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揭秘: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為什麼要進行自殺衝鋒
在太平洋戰爭後期,處於劣勢的日軍在最後關頭總是發動板載(自殺)衝鋒,與大家所認為的恰恰相反,這並不是愚蠢之舉,而是在彈盡糧絕之際,為給美軍造成精神上的衝擊而採取的決然行動,說明白點,就是日本上層希望以這種精神震撼美國人,以獲得較好的投降條件和待遇,其實日本上上下下早就知道不可能戰勝美國了。因此,日本陸軍有板載衝鋒,空軍有神風,海軍有「大和」的單程出擊。
二戰中,日軍的素質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基本上都是其精銳部隊。在後期,當海空軍主力基本上被耗完之後,全靠陸軍的逐島死守和空軍的自殺神風來與美軍對抗,實際上日軍並不奢求戰勝,只求給美軍造成巨大的傷亡,讓美國政府對攻佔日本本土產生畏懼之感,因為日本非常瞭解美國的政體,巨大的傷亡肯定會給民選的政府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相反專制政府則可以完全無視人民的傷亡。
日軍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硫璜島和沖繩之戰,基本上依靠陸軍的死戰,造成了美軍大量的傷亡。實際上在這兩個戰役,雖然美軍有巨大的海空優勢,但被日軍以坑道工事所抵消,在防守階段,美軍的傷亡是遠大於日軍的,日軍後來的巨大傷亡,基本上是發生在後期的無數次的板載衝鋒中。硫璜島和沖繩之戰確實達到了日軍的戰略企圖,在造成了美軍重大傷亡同時,也給美軍上上下下造成嚴重的畏懼感,並最終影響到了美國政府的戰略決策。只是日本人最後沒想到的是,美國人確實不想損失巨大的生命代價來攻佔日本,但美國人有原子彈,可以不上岸就殺掉全體日本人,於是日本人乾脆利落的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