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白袍軍,也稱為陳慶之兵團,是以南朝陳慶之為將帥的軍隊。毛澤東主席對他十分欽佩。那麼陳慶之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是真是假? 公元529年,北魏永安二年,南朝梁中大通元年。北魏內亂,北海王元顥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梁武帝蕭衍派陳慶之率兵七千護送元顥北歸,這原本一搪塞之舉卻成就了歷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北伐征程。陳慶之七千白袍軍,縱橫千里,屢戰屢勝,居然殺進魏都洛陽,扶立...
齊家治國一代名相李光地:清朝史上平定三藩能臣
《禮記》有云:「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意思是說,治理國家之所以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自家都管不好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因此,有修養的人在家裡就接受到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思想賦予中國人的最高價值境界。處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李光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也是追求家與國的兩全其美...
明朝名臣劉大夏:祖孫三人都是明朝知名的廉吏
劉大夏(1436-1516年),字時雍,號東山,死後明朝廷賜謚忠宣,故世稱劉東山、劉忠宣。仕明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四朝,歷官皆著政聲,朝廷嘉獎,百姓頌揚,「雖婦人女子皆知其賢,無毫髮可議。」明孝宗察其「廉且練事」,為官之清廉,辦事之幹練,皆遠超其他大臣,遂傾心倚重,劉大夏也竭誠輔佐,貢獻頗多,成為朝野公認的弘治中興第一名臣。
破除潛規則 廉得堅定...
歷史上阿斗不傻:蜀漢五虎將謚號裡隱藏的秘密
在三國蜀漢政權裡,共有十二位有功之臣身後得到了追諡。除了第一位法正是劉備親賜的謚號外,其餘十一人都是後繼的一把手劉禪欽定的。謚號作為一種榮譽象徵,代表了官方蓋棺定論式的評價,並不是隨便就能享有的。對於謚號,劉禪的理解是「存有令問,則亡加美謚」,意思是活著時有美好名聲的人,那麼去世後就給他加上美好的謚號。而赫赫有名的關張馬黃趙五虎將的謚號卻是在最後一個批次被劉禪賜予,而且...
李斯的伯樂居然是呂不韋?李斯和呂不韋是何關係
當李斯風塵僕僕趕到咸陽城的時候,他想不到自己會遇上一場盛大的喪事。年輕的秦莊襄王即位三年便撒手西去,把偌大一個國家留給剛滿十二歲的兒子嬴政和文信侯呂不韋。呂不韋本是陽翟大賈,他本著一種大商人的世界觀投身於政治活動,他的人生信條是「奇貨可居」。在這一信條的驅使下他出資幫助了一個困居異國、纖弱無能的秦之質子子楚,後又使用各種手段幫助他成為秦國太子,最終取得王位,成為秦國歷史...
唐朝作家富豪榜:王勃因寫作巨富韓愈擅寫墓誌銘
以平庸時代人的眼光去打量,偉大的時代總是會有許多奇怪現象的。
在我看來,唐朝就有不少令人感到奇怪的現象。單以文學方面而論,唐朝至少有這樣兩個怪現象:一個是,唐代詩歌堪稱中國文學史上最為璀璨的明珠,可是,唐朝沒有一家發表詩歌的報紙或雜誌,沒有一個詩人是向政府領取薪水的專業作家,沒有成立過隸屬於朝廷的作家協會。
另一個是,那時候雖然還沒有形成現代稿酬制度——報章雜誌出...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早熱衷於擺譜的帝王是誰?
擺譜,不光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歷史悠久的。古往今來,擺譜的大有人在。這似乎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風俗」。「擺譜」風俗的延續與發展,使得其本身已經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來。可以說,擺譜文化,源遠流長。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一些帝王權貴、名臣將相在擺譜的領域裡樹立起了「光輝」的「榜樣」,他們以各自獨到的筆墨書寫著「中國譜文化」的不同篇章。 本章節選了中國古代一些名人的擺譜作為,...
南朝史上的亡國之君宋順帝劉準:死因竟不明不白
南朝宋受東晉禪,經歷劉裕及劉義隆的統治,三十餘年間,雖然與北方戰爭不斷,猶算比較安定。然劉義隆的太子劉劭實在等不及了,弒父自立。從此,劉宋皇帝陷入死循環。你殺我來我殺他,侄兒殺叔父,叔父殺侄兒,二十六年間,換了六個皇帝,最後搞得大權旁落,又重蹈東晉覆轍。 最後一個皇帝劉準,年號「升明」,謚號為「順」。詞可真是好聽。十歲小娃娃被權臣蕭道成拉出來充門面,確實是「升」了,做...
鄭和水師的三大海戰勝利:攻破錫蘭活捉了國王
第一戰:大敗海盜,生擒大佬 永樂5年(1407年)九月,鄭和水師首度遠航後班師回國,各國使者跟隨進京朝見。鄭和進獻俘獲的舊港海盜大佬陳祖義。 舊港即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永樂年間明朝曾在此設立大明舊港宣慰司,是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機構。 祖籍廣東潮州的陳祖義,是當時最著名的海盜集團首領,明洪武年間逃至南洋後,盤踞在馬六甲從事海盜十餘年,集團成員鼎盛時超過萬人,戰船...
官渡之戰頭號功臣荀攸:在官渡建立哪四大奇功?
荀攸在官渡之戰中的第一件大功:從救劉延於白馬,畫策而斬顏良。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四月,曹操親自往白馬救劉延。荀攸以軍師身份相從。
這時,荀攸分析道:「今我軍兵少,難以與敵軍相敵。必須分敵軍之勢乃可。主公應到延津,佯作出將兵馬渡河向敵軍西側的樣子,袁紹必定分軍而西應之。然後我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