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八里橋之戰:為何清軍傷亡一萬多隻殺敵12人?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八里橋之戰:為何清軍傷亡一萬多隻殺敵12人?

2016年03月1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02 次

       戰爭過程: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後,英法聯軍萬餘人逼近通州。

  僧格林沁在通州一帶的軍事部署是,由他統率馬、步兵17000人,駐紮在張家灣至八里橋一線,扼守通州至京師廣渠門的大道。又命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蒙古馬隊 4000人防守八里橋;另有1000名察哈爾蒙古馬隊由總管那馬善統帶,防守馬駒橋東南之采育,以防敵軍從馬頭西進,繞道進犯京師;直隸提督成保率綠營兵 4000人防守通州。副都統勝保率京營5000人駐守齊化門以東至定福莊一帶,作為聲援僧格林沁和護衛京師的後備部隊。僧格林沁統率清軍共計達30000 人,其中蒙古馬隊共近10000人。1860年9月18日,英、法聯軍先頭部隊自天津北犯,是日中午,自河西逼近張家灣附近,並向張家灣的清軍駐地發炮攻擊。僧格林沁所部守軍早已嚴陣以待,向敵陣勇猛衝鋒。

  英、法聯軍為抵禦彪悍的蒙古馬隊,以數百支康格列夫火箭齊射悍不畏死的蒙古勇士,蒙古騎兵馬匹驚駭回奔,衝動後面的步隊,導致陣勢混亂,紛紛後退。在清軍失利的形勢下,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入八里橋,以扼赴京道路。隨後,英法聯軍一舉佔領了張家灣和通州城。

  戰況分析:

  八里橋之戰失敗原因主要是,大部分滿蒙騎兵喪失近戰能力,很多連祖先留下的弓都拉不開,臨敵居然在馬上用火繩槍對射,射得中才奇怪,拉得開弓的也只一味用遠箭射敵,射出的箭不但慢,又不准,而且還沒力,聯軍中箭的人很多,但基本都是擦傷表皮,根本沒有給敵以有效的弓箭打擊,再有清軍始終不敢近身肉搏。當然也有少數比較英勇的,但不多。

  即便如此,英法其中幾個方陣居然還是被衝開缺口,但衝進去清軍騎兵平素武備廢弛,武藝不精,很多居然連一對一的拼刺也拼不過。那時的清軍懼怕肉搏到匪夷所思的地步,開始無論英法聯軍槍炮多激烈都好,清軍還是能頂著彈雨衝鋒,並且在衝到50米處,走馬徘徊與敵軍對射,雖然敵方火力強勁也能一直堅持,待到英法聯軍的1500騎兵舉著馬刀和長矛一出,清軍的騎兵就像見到洪水猛獸似的,立時全線潰敗。

    結果:

  八里橋之戰,清軍總兵力為3萬多人,其中騎兵2萬餘人,步兵1萬餘人,炮兵2千,火炮100餘門。英法聯軍先鋒步兵6千,騎兵1千5百,炮兵1千,火炮60 余門。聯軍佔據了火力上的相對優勢,而清軍則佔了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同時還佔據兵種優勢,但清軍騎兵居然在陣亡1200人之後就潰不成軍。此戰全軍覆沒是以訛傳訛,事實上這些貴N代騎兵打仗是沒力氣,逃跑還是綽綽有餘的。

  整場戰役,清軍死傷過半,英法聯軍陣亡12人。當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嘉獎法軍統帥為伯爵時,遭遇許多議員反對。多數人都認為,所謂八里橋字戰,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法軍將領根本不配得到那麼高的賞賜。」

  八里橋之敗,是敗在一群承平日久,積弱不堪的軍N代身上,他們是否能稱作軍人都成問題,如果換到是他們的祖先,英法聯軍會死得很慘。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