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個才高命薄的亡國之君
梁元帝蕭繹
蕭繹(508-554年)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小名叫七符,於承聖元年(552年)在江陵即位,史稱梁元帝。然而僅僅兩年,江陵城就被西魏攻破,蕭繹兵敗出降。雖然仍有西魏扶持的傀儡蕭察在,但梁朝實際上已經滅亡。元帝出降後,先被幽囚,然後就被侄子蕭察派人用土囊給壓死了,終年47歲。
蕭繹生長在一個文學氛圍濃厚的家族,其父蕭衍、長兄蕭統、三哥蕭綱都是梁代有名的文學家。蕭繹自幼「聰明俊朗,天才英發,出言為論,音響若鍾」。由於幼年讀書勤苦,致使他的一隻眼睛失明,因此還被徐貴妃用「半面妝」加以嘲弄。但蕭繹仍舊好學不輟,他身邊常置侍從多人,輪番讀書,晝夜為常,於是博通典籍。蕭繹還工書善畫,他曾自畫孔子像,
自作畫贊而自書之,「時人謂之三絕」。蕭繹還喜好收藏圖書,不停地收集抄寫,後來又得到王僧辯從建康運來的圖書八萬多卷,秘府藏書達十多萬卷。但令人痛心的是,在江陵城即將被攻破之際,蕭繹竟然「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把這些歷年積攢的珍貴書畫付之一炬,與他的小王朝一同煙消雲散了。
蕭繹為人「性好矯飾,多猜忌,於名無所假人。微有勝己者,必加毀害」。這種妒才忌能的個性,可能也受了父親蕭衍的遺傳。但不可否認,蕭繹本人在文學與著述方面,的確有所成就。承聖三年(554年)十一月,當西魏軍隊攻到柵下時,「帝猶賦詩無廢」。蕭繹曾說:「我韜於文士,愧於武夫。」但在大敵壓境時還依然沉潛於文翰而不修武備,這就注定其難逃破家亡國的命運了。
陳後主陳叔寶
陳後主(553-604年),名叔寶,字元秀,小名叫黃奴,他是陳宣帝的長子。太建十四年(582年),而立之年的陳叔寶成為陳朝最後一位國君。由於陳後主自幼「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所以在他即位前後,一直是「荒於酒色,不恤政事」。尤其是正位九五之後,生活更為奢靡,「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人,婦人美貌麗服巧態以從者千餘人」。還專門為他所寵愛的張貴妃、孔貴人等建造了臨春、結綺、望仙三閣。又整天與江總、孔范等十幾個朝臣宴集後庭,號為「狎客」,還讓張貴妃、孔貴人等八位嬪妃夾坐,飲酒賦詩,不理朝政,最終導致內憂外患,破家亡國。
史載,隋文帝楊堅派大將賀若弼和韓擒虎分兵兩路橫渡長江,當聞聽隋軍臨江之後,陳叔寶還給自己打氣說:「王氣在此,齊兵三度來,周兵再度至,無不摧沒,虜今來者必自敗。」佞臣孔范也附和說隋軍不會渡江。於是君臣「但奏伎縱酒,作詩不輟」。直到隋軍襲採石,下京口(今江蘇鎮江),陳朝守軍望風盡走,前方不斷告警時,後主才裝模作樣地下詔說:「朕當親御六師,廓清八表,內外並可戒嚴。」乃命蕭摩訶、樊猛、樊毅等大將分兵把守京畿和沿江要害,甚至連建鄴城裡的和尚尼姑和道士都武裝了起來,然而一切都為時晚矣。幾天的工夫,南朝軍隊便兵敗如山倒,大將任蠻奴投降韓擒虎,並引隋軍經朱雀橋直逼宮城。倉皇之中,陳叔寶說:「鋒刃之下,未可及當,吾自有計。」於是和他心愛的張、孔兩美人躲進了景陽宮的一口深井之中,但最終被隋兵從井內搜了出來,做了戰俘。
隋文帝對陳後主這位亡國君主還算優待,給賜甚厚,數次引見,好酒好菜地供養著。聽看管人員說,陳叔寶愛吃驢肉,每天能飲一石酒,常常沉醉不醒。他甚至還向隋文帝要求賜予一個官號,結果被楊堅譏諷為「全無心肝」。一次陪侍宴飲,陳後主即興賦詩一首,拍隋文帝的馬屁。楊堅對後主說:「此敗豈不由酒,將作詩功夫,何如思安時事?」
這個一味追求聲色享樂,只會飲酒賦詩的南朝天子,其做派與梁元帝十分相似,只是他亡國以後得以苟活了16年,至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底,52歲的陳叔寶死在了洛陽。隋朝給他封了個長城縣公的空頭爵位,謚號為「煬」。後世都知道楊廣為隋煬帝,而陳叔寶在楊廣之前就被謚為「陳煬帝」了。
陳後主雖然是個治國無能的亡國之君,但在文學藝術方面還是頗有造詣的。他在詩歌創作上的確有值得後人稱道的成績,除那首被視為亡國之音的《玉樹後庭花》之外,他還寫過徵人思婦題材的作品,其詩風格以艷麗為主,寫景抒情時有佳句。再如他跟隋文帝登洛陽芒山所賦詩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雖屬歌德派的頌聖之作,但其中卻也不乏壯闊氣象。
南唐後主李煜
要說亡國之君多才藝,五代的南唐後主李煜更是一位典型人物。李煜(937-978 年),重光,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本來按照封建帝室的繼承製度,他是無緣登上皇帝寶座的,依他的自身意願和天賦才能,他也只希望做一個舞文弄墨的風流才子。李璟就是一位有名的詞人,李煜繼承了其父的風範,文人習氣和貴族風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現。他通曉音律,擅長詞章,又工書善畫,還是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尤其是他的詞作,更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價值,歷來廣為傳誦。
李煜自幼酷愛書法,創造出被史書稱為「金錯刀」體的書法藝術。其作品到北宋末年仍有傳世,被收入《宣和畫譜》的即有九幅,但遺憾的是,北宋以後沒能再讓後人一飽眼福。
李煜工於書畫,精於品鑒,故而也愛好收藏,加之他憑借帝王的權勢和財力,一生所收歷代的丹青墨寶很多。他還特別重視文房四寶的品鑒與收藏,而對於南唐時期馳名天下的李廷珪墨、澄心堂紙和龍尾硯尤其鍾愛有加。這三種文房工具當時大都產於徽州歙縣一帶,實為後世徽墨、宣紙和歙硯的前身。李煜曾對這三件祖國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作出了較大貢獻,這是後人應當記住的。不過他也犯下了與梁元帝同樣的罪過,在北宋軍隊攻下金陵之日,命人將內府書畫焚為灰燼,讓後人留下了無限傷痛。
李煜在被俘北上之後,每當回想起昔日的生活情境,多多少少是懷有愧疚感的,這從他後期的一些詞作中可以窺知。而據宋人的《西清詩話》記載,當北宋大軍壓境之際,李煜「在圍城中,作《臨江仙》詞,未就而城破」。宋太祖得知此事後曾對群臣說:「李煜若以作詩功夫治國家,豈為吾所俘也。」
據載,趙匡胤初見李煜時也說:「好個翰林學士。」命運就是這般捉弄人,偏偏讓才子做了君王,人生角色的錯位不僅給他們個人帶來了悲劇,也給國家民族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