妾:古代諸侯有子的妾。

  54、賤妾、副妾: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時侍妾的別稱。

  56、昭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元帝時始置。漢朝妃嬪在皇后之下有十四等,昭儀是第一等。「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57、昭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時始置。魏晉至隋唐多被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座引朝儀。」

  58、昭華: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亦有置此名號者。

  59、修儀: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0、修容: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後世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宮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漢武帝始置。當時有趙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漢朝妃嬪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後世(明代以前)雖然亦多沿用此名號,但地位尊卑不盡相同。

  [注]:9、梓童:皇帝對皇后的稱呼。 XX寫的卞京風騷之午朝卷,講的時王安石變法的事情,裡面皇后稱呼皇帝的是「官家」,倒覺有趣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