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擇皇位繼承人看:漢武帝比唐太宗高明的多 | 陽光歷史

 

A-A+

從選擇皇位繼承人看:漢武帝比唐太宗高明的多

2017年09月29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54 次

  選擇皇位繼承人是除了末代帝王外,每個皇帝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從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和身後政局佈置來看,漢武帝明顯要比秦始皇和唐太宗高一個層次。

  毛主席在《沁園春·雪》裡,列出了中國歷代最有成就的五個帝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然而宋太祖死因不明,其死後的皇位繼承至今還是歷史疑案。成吉思汗死後,大漢之位3年都沒有確定下來,因此這兩位帝王在皇位繼承上毫無作為,首先予以排除。

  剩下的3個皇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可謂是皇帝中的戰鬥機,帝王中的VIP,個個都是雄才大略,建立了萬世敬仰的功業。今天我們就來談論一下3位皇帝在皇位繼承這件事上的得失。當然要明確的是,關於他們其它的事情我們不談論,也不是對三位皇帝的功績進行排名。

  秦始皇未明確皇位繼承人,客觀上加快了秦朝的滅亡

  首先來說秦始皇,秦始皇晚年一心追求長生不老,沒有對自己身後的皇位繼承做出合理安排。在外出巡時,身患重病,這才想起安排身後事。

  跟隨在秦始皇身邊的,是秦始皇十分寵愛的十八子胡亥,遠在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蒙恬軍中的是長子扶蘇。這兩個兒子是秦始皇最看重的,無疑秦始皇會在扶蘇和胡亥之間,選出一位繼承人。

  多人以為秦始皇臨死前留下遺詔,讓扶蘇繼承皇位。其實這是誤解。秦始皇臨死前下發的詔書,只是說「讓扶蘇會咸陽主持葬禮」(與喪會咸陽而葬),並沒有明確說讓扶蘇繼位。

  不過既然讓扶蘇主持葬禮,秦始皇內心的意思應該就是讓扶蘇繼位。但秦始皇的這一模糊安排就留下了隱患,讓奸詐的趙高有了纂改詔書的機會,把花花公子胡亥推上了皇位。胡亥當上皇帝後,只知道享樂,完全無心也沒有能力治理國家,結果僅僅過了3年,曾經強大無比的秦王朝就被推翻了。

  如果秦始皇要立扶蘇,為何不在詔書裡,明確說明由扶蘇繼位,並把詔書向身邊的大臣公佈呢?如果是這樣,趙高還有機會篡改詔書嗎?這無疑是秦始皇的失誤之處。

  後來的皇帝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的出現,一般都會在臨死前,將大臣召來,當眾宣佈皇位繼承人,以免造成眾人爭奪皇位的情況。

  李世民留下長孫無忌,就等於布下了一場權力大戰

  再來說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李世民也是接連犯錯。最早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但李承乾胡作非為,完全不是一個合格的皇位繼承人,可以說,如果李承乾繼位,他不會比胡亥好到那裡。

  李承乾被廢後,李世民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或明或暗,始終受到長孫無忌的影響。長孫無忌一心要把自己的親外甥送上皇位。作為一名希望永保權力的大臣,長孫無忌的想法本沒什麼錯。但是作為皇帝,李世民應該看出唐王朝面臨的政治危機。

  李承乾被廢之後,李泰和李治作為長孫皇后的親生兒子,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此外還有李恪,李恪非長孫皇后親生,而是隋煬帝的外孫,這使他皇位爭奪戰中處於劣勢,但李恪無疑是李世民諸多兒子中最有才能的一位。如果按照選賢而立的原則,無疑太子非李恪莫屬。

  但長孫無忌竭力阻止李世民立李恪為太子,而是想方設法使李泰或李治成為太子。唐王朝當時最大的問題,不是立誰為太子,而是長孫無忌權勢太大。

  因此,無論是李泰,還是李恪當了皇帝,以這兩位皇子的才能,一旦當了皇帝,和長孫無忌之間,必然有一場權力之戰。以歷史的規律來看,長孫無忌失敗的可能性更大些,失敗就意味著死亡。

  如果是李治繼承皇位,無疑對長孫無忌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李治性情柔弱,長孫無忌可以繼續大權獨攬,即便李治有所不滿,也不大可能置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於死地。

  不過即便李治不與長孫無忌進行血腥的權力大戰,但長孫家族和李治的繼任者之間,也必將有一場血戰,這是逃不掉的。選李治當皇帝,不過時暫時將這場血戰往後推遲,而不是完全化解。

  但長孫無忌運氣不好,遇到了武則天,將本該是長孫無忌或其子孫與李治繼任者之間的權力之戰,提前演變成了長孫無忌與武則天之間的血戰。

  換句話說,即便沒有武則天,長孫家族和李治的繼任者之間,也必將有一場權力大戰,長孫家族也必將走向覆滅。

  武則天是個十分精明的政治家,在武則天面前,長孫無忌落得被逼自殺的下場,一點也不奇怪,這原本就應該是他的結局。

  長孫皇后臨死前,已經看出長孫家族權勢太盛,即將大禍臨頭,因而請求李世民不要再任命長孫家族的人,讓他們擔任顯赫的官職。然而長孫無忌卻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就連李世民只是憂慮武將李績會威脅李治的皇位,卻對長孫無忌的權勢視而不見。

  從唐朝當時的情形來看,立李恪為太子,適當削弱長孫家族的權力,無疑是保持唐王朝持長治久安的最好辦法,可惜李世民晚年被長孫無忌左右,親手將唐朝推向了不穩定的政治格局中。

  漢武帝十分清楚漢朝當時的處境,如果下一任皇帝,繼續按照漢武帝那樣的執政方針來治國,那漢朝也必將和秦朝一樣,很快走向滅亡。

  漢武帝下了一道詔書,史稱「輪台詔」。詔書裡對加收賦稅、對外連年征戰等政策進行了反省,並勇敢向天下萬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對於一個封建專制帝王來說,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不僅如此,漢武帝意識到,要想使漢王朝恢復因連年征戰失去的元氣,就必須改變治國理念,重新實行讓百姓休養生息的國策,這就需要一位守成仁慈的皇帝。

  在太子死後,漢武帝還有四個兒子。劉旦聰明多謀,本來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但其主動提出要到皇宮,守衛在皇帝身邊,這實際上就是伸手向漢武帝索要太子之位,漢武帝大怒,立即將劉旦關進監獄,劉旦由此永遠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機會。

  但老貓認為,即便劉旦不主動提出索要太子之位,漢武帝立劉旦為太子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就是劉旦太能幹了,如果他當了皇帝,肯定要生出去多事來,不會老老實實的實行漢武帝所希望的休養生息的國策。

  另外兩個兒子,劉胥有勇無謀,舉止粗魯莽撞,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劉髆體弱多病,無法處理繁重的朝政。那就只剩下最小的兒子劉弗陵。

  劉弗陵當時只有8歲,但十分聰明,非常得漢武帝的喜愛。漢武帝決心立劉弗陵為太子。

  漢武帝為了防止出現呂後干政的局面,就在立劉弗陵為太子的同時,殺了他的親生母親趙婕妤,即歷史上傳奇的鉤弋夫人,雖然這手段毒辣,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漢武帝還為劉弗陵選了一位合適的輔政大臣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也是在霍去病的幫助下,進入朝廷為官,但兩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樣。霍去病張揚外向,霍光卻十分謹慎小心。霍光在朝廷當差二十多年,竟然沒犯過一次錯誤,因此深得漢武帝的信任。

  霍光是個守成有餘,開創不足的人物,而且霍光也沒有篡位當皇帝的野心,從當時漢朝的情況看,讓霍光這樣的人來輔政,無疑是十分正確的。

  歷史後來也證明了漢武帝的眼光,劉弗陵繼位,史稱漢昭帝。霍光盡心竭力輔佐劉弗陵,漢朝的經濟、軍事、社會秩序逐漸恢復,漢王朝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漢昭帝沒有留下兒子就去世了,霍光先立昌邑王劉賀為皇帝。但只過了27天,霍光就發現劉賀是個紈褲子弟,荒淫無度,於是霍光廢掉劉賀,改立劉詢為皇帝,史稱漢宣帝。

  霍光不是個有大智慧的人物,也不是超一流的政治家,但漢武帝死後,霍光鞠躬盡瘁,輔佐了漢朝兩代皇帝,保證了漢朝的政局沒有出現大的動盪,這都是霍光的功勞,霍光本人能得以善終,也與其始終沒有篡位奪權之心是分不開的。

  至於霍光死後,其家人被漢宣帝滅族,從根本原因上說,霍光本人的責任不大。漢宣帝削去霍家的兵權,本來局無可厚非,可惜霍光的兒子,不甘心失去權力,竟然膽大包天,舉兵造反,其被滅門也就在所難免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