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冷戰後俄軍的四次大動武:兩戰車臣亮劍烏克蘭
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持續發酵,以及西方制裁加劇,俄羅斯深陷經濟困難的同時,其政府和軍隊的反應也受到各方高度關注。烏克蘭危機中,俄軍快速高效的行動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印象。冷戰結束後二十餘年中,俄羅斯武力運用的次數少於美國,其中規模、強度、影響比較大的有4次。這一過程中,俄軍經歷了怎樣的戰爭實踐?其武力運用有何特點與邏輯?值得關注。
No.1 第一次車臣戰爭
一戰車臣,俄軍草草收場
1991年12月26日,蘇聯作為一個國家實體不復存在。在蘇聯地區潛伏的各種矛盾迅速凸顯,新獨立國家之間以及新獨立國家內部的政治鬥爭、領土糾紛和民族分裂活動不斷加劇,俄羅斯也不例外。在俄羅斯謀求獨立的同時,俄聯邦內一些自治共和國的獨立意識也在增強。尤其是車臣,從俄聯邦獨立出去的呼聲越來越高。1990年11月25日,車臣舉行了「車臣族全國國民大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建立車臣「納赫喬共和國」的宣言,選舉退役將軍杜達耶夫為大會執委會主席。1991年10月27日,杜達耶夫當選為車臣「總統」,隨後宣佈車臣獨立。在此背景下,車臣分裂勢力與俄聯邦政府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1994年11月29日,俄聯邦安全會議做出決定,以軍事壓力迫使杜達耶夫政權放棄「獨立」,並解散車臣非法武裝,如不奏效,則以作戰行動將其消滅。經過軍事準備,第一次車臣戰爭正式開始。這場戰爭持續近兩年,由4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1994年12月11日至26日,俄軍出兵車臣,合圍車臣「首府」格羅茲尼,至12月26日,俄軍從西、北、東三個方向推進到格羅茲尼邊緣,達成戰役合圍態勢。第二階段,1994年12月27日至1995年2月21日,俄軍強攻格羅茲尼。經過激烈戰鬥,俄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基本控制格羅茲尼。第三階段,1995年2月22日至6月13日,俄軍攻佔車臣重要城市,進入山地追殲殘餘非法武裝。第四階段,1995年6月14日至1996年8月31日,雙方邊打邊談,俄政府與車臣反政府武裝簽訂協議。1996年8月底,俄羅斯當局與車臣反政府武裝基本實現停火。
作為從蘇聯獨立後的第一次高強度軍事行動,俄軍在第一次車臣戰中的表現並不理想。俄軍付出重大代價,消耗許多資源,卻未能達成既定戰略目標,還暴露出諸多問題。例如,在作戰思想上,俄軍對車臣分裂武裝仍然實施集團強攻、逐層推進的陳舊方法。在指揮協同上,多個軍種、多支部隊、多個行動之間缺少緊密的銜接配合。戰爭後,俄羅斯中央政府的權威遭到削弱,許多自治共和國乘機加大了對主權索求,西方國家也加大對俄羅斯內政的干涉力度。第一次車臣戰爭體現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力軍力衰落的大趨勢,其表現與同一時期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
No.2 第二次車臣戰爭
再戰車臣,俄軍扭轉頹勢
第一次車臣戰爭沒有解決車臣問題。俄軍撤出格羅茲尼後,非法武裝很快控制了車臣大部地區,再次掌握車臣局勢主動權。非法武裝不僅在車臣內部十分活躍,還經常越出邊界,襲擊鄰近地區,並與駐紮在當地的俄軍發生衝突。1999年9月,車臣問題再度激化。為了徹底剷除車臣分裂武裝,俄政府決定成立以總理普廷為首,以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內務部長等政府要員為成員的戰略指揮機構,調集10萬大軍,第二次出兵車臣。
1999年9月17日,第二次車臣戰爭打響,主體軍事行動由4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1999年9月17日至10月15日,俄軍主要任務是殺傷非法武裝有生力量,摧毀車臣境內的軍事設施和重要工業設施,在車臣北部建立安全區。第二階段,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俄軍主要任務是封鎖車臣非法武裝的聚集地,奪取軍事要地,對格羅茲尼形成合圍。第三階段,1999年12月4日至2000年2月6日,俄軍主要任務是佔領格羅茲尼,建立地方權力機關並確保其正常運轉。第四階段,2000年2月7日至4月13日,俄軍主要任務是消滅車臣南部山區的殘餘非法武裝,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
作為從蘇聯獨立後的第一次高強度軍事行動,俄軍在第一次車臣戰中的表現並不理想。俄軍付出重大代價,消耗許多資源,卻未能達成既定戰略目標,還暴露出諸多問題。例如,在作戰思想上,俄軍對車臣分裂武裝仍然實施集團強攻、逐層推進的陳舊方法。在指揮協同上,多個軍種、多支部隊、多個行動之間缺少緊密的銜接配合。戰爭後,俄羅斯中央政府的權威遭到削弱,許多自治共和國乘機加大了對主權索求,西方國家也加大對俄羅斯內政的干涉力度。第一次車臣戰爭體現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力軍力衰落的大趨勢,其表現與同一時期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
No.2 第二次車臣戰爭
再戰車臣,俄軍扭轉頹勢
第一次車臣戰爭沒有解決車臣問題。俄軍撤出格羅茲尼後,非法武裝很快控制了車臣大部地區,再次掌握車臣局勢主動權。非法武裝不僅在車臣內部十分活躍,還經常越出邊界,襲擊鄰近地區,並與駐紮在當地的俄軍發生衝突。1999年9月,車臣問題再度激化。為了徹底剷除車臣分裂武裝,俄政府決定成立以總理普廷為首,以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內務部長等政府要員為成員的戰略指揮機構,調集10萬大軍,第二次出兵車臣。
1999年9月17日,第二次車臣戰爭打響,主體軍事行動由4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1999年9月17日至10月15日,俄軍主要任務是殺傷非法武裝有生力量,摧毀車臣境內的軍事設施和重要工業設施,在車臣北部建立安全區。第二階段,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俄軍主要任務是封鎖車臣非法武裝的聚集地,奪取軍事要地,對格羅茲尼形成合圍。第三階段,1999年12月4日至2000年2月6日,俄軍主要任務是佔領格羅茲尼,建立地方權力機關並確保其正常運轉。第四階段,2000年2月7日至4月13日,俄軍主要任務是消滅車臣南部山區的殘餘非法武裝,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
第二次車臣戰爭是俄羅斯扭轉國內戰略頹勢的一場重要戰爭,其實質是制止分裂、維護俄領土完整和統一。戰爭中,俄羅斯先後動用近10萬大軍,通過諸軍兵種協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歷經近7個月激烈戰鬥,最終剷除了車臣非法政權,基本實現預定戰略目標。戰爭表明,動盪後的俄軍回到了發展建設的正常軌道,也向世界證明俄羅斯開始從戰略低谷甦醒,有能力捍衛領土主權完整。
No.3 俄格衝突
出兵格魯吉亞,反擊戰略擠壓
高加索地區是連接歐洲和亞洲的「十字路口」,戰略地位重要。蘇聯解體後,獨立後的格魯吉亞夾在俄羅斯與北約之間,成為各方爭奪的目標。西方國家為防止俄東山再起,在前蘇聯地區長期推行分化獨聯體、弱化俄羅斯的政策。進入21世紀後,西方國家先是通過「顏色革命」等方式把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國的親西方政治力量扶上政權,後又醞釀吸收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美國更是不顧俄羅斯反對,推動北約東擴,執意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俄羅斯雖有反抗,但基本處於戰略防守的態勢。經過多年實力積聚,2008年,格魯吉亞政府的魯莽行動為俄羅斯反擊提供了機會。
2008年,經過1個多月精心準備,格政府在美歐等國支持下,趁全世界目光聚焦北京奧運會之時,於8月8日凌晨,突然出動兵力向格魯吉亞自治共和國南奧塞梯的首府茨欣瓦利發動進攻,試圖利用武力解決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南奧塞梯問題。經過短暫戰鬥,格軍攻佔茨欣瓦利,造成包括當地俄羅斯維和部隊在內的多人傷亡。面對這種情況,俄羅斯立即出兵反擊。俄軍進入南奧塞梯,迅速遏止了格魯吉亞軍隊的前進勢頭,重創格軍。當時,格魯吉亞不斷向美國求援,美國和北約雖然口頭上支持格魯吉亞,但並未出動一兵一卒。
此次戰爭,俄羅斯用實際軍事行動達成了預定戰略目的。一是懲罰格魯吉亞;二是拓展了在高加索地區的戰略影響;三是有力反擊了美國和北約的戰略擠壓。這場衝突,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首次在境外採取軍事行動,表面上是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衝突,實質上是俄羅斯同美國的較量。俄羅斯武力回擊和懲治格魯吉亞,承認南奧塞梯、阿布哈茲脫離格魯吉亞獨立,既是對美國等西方大國長期戰略擠壓的回應,也是對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國脫俄入歐政策的警示,表明了俄羅斯維護傳統利益的堅定立場。戰爭中,俄軍反應快捷、行動迅速、戰法靈活,充分顯示出近年來俄羅斯軍力發展的效果。同時,俄軍也暴露出在偵察、預警、指揮、通信、戰場態勢感知、武器裝備老化等方面的不足。鑒於俄格衝突的經驗教訓,俄羅斯在隨後幾年明顯加快了軍隊改革的步伐。
此次戰爭,俄羅斯用實際軍事行動達成了預定戰略目的。一是懲罰格魯吉亞;二是拓展了在高加索地區的戰略影響;三是有力反擊了美國和北約的戰略擠壓。這場衝突,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首次在境外採取軍事行動,表面上是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衝突,實質上是俄羅斯同美國的較量。俄羅斯武力回擊和懲治格魯吉亞,承認南奧塞梯、阿布哈茲脫離格魯吉亞獨立,既是對美國等西方大國長期戰略擠壓的回應,也是對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國脫俄入歐政策的警示,表明了俄羅斯維護傳統利益的堅定立場。戰爭中,俄軍反應快捷、行動迅速、戰法靈活,充分顯示出近年來俄羅斯軍力發展的效果。同時,俄軍也暴露出在偵察、預警、指揮、通信、戰場態勢感知、武器裝備老化等方面的不足。鑒於俄格衝突的經驗教訓,俄羅斯在隨後幾年明顯加快了軍隊改革的步伐。
NO.4 出兵克里米亞
亮劍烏克蘭,爭奪地區利益
烏克蘭是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主權國家,又是一個夾在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國家。冷戰後,烏克蘭政權幾經更迭。2004年,西方國家在烏克蘭策劃「橙色革命」,扶植親西方的尤先科為烏克蘭總統。2010年,亞努科維奇當選烏克蘭總統,奉行向俄羅斯靠攏的政策。2013年11月21日,亞努科維奇政府宣佈暫停與歐盟的聯繫國協定,引發大範圍民眾抗議。在此背景下,烏克蘭內部親俄勢力與親西方勢力的矛盾進一步激化。2014年2月下旬,烏克蘭東南部的克里米亞局勢緊張,大量民眾要求公投,以決定是否併入俄羅斯。於是,克里米亞成為雙方鬥爭的焦點之一。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俄羅斯高度關注局勢走向,並做好了武力應對的準備。2月26日,俄羅斯對11萬俄軍進行突擊戰備檢查。2月28日,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貝爾貝克」機場被「不明身份」武裝人員佔領。3月1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同意總統普廷在烏克蘭領土動用俄軍事力量,直至該國形勢恢復穩定。3月1日晚,烏克蘭武裝力量進入戰鬥準備狀態。歐巴馬與普廷通電話,敦促俄羅斯將軍隊「撤回」其在克里米亞的基地,停止在烏克蘭其他地區的「干預」行為。3月16日,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同意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廷在克里姆林宮同克里米亞代表簽署條約,正式接收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
至此,俄羅斯通過快速高效的軍事行動,與政治外交手段相協調,完成了出兵克里米亞、接收克里米亞的整個過程,達成預定的戰略目標。一是兼併克里米亞,加大對黑海周邊地區的影響能力;二是對烏克蘭保持巨大壓力,為將來的戰略選擇奠定基礎;三是強力反擊美國和北約的戰略擠壓,奪取地區利益,拓展該方向的戰略影響。與前幾次武力運用不同,此次行動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儘管如此,也能體現出俄軍的效能和實力,以及俄羅斯武力運用的高超水平。從後續反應看,美國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略目標都不止於此,軍事行動帶來的戰略影響也不止於此,局勢仍在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