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老北京冬天不能放風箏 被認為是溝通天堂的工具
在大英博物館的展廳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人發明的竹蜻蜓。」在美國芝加哥航空博物館,第一張照片就是清代中國人在放風箏。風箏被西方人認為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但說到風箏,就不能不說老北京。
風箏據傳是墨子發明的,到唐代已用於軍事,五代時有風箏載人逃跑的記載,這不奇怪,6尺大的風箏足以帶人,60節的「龍頭蜈蚣」能帶2個人。到宋代,已有風箏畫譜。到明初,認為風箏可能給城外傳遞信息,甚至窺探皇城內隱私,北京一度禁止放風箏。但到明後期和清代,北京風箏發展迅速,成了全國風箏的代表,在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六大傳統風箏產地中,一半以上是模仿北京風箏。
老北京風箏特點有三:首先是大,大風箏放飛有危險,回收難,適合北方,過去只有大戶人家才玩得起,因為要雇專業人員操作,特別是回收,要兩人使大木樁,利用槓桿原理一點一點捯,才能收回來。其次是畫工精,清代皇家也玩風箏,繪畫自然精益求精。第三是造型美,老北京人文薈萃,許多文人墨客也有此好,曹雪芹就曾扎風箏出售,他們在設計上不斷創新。
老北京風箏主要有兩大流派,一是「風箏哈」,代表作是大沙燕,一是「風箏金」,代表作是「黑鍋底」。「風箏哈」的先祖本是瓦剌武將,「土木堡之變」後護送明英宗回京,留在中原,到哈國梁開始做風箏,已傳四代,當年梅蘭芳等就玩「風箏哈」,是北京著名的風箏品牌。另一「風箏金」,叫金福中,滿人,原本在皇宮當差,後來專給宮廷做風箏,製作極為精良,即所謂「宮式本」,也向民間出售,但比較簡單,即所謂「民式本」,此派未有傳承。餘下還有「風箏於」等,影響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風箏金」獨攬宮廷業務,在於他採用的是曹雪芹當年設計的風箏樣式,曹氏留下《南鷂北鳶考工志》,此書是否真實,尚有爭議,但據此書形成的「風箏曹」製作技藝確有獨到之處,比如可以模仿人在天空中走路,且能像鷹一樣直上直下,風箏講四門功夫,叫扎、糊、繪、放,「風箏曹」在放上頗有絕技,近於舞蹈,可惜傳人不多。
老北京風箏異彩紛呈,但為什麼知道的人不多呢?因為老北京有忌諱,認為風箏是溝通現世和天堂之間的工具,將其看成是花圈一樣的東西,平時不能公開展示,也無人購買,只有清明前後才能放風箏,而且一般人家只是小孩放,大人絕不參與,風箏被認為是晦氣之物,落入誰家,會被立刻撕爛。
正是這個忌諱,導致藝人們生存維艱,平時只能做別的行業,清明先後才能靠這個手藝賺錢,這自然影響了北京風箏的推廣,好在今天已沒這些迷信思想了,人們隨時都可以放風箏,通過它來鍛煉身體、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