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衣冠南渡是什麼意思? | 陽光歷史

 

A-A+

歷史上的衣冠南渡是什麼意思?

2015年11月18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699 次

  衣冠南渡是什麼意思?衣冠南渡,亦作衣冠南度。語出唐史學家劉知幾《史通》「邑里」篇。該文原僅指西晉末天下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南遷。後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方並落地生根的之事件。

  中國歷史上有3次因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分別是:西晉末晉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唐 "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其中,史學界亦有只認可西晉末與北宋末這兩次為「衣冠南渡」,但在文學應用上,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一般認為,差不多從中華文明誕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原地區都是經濟的中心。伴隨著戰亂、政局動亂、人口、政權所作地的變遷等,中國歷史上有3次大規模的文化、經濟中心的轉移,文學界一般皆描述為「衣冠南渡」,但史學界一般僅僅特指中原政權南移的永嘉南渡、建炎南渡為特指的「衣冠南渡」(歷史研究者也有三者皆稱的),通常在該詞之前加前綴限定,如「晉衣冠南渡」、「宋衣冠南渡」,「永嘉衣冠南渡」、「建炎衣冠南渡」,等,以示區別。

  1、永嘉之亂,衣冠南渡

  這是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南遷,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部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並最終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後西晉渡江後,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稱東晉。中原漢族士族等臣民相隨南逃,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豪強,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

  晉統治者衣冠南渡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這是第一次比較重大的南移事件。

  2、安史之亂,衣冠南渡

  唐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對唐王朝,史稱「安史之亂」,這次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自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起,至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7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隨後,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進入戰亂和藩鎮割據時代,以及之後更為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段時間,從安史之亂的「明皇幸蜀」到黃巢起義時的「僖宗幸蜀」,四川成為了唐王朝最後的迴旋之所,也成為了人口遷移的另一個主要方向,之後朱溫篡奪大唐正朔,另一隻旁系的李氏子孫佔據南方小部(即李煜的那個南唐,南唐李氏本姓卻是徐),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遷移,南方地區與北方中原的差距開始縮小。有學者甚至認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

  一般認為,中晚唐至五代十國的這次衣冠南渡,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江南的經濟和人文基礎。

  3、靖康之難,衣冠南渡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統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漢族大量向南方遷移。之後蒙元又佔領中原,中原地區破壞很嚴重。南方的江南地區作為南宋的統治中心區域取代中原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此次南渡,發生在1127年(即趙構建炎元年、靖康二年),故也稱建炎南渡。

  一般認為,經過這三次主要的大規模南移,經濟中心最終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江南地區。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