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侄子披露張家財富去向:被日本人搜刮殆盡 | 陽光歷史

 

A-A+

張學良侄子披露張家財富去向:被日本人搜刮殆盡

2018年02月02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423 次

  導讀: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去世。張學良侄子張閭實說:「當時,我們後代都聚集到了夏威夷。按照他老人家的遺願,告別儀式採用基督教的方式進行,葬禮莊嚴而簡單,只邀請家人參加,謝絕一切外賓。

  在天津市和平區赤峰道78號,有一座紅頂白牆的三層洋樓,人稱「少帥府」。1925年至1931年,張學良曾在這裡居住,並與趙四小姐(趙一荻)結下了一世戀情。在經過多次轉賣後,「少帥府」被劃歸國有,現在經營湘菜。

  2010年,這裡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張作霖之孫、張學良六弟張學浚之子張閭實。張閭實在台灣與張學良相處了25年,此次來天津,就任歷史文化顧問,將張氏的生活情況帶回到「少帥府」。

  2011年一個清爽的夏日,筆者來到天津「少帥府」,和張閭實促膝而談。一件淺藍色襯衣,休閒牛仔褲,笑起來嘴角掛著兩個淺淺的酒窩,張閭實給人的印象儒雅而隨性。談起張氏後人,他顯得很自豪:「我們張家六房,沒有用過張學良的名字謀利,全都靠自己努力。」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張閭實面對筆者,追溯了爺爺張作霖和大伯張學良塵封多年的往事。

  從「土匪」到「東北王」

  「唸書的時候,人家就說我是大土匪、大軍閥的孫子。上歷史課講到祖父時,老師就叫我到外面去不要聽,怕太刺激了……」張閭實說,小時候父親張學浚從沒告訴過他,爺爺就是張作霖。「上小學懂事後,從學校的課外讀物中,我才知道,原來客廳掛的老相片中的爺爺就是張作霖,每年過年時見的大伯便是張學良。」

  張作霖作為北洋軍閥奉系首領,「北洋政府」最後一個掌權者,是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他1875年出生於遼寧海城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聰明好學。但迫於家境,他賣過包子,做過貨郎,還曾跟著養父學習獸醫,醫術遠近聞名。談起他的出身,方家野史卻幾乎眾口一詞——「土匪」。對此,張作霖自己當然不承認:「都說我張作霖當過『鬍子』,我要是拿過誰一個掃帚疙瘩,死後也要入十八層地獄,變驢變馬去還人家。」可以想見,他是非常委屈和氣憤的。然而他沒有想到,自己此後的人生,跌宕起伏、撲朔迷離,留給後人無數的謎,也讓後代「長期生活在歷史的陰影下」。

張閭實

  1895年,20歲的張作霖有了第一次婚姻,妻子趙氏比較端莊,但眼睛斜視,性格剛烈。1901年,她生下一個男嬰,就是張學良。張閭實告訴筆者:「《馬關條約》簽訂後,東北社會秩序混亂,爺爺成立了保險隊,自己當頭,負責周圍七八個村子的治安,深受百姓稱讚。後來,他的隊伍發展到三四百人,成了遼西一代最強悍的武裝之一,這就是日後奉系軍閥的最初班底,也是爺爺後來發跡的資本。」

  張作霖一生共娶了6位夫人,生有14個子女。張閭實的奶奶張壽懿(音同「易」)是張作霖的五夫人,她聰穎賢惠,人們稱她「壽夫人」、大帥府的「二把手」。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張作霖被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那年夏天,他應邀參加奉天省立女子中學的畢業典禮。壽懿代表全體畢業生致謝詞,她嬌柔的聲音,曼妙的身姿,一下就吸引住了張作霖。後來,張作霖派人調查發現,這位女子身世不凡,是滿族人,其父親壽山將軍是黑龍江一位民族英雄,其爺爺也是清軍的一名悍將,曾在一次作戰中身中12處刀傷仍不下戰場。張作霖肅然起敬。不久,壽懿便嫁給了大她近20歲的張作霖。

  1917年,張作霖扳倒政敵馮德麟,完全控制了奉天省的軍事大權。之後,「機警過人」、「長於權謀數術」的他,在角逐東北的過程中,用一系列政治手腕,完成了統一東三省的霸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人們曾形容他當年的狀態是「穩坐奉天,抽著煙,喝著茶,手裡操控著幾根線,上連段祺瑞,下連許蘭洲、孟恩遠。他說『動』,就有人動;說『停』,就有人停。」

  突如其來的變故

  在位於遼寧瀋陽的張氏帥府東院,有一棟中西合璧的小青樓,位於帥府花園的中心,呈「凹」字形,分上下兩層,一樓東、西兩個房間分別是壽夫人的臥室和會客廳。因樓上曾是張作霖幾個女兒的住所,小青樓也一直有個別號叫「小姐樓」。但其實,這座樓最初就是張作霖專門為心愛的五夫人而建的。張作霖的幾位妻子曾異口同聲地感歎:「嫁給他就嫁給了眼淚」,因為張作霖之後雖然還娶了六夫人,但10多年中,只有壽夫人一直深得寵愛,無人能及。張閭實告訴筆者:「奶奶之所以受寵,和她的精明能幹、智慧周到有關。她很善於協調和其他人的關係,和各位夫人相處融洽,口碑很好。」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專車通過京奉與南滿鐵路交叉處時被炸,後被證實是日本關東軍所為,這就是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張閭實說:「日本多年前就想在東北實現侵佔計畫,但始終沒能得逞,爺爺是主要障礙。在對待日本人的問題上,爺爺曾說,『我不能出賣東北,不能讓後代罵我張作霖是賣國賊。我什麼也不怕,這個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當日,張作霖遇險後立即被送回小青樓一層的西屋內,當時在車上已因被彈片割斷喉嚨氣絕身亡。張閭實說:「爺爺被炸後,送回帥府時已死亡,壽夫人下令不得對外公佈並立即私擬了遺囑,其中幾句話是『此系日本人陰謀無疑,我的生命已難救。唯宜嚴守秘密,不使外人得知,一面力持鎮靜,維持秩序。召小六子(張學良)回奉主持政事,希望諸人輔助。』」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壽夫人強忍悲痛,沉著應對。「當時我奶奶主持家政,每天照樣濃妝艷抹,有說有笑地接待各方來客。」張閭實說。一天,日本總領事太太以訪問壽夫人為名,來探聽張作霖的死活。當時,張學良尚未趕回瀋陽。事態緊急,壽夫人急中生智,忙到裡屋梳洗打扮,身著艷麗的服裝,從容不迫地走進客廳,招待日本總領事太太。言談之中,壽夫人一面讓副官開啟香檳,與日本總領事太太慶祝張作霖逃此大難;一面連連致歉,稱「大帥遇險受傷並受驚嚇,剛剛安置睡下」,搪塞過去。壽夫人毫無悲慼之相,最終騙得日本總領事太太深信,張作霖還活著。

  壽夫人一生,為張作霖生下張學森、張學浚、張學英、張學銓四子。張作霖去世時,她只有35歲。之後為夫守節,終生未再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她移居天津,1948年底,轉遷台灣。1974年在台北病逝,終年81歲。

張閭實

  1895年,20歲的張作霖有了第一次婚姻,妻子趙氏比較端莊,但眼睛斜視,性格剛烈。1901年,她生下一個男嬰,就是張學良。張閭實告訴筆者:「《馬關條約》簽訂後,東北社會秩序混亂,爺爺成立了保險隊,自己當頭,負責周圍七八個村子的治安,深受百姓稱讚。後來,他的隊伍發展到三四百人,成了遼西一代最強悍的武裝之一,這就是日後奉系軍閥的最初班底,也是爺爺後來發跡的資本。」

  張作霖一生共娶了6位夫人,生有14個子女。張閭實的奶奶張壽懿(音同「易」)是張作霖的五夫人,她聰穎賢惠,人們稱她「壽夫人」、大帥府的「二把手」。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張作霖被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那年夏天,他應邀參加奉天省立女子中學的畢業典禮。壽懿代表全體畢業生致謝詞,她嬌柔的聲音,曼妙的身姿,一下就吸引住了張作霖。後來,張作霖派人調查發現,這位女子身世不凡,是滿族人,其父親壽山將軍是黑龍江一位民族英雄,其爺爺也是清軍的一名悍將,曾在一次作戰中身中12處刀傷仍不下戰場。張作霖肅然起敬。不久,壽懿便嫁給了大她近20歲的張作霖。

  1917年,張作霖扳倒政敵馮德麟,完全控制了奉天省的軍事大權。之後,「機警過人」、「長於權謀數術」的他,在角逐東北的過程中,用一系列政治手腕,完成了統一東三省的霸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人們曾形容他當年的狀態是「穩坐奉天,抽著煙,喝著茶,手裡操控著幾根線,上連段祺瑞,下連許蘭洲、孟恩遠。他說『動』,就有人動;說『停』,就有人停。」

  突如其來的變故

  在位於遼寧瀋陽的張氏帥府東院,有一棟中西合璧的小青樓,位於帥府花園的中心,呈「凹」字形,分上下兩層,一樓東、西兩個房間分別是壽夫人的臥室和會客廳。因樓上曾是張作霖幾個女兒的住所,小青樓也一直有個別號叫「小姐樓」。但其實,這座樓最初就是張作霖專門為心愛的五夫人而建的。張作霖的幾位妻子曾異口同聲地感歎:「嫁給他就嫁給了眼淚」,因為張作霖之後雖然還娶了六夫人,但10多年中,只有壽夫人一直深得寵愛,無人能及。張閭實告訴筆者:「奶奶之所以受寵,和她的精明能幹、智慧周到有關。她很善於協調和其他人的關係,和各位夫人相處融洽,口碑很好。」

  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專車通過京奉與南滿鐵路交叉處時被炸,後被證實是日本關東軍所為,這就是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張閭實說:「日本多年前就想在東北實現侵佔計畫,但始終沒能得逞,爺爺是主要障礙。在對待日本人的問題上,爺爺曾說,『我不能出賣東北,不能讓後代罵我張作霖是賣國賊。我什麼也不怕,這個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當日,張作霖遇險後立即被送回小青樓一層的西屋內,當時在車上已因被彈片割斷喉嚨氣絕身亡。張閭實說:「爺爺被炸後,送回帥府時已死亡,壽夫人下令不得對外公佈並立即私擬了遺囑,其中幾句話是『此系日本人陰謀無疑,我的生命已難救。唯宜嚴守秘密,不使外人得知,一面力持鎮靜,維持秩序。召小六子(張學良)回奉主持政事,希望諸人輔助。』」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壽夫人強忍悲痛,沉著應對。「當時我奶奶主持家政,每天照樣濃妝艷抹,有說有笑地接待各方來客。」張閭實說。一天,日本總領事太太以訪問壽夫人為名,來探聽張作霖的死活。當時,張學良尚未趕回瀋陽。事態緊急,壽夫人急中生智,忙到裡屋梳洗打扮,身著艷麗的服裝,從容不迫地走進客廳,招待日本總領事太太。言談之中,壽夫人一面讓副官開啟香檳,與日本總領事太太慶祝張作霖逃此大難;一面連連致歉,稱「大帥遇險受傷並受驚嚇,剛剛安置睡下」,搪塞過去。壽夫人毫無悲慼之相,最終騙得日本總領事太太深信,張作霖還活著。

  壽夫人一生,為張作霖生下張學森、張學浚、張學英、張學銓四子。張作霖去世時,她只有35歲。之後為夫守節,終生未再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她移居天津,1948年底,轉遷台灣。1974年在台北病逝,終年81歲。

  「張家男人不需要扶」

  張作霖去世後不久,1928年6月18日,張學良喬裝乘車秘密返回瀋陽。第二天,他正式任職軍務督辦,並成立東北臨時保安委員會,任委員長。從此,張學良開始統治東北,「少帥」的美名遠揚。「但讓人遺憾的是,爺爺的去世和大伯的生日竟是同一天,爺爺死後,大伯便從來都不在6月4日這一天過生日。」張閭實說。

  張閭實告訴筆者,張學良在東北繼承了爺爺的事業後,並不輕鬆。1928年12月29日,蔣介石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總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大伯正在北京療養寒病,第二天一早得知消息,立即召開緊集會議,向南京國民政府發出請示電報。後來有媒體說當時大伯在北京六國飯店跳舞,還有的說他正在睡覺,事實並非如此。大伯是一接到消息立即行動,但卻得到蔣介石的回電——『為了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必須堅持不抵抗原則』。因此,大伯才指示他的部隊自始至終沒有抵抗,背上了『不抵抗將軍』的罵名。」

  張閭實說,「九一八」事變後,因為倍感沮喪,大伯變得抑鬱起來,開始吸毒、抽鴉片,身體狀況急轉直下。1933年4月11日,張學良前往義大利戒毒,在歐洲待了8個多月後回到上海。

  1936年12月12日凌晨,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活捉,張學良和楊虎城聯名向全國發出通電,即著名的「八大綱領」,最終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張學良由於精神過度緊張,已近崩潰。12月25日下午,他找到楊虎城,說打算送蔣介石回南京。「大伯的命運由此發生了劇變——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後,他被軍事法庭判了10年徒刑,從此失去了自由。」

  這一軟禁,就是近30年。1949年,國民政府撤往台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台北居所,繼續軟禁。直到1961年9月,張學良的生活才有了變化,「當局」准他自己出錢在台北附近的北投建一棟房子。那是一棟兩層樓,位於北投路70號。新居落成時,蔣經國送了一套客房用傢俱,張學良自己買了一輛二手的福特汽車。他也終於可以和張家人見面了。

  「我第一次見到大伯是在1967年。」張閭實回憶,「當時,我們從天津搬到香港又搬到了台灣。剛到沒幾天,就有兩輛漂亮的外國大車停在家門口,說接我們去看大伯。大伯的房子好大,進門後有個大花園,有樹林、假山、水池……屋裡擺設也很豪華。突然,我聽到爸爸喊了一聲『大哥!』一轉頭,看見一個胖胖的老人,戴個眼鏡,旁邊站著一位像校長的女性,就是大伯和趙一荻。」張學良原配夫人於鳳至,1931年因病去美國就醫,張學良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得到「趙四小姐」趙一荻的陪伴。1964年應台灣政府要求,張學良主動提出與於鳳至離婚,後來便與趙四小姐結婚,從此相伴。「那一天,張家只有張學森參加了婚禮,其餘親屬都仍在澳門。」

  後來,張閭實每年都能至少見到大伯三四次。「開始每次見面,都是趙一荻下廚,她會做好多西式菜點,像英國烤肉、蔬菜沙拉、奶油蘑菇湯,飯後還會拿水果蛋糕和冰激凌給我們吃。後來她身體不好了,便請五星級飯店的廚師來做飯。小孩子們根本不知道大伯被『軟禁』的事。但我能明顯感覺到,他已經不瞭解社會的變化了——他對錢的貶值升值一點概念也沒有,過年的紅包20年都沒變,一直都是200元。」

  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張學良的生活自由了許多,「在台北的超市及百貨公司都可以遇到他,每次都有兩三人陪同。但大伯明顯老了,走路、行動都比以前慢。一次,我看到大伯要到二樓去上洗手間,爬樓梯非常吃力,想上前扶他,他卻對我說:『我們張家的男人是從來不需要人扶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往前走。你要記住了,因為你是張家的男人。』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

  1994年,張學良定居夏威夷。起初,他住在夏威夷希爾頓飯店,後來因費用太高及身體不適改租老人公寓療養中心。親戚們對張學良不回瀋陽,一直很奇怪。張閭實說,「後來我才知道,這與大伯在夏威夷的經歷有關。他當初計畫先去美國看望一下親屬就回東北,但當時台灣和大陸的關係緊張,不能前往;後來,大陸有領導人來夏威夷看望大伯,大伯穿戴整齊,在輪椅上等了一天,但最終沒能見到;還有些大陸群眾,在他的寓所及基督教教堂內等著見他,甚至與保安大打出手,頭破血流也不被允許靠近。最後大伯再也不去教堂了……」

  2000年6月22日,趙一荻去世,享年88歲。她的過世對張學良打擊很大。一年後的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去世。張閭實說:「當時,我們後代都聚集到了夏威夷。按照他老人家的遺願,告別儀式採用基督教的方式進行,葬禮莊嚴而簡單,只邀請家人參加,謝絕一切外賓。我有時候想,大伯的離去其實也是一種解脫,他終於可以不再為歷史、政治所煩惱,也不必為親人、朋友的離去而憂傷。」

  「我第一次見到大伯是在1967年。」張閭實回憶,「當時,我們從天津搬到香港又搬到了台灣。剛到沒幾天,就有兩輛漂亮的外國大車停在家門口,說接我們去看大伯。大伯的房子好大,進門後有個大花園,有樹林、假山、水池……屋裡擺設也很豪華。突然,我聽到爸爸喊了一聲『大哥!』一轉頭,看見一個胖胖的老人,戴個眼鏡,旁邊站著一位像校長的女性,就是大伯和趙一荻。」張學良原配夫人於鳳至,1931年因病去美國就醫,張學良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得到「趙四小姐」趙一荻的陪伴。1964年應台灣政府要求,張學良主動提出與於鳳至離婚,後來便與趙四小姐結婚,從此相伴。「那一天,張家只有張學森參加了婚禮,其餘親屬都仍在澳門。」

  後來,張閭實每年都能至少見到大伯三四次。「開始每次見面,都是趙一荻下廚,她會做好多西式菜點,像英國烤肉、蔬菜沙拉、奶油蘑菇湯,飯後還會拿水果蛋糕和冰激凌給我們吃。後來她身體不好了,便請五星級飯店的廚師來做飯。小孩子們根本不知道大伯被『軟禁』的事。但我能明顯感覺到,他已經不瞭解社會的變化了——他對錢的貶值升值一點概念也沒有,過年的紅包20年都沒變,一直都是200元。」

  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張學良的生活自由了許多,「在台北的超市及百貨公司都可以遇到他,每次都有兩三人陪同。但大伯明顯老了,走路、行動都比以前慢。一次,我看到大伯要到二樓去上洗手間,爬樓梯非常吃力,想上前扶他,他卻對我說:『我們張家的男人是從來不需要人扶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往前走。你要記住了,因為你是張家的男人。』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

  1994年,張學良定居夏威夷。起初,他住在夏威夷希爾頓飯店,後來因費用太高及身體不適改租老人公寓療養中心。親戚們對張學良不回瀋陽,一直很奇怪。張閭實說,「後來我才知道,這與大伯在夏威夷的經歷有關。他當初計畫先去美國看望一下親屬就回東北,但當時台灣和大陸的關係緊張,不能前往;後來,大陸有領導人來夏威夷看望大伯,大伯穿戴整齊,在輪椅上等了一天,但最終沒能見到;還有些大陸群眾,在他的寓所及基督教教堂內等著見他,甚至與保安大打出手,頭破血流也不被允許靠近。最後大伯再也不去教堂了……」

  2000年6月22日,趙一荻去世,享年88歲。她的過世對張學良打擊很大。一年後的2001年10月14日,張學良去世。張閭實說:「當時,我們後代都聚集到了夏威夷。按照他老人家的遺願,告別儀式採用基督教的方式進行,葬禮莊嚴而簡單,只邀請家人參加,謝絕一切外賓。我有時候想,大伯的離去其實也是一種解脫,他終於可以不再為歷史、政治所煩惱,也不必為親人、朋友的離去而憂傷。」

  後代謀生很不易

  張閭實說,自從爺爺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張家的後代就不再受到庇護。張學良那一輩,8個兄弟都獨立地走自己的路。

  對於外界猜測甚多的張家財富,筆者在《走近張作霖》一書中,看到一組數據:「據1926年10月10日成都《民視日報》所列財產表顯示,北洋時期,71個官僚軍閥要人私產總額高達6.3億元,而張作霖個人獨佔5000萬元,高居榜首。他有20萬垧土地(1垧為1公頃)、遍佈東三省的商號、上百家廠礦,還有奉軍的飛機大炮坦克……此後26年,財富更是快速增加。」

  此外民間還有種說法,稱日本侵佔瀋陽之後,曾公開說希望張家的人能夠回到東北接收張家產業。最終是膽大心細的壽夫人,從日軍手中拿回了財產。但張閭實說,這完全是杜撰。「『九一八』事變當晚,奶奶在天津度假,根據大伯張學良晚年口述,與他私交甚好的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自掏腰包,將帥府裡的珍寶財物裝滿3列火車開到了北京。但是大伯拒收,還告訴本莊繁,『要還的話,你應該把東北還給中國。』本莊繁只好命令火車返回瀋陽。」據說,火車一出山海關,就被日本兵洗劫一空。所以,當時在天津的壽夫人,手上只有所帶的極少盤纏,甚至一度要靠天津的親戚接濟度日。

  張閭實還提到了「張三義堂」,那是掌管張家在東北的財富與產業賬目的機構。離開瀋陽前,壽夫人曾委託張學良的大姐張首芳代為掌管張三義堂。「九一八」事變後,張首芳和張家人一起逃到了天津。直到抗戰勝利後,張家人才返回瀋陽查找張三義堂與張家產業的去向,才知基本已被日本人搜刮殆盡。

  張閭實生在澳門,長在台北,後到瀋陽。特殊的家庭背景,讓他們的生活十分曲折。回憶起早年服兵役的經歷,張閭實苦不堪言。「進空軍服役第一天,就被輔導長叫進辦公室,告誡我言行要小心。每週我都要做思想報告,經常半夜被叫起來出操,有時還會無緣無故招來一頓打……」他感歎,那段時間連談戀愛也受到了影響,「我本來認識一個航空公司的女孩,結果她母親聽說我是張家的小孩,堅決不准了。」

  張閭實的父親最初找工作時也受到白眼,常有人說:「你不是張學良的六弟嗎,還用工作?」張閭實回憶說:「我們家過得一直比較辛苦,父親來台灣後拒絕替台灣當局做事,就到台北『大陸工程公司』工作了七八年,後來自己開了貿易公司,做建材買賣,也開過餐館。我唸書的時候也是半工半讀過來的,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樣過得舒服。後來在外面我們從不說自己是誰,因為一旦讓人家知道,對方就會很反感。」

  張閭實是張氏家族的後人中,第一個返鄉定居的。他說:「張家人其實一直都想回大陸。我是張家最小的男孩子,我把路探好了,再把堂哥堂姐帶回來,這裡才是他們的根。」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