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沒有文字獄? 文字獄的故事有哪些
唐朝為什麼沒有文字獄?
本文所要說的文字獄,是指沒有像明清那樣因詩文導致抄家、殺頭,甚至誅滅九族之類慘不忍睹的事件發生,而並不是說唐朝就沒有因文字而遭貶謫的事情。因為自古以來文責自負,平常間因文字引起誤會、責罰也是難免的事情,更何況家天下的時候。正如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所說的「中國每一個王朝幾乎都有文字獄,這是極權政治的特色之一……」那樣。
粗略讀過唐詩,雖然仍有不少因詩文遭貶謫,罷官、降級的事件發生,但是卻沒有明清時動輒就是抄家、殺頭、剖棺剉屍的血腥場面。你說奇怪不奇怪?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高峰,在此以後詩歌便走入了沒落,明清更是如此,所以唐詩也就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地。不少專家把這種情況歸結為盛唐現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自漢以後,中華大地分裂割據,幾百年來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政權,雖然這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戰火四起,軍閥混戰,生活艱難。但同時也反映統治者對人們思想的控制相對要弱,這客觀上有利於思想的萌芽與自由傳播。其二李唐王朝的政權主體——隴西貴族地處漢民族的邊遠地帶,受自漢武帝確立的儒家正統思想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影響要小得多。思想的相對自由,從而造就了一個盛唐的開放胸襟與氣度,八方來朝,祆教、景教、摩尼教相繼傳入,各種宗教、音樂、舞蹈等文娛活動盛行就是一個明證;三是李唐王朝對詩歌的推崇與重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提升了人們對詩歌的喜愛和對詩人的尊崇。
但最重要的還是開放開明的胸襟與膽識,或者說唐時還沒有形成後來一直現在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比如「存天理、滅人欲」、「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等三綱五常。甚至可以說唐人的容忍度是大一統政權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用《紅樓夢》中焦大罵賈、榮二府中的紈褲子弟的話來說,那就是「扒灰的扒灰,燒火的燒火」。唐高宗李治納父親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媚娘,進而立為皇后;唐玄宗李隆基迎娶自己的兒媳壽王妃楊玉環,兩個老夫少妻愛得死去活來,驚天動地,演繹了一出人間浪漫的愛情悲喜劇,「從此君王不早朝」,大權旁落,險些讓山河變色;還有武則天當皇帝時最為寵信的「二張」,就與其女太平公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尤其是張昌宗,原本是太平公主的情人,天平公主先是對其武則天誇讚張昌宗年近弱冠,玉貌雪膚,眉目如畫,身體是通體雪艷,瘦不露骨,豐不垂腴。接著悄悄描述床笫之間的旖旎風光:那味道就像南海的鮮荔枝,入口光嫩異常,婉轉如人意,使人神飛魄蕩。說得武則天心花怒放,於是納「面如蓮花」的張昌宗為男侍。繼而引薦其兄張柬之……
沒有明清時是才有的條條框框的束縛,詩為心聲,於是就有了令後世感歎不已的唐詩。整個唐朝我們也經常看到某某因什麼詩歌文章罷官貶職,但卻沒有聽說過哪位由此而抄家殺頭、剖棺剉屍。讀這些朗朗上口的唐詩,我們彷彿回到了盛唐,感受到了盛唐氣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如此傲才視物似乎只有唐朝才有。「……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杜甫《兵車行》)詩聖杜甫「三吏三別」聲聲淚字字血力透紙背的詩句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長恨歌》)白樂天開宗明義就直呼其名,更是世間少有。也許有人會說,那說的都是漢皇之事。但仔細琢磨,借漢說唐,指桑罵槐同樣讓我們替古人擔憂,如此大膽不借後果即使放在今天也毫不遜色。
如果說這些還是隔山打牛隔靴搔癢不過癮曲筆的話,那麼「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鄴城反覆不足怪,關中小兒壞紀綱,張後不樂上為忙。至今今上猶撥亂,勞心焦思補四方。」(杜甫《憶昔二首·其一》、「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杜甫《麗人行》)、「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張祜《集靈台·其二》)這可說的是當朝,而且直呼其名。雖然大多說的是後宮佳麗,但那可是至高無上皇帝最寵信的人啊!誰敢冒這麼大的膽子,居然說皇帝最寵幸人的不是?可是我們並沒有聽說詩聖杜甫等人後來怎麼樣了?
還有「……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官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居易《賣炭翁》)、「……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紅線毯》)這同樣說的萬乘之君皇帝的人啊!再看看以後,還會有這麼大膽的詩,而且還沒有出現由此性命難保的詩人?可是流傳下來的文史典籍至今我們還是沒有聽說惡毒攻擊×××或者給××××××抹黑的說法。
正因為有了相對開放和寬容的空間,所以才有了唐詩至今無法逾越的輝煌。是盛唐的大度開放造就了唐詩,而唐詩也在一定程度把盛唐氣象流傳了下來。讀這些傳之後世的唐詩,諷喻之作可以說是唐詩精華中的精華,有歎宮怨的,有歎勞作之苦的,有反戰渴求和平的,也有直寫老百姓生活艱難的,給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是這以後呢?雖然也有不少揭露世事之作,但那都是用命換來的。
盛唐之所以為盛唐,唐詩之所以成為難以逾越的高地,二者是有著必然的聯繫的,而聯繫的紐帶與橋樑那就是開放、開明、大度與寬容(主觀還是客觀可以忽略不計,只看結果)。
宋也有令後世感歎的宋詞,但那同樣也是與趙宋王朝重文和開放有關,蘇東坡因烏台詩案不斷遭貶謫,但並沒有性命之憂,而且也只是他本人受到了影響,他的弟弟同樣也是一代才子的蘇轍仍舊做他的官,但這種情況以後就再也不會有了!
元雖然也是一個大一統的政權,但是存續時間不長,而且被稱為元文學代表的「曲」雖然在民間廣為流傳,但長期以來仍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直至幾百年後的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總結出來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接下來看明清,文人的命運可以說是走了悖時運。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朱元璋當政時,杭州府學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則垂憲」,北平府學教授奏章上有「儀則天下」,桂林府學教授蔣質奏章上有「建中作則」,三人皆因奏章中的「則」字江南方言發音與「賊」相同,被朱元璋認為這是在譏諷他當過小偷而被處斬;尉氏縣學許元奏章上引用千年前的古文「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因法坤與「發髡」、「藻飾」與「早失」音近,被朱元璋認為前者是在諷刺他當過和尚,後者要早失太平而被處斬;印度高僧釋來復辭行時謝恩詩中有「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同樣被朱元璋認為殊就是歹朱,無德是指責明朝沒有品德處斬……
記得看央視《百家講壇》欄目某明史專家轉引清康熙皇帝對明成祖朱棣的評價「遠邁漢唐」,我就覺得可笑。因為正是這位崇尚武力的皇帝創造了誅滅十族前無古人的血腥場面。同樣都是從他人手裡搶來的皇帝寶座,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對待前朝舊臣可以說是涇渭分明。居然說什麼「遠邁漢唐」你不覺得可笑嗎?戰功卓越又如何,文治武功又如何,鐵蹄鐵拳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我看除了殺人如麻以外,並不能代表他有多高明。正如影響西方社會發展和歷史進程的並不是亞歷山大、查理曼、君士坦丁、拿破侖等窮兵黷武之人,而是古希臘、羅馬的燦爛文明與思想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先賢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博愛」。
清代文字獄的故事
清代文字獄更是登峰造極,不少人廣泛讚譽的康乾盛世又是怎麼一個驚心動魄的血腥場面呢?據柏楊先生統計,僅發生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影響較大的文字獄就有22起,其中又以自詡為十全老人,被現在層出不窮的清宮戲演繹成一位慈祥皇阿瑪,儼如鄰居長者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時最多,比較著名的有乾隆17年(1753),江西撫州(時稱臨川)千總盧魯生假借大學士孫嘉淦上奏勸弘歷停止南遊,辭意悲痛,全國流傳。盧魯生磔死,兩個兒子處斬,受牽連定罪下獄一千餘人;乾隆19年(1755年)江西上饒(時稱廣信)內閣學士胡中藻著《堅磨室詩抄》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之句,被認為居心不良立即處斬;同年滿洲正黃旗人廣西巡撫與胡中藻唱和,《塞上吟》稱蒙古人為胡兒,被認為詆毀同類,下令自殺;乾隆42年(1778年)江蘇東台人徐述夔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掛半邊」,被認為是誹謗,徐述夔剖棺剉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處斬;同年,江蘇吳縣(時稱長州)人曾任禮部尚書沈德潛所著詩集被人發現中有代弘歷捉刀之詩,以及有一首吟黑牡丹的詩「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還有康熙49年(1711年),安徽桐城人戴名世著《南山集》中引用明末任皇帝朱由榔的年號以及方孝標所著《滇黔記聞》記吳三桂事跡,戴名世寸磔而死,全族屠戮,方孝標雖死但剖棺剉屍,兒孫一律處斬;雍正3年(1726年)浙江海寧人禮部侍郎查嗣庭在江西主持考試時,試題中有「維民所止」被認為故意要去雍正的頭,查嗣庭被逼自殺,然後剉屍,所有兒孫一律處斬,家屬貶竄極邊;雍正7年(1730年)北京白雲觀老道咒語中有「天地聽我主持,鬼神歸我驅使」,雍正大怒,被立即斬首;……悲乎,這又是怎樣一個康乾盛世啊!
過去常言秦始皇焚書坑儒,其實在我看來,較之於明清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範圍小,多集中在京畿之地,燒燬的又多是六國文史方面的典籍,之所以成為後來歷史學家以及文人學者職責的詬病,主要還是因他開了大一統政權一個不好的頭。雖然後世這些文字獄都與他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但卻是在他的影響下發展而來的。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他,所以要把歷史的板子打在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