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支持林則徐禁煙,本來是為了銀子,沒想到這銀子還沒有弄到手,反被人家打了一頓,羞辱一番。道光心裡極為不爽,於是乎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林則徐身上,批評林則徐「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拏犯法,亦不能淨,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而生出許多波瀾」。
皇帝生氣了,林則徐下課。這事能全怪林則徐嗎?沒有你道光幾次三番的召見,林則徐能禁煙嗎?這倒好,出問題了,責任全歸林則...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為何會簽訂中俄《北京條約》
1860年10月24日和25日,在英法聯軍的武力逼迫下,奕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沙俄並沒有參加1858—1860年的對華戰爭,為什麼能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呢? 一、沙俄的侵略利益沒有完全得到滿足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沙俄還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還相對比較低,對外的市場和原料產地的需求還不是很強。沙俄對外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擴張領土。1858年5月28日俄國乘英法聯軍進...
鴉片戰爭時林則徐輕敵:英國人貪婪又軟弱
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著一件奏折,展覽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該展品為國家一級文物,由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林則徐主稿,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列銜。具奏日期為道光十九年八月十一日(1839年9月18日),內容是向道光皇帝奏報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中英九龍之戰的戰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對英國的認識。 英軍進犯九龍 林則徐在奏折中把九龍之戰的起因歸結為「英...
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源之一:漢奸的誤導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是中西兩種文明碰撞中,給中國人留下的最早也最深的一道傷疤。
我們失敗的緣由,現在當然是弄清楚了?可局中人往往是糊塗的,何況,天朝上國的觀念那時還根深蒂固。天朝上國居然慘敗於「外夷」之手,這在當時的確是一個很不容易讓人想明白的問題。想來起去,清廷上下開始流傳一種說法:咱們為什麼失敗,原來是漢奸搗鬼。
費正清等人主編的《劍橋晚清史》在鴉片戰爭一...
清朝技術派官員分析鴉片戰爭:清軍火炮命中率低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大事,以此事件為標誌,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起因、過程和結果大家都已經很熟悉,無須贅言。至於其失敗原因,主要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像林則徐這樣有眼光有魄力的英雄也無力回天,同時,也和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有很大關係,中國在武器上吃了虧。
不過,對於遠去的歷史,除了從大節上進行把握,還要從細節上深入...
歷史上兩次「鴉片戰爭」的主謀竟是個大美女?
導讀:中國人恨透了晚清的兩次「鴉片戰爭」,卻不清楚,到底是誰點燃了侵略中國的第一把戰火。她就是號稱「歐洲祖母」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從1837年到1901年,長達63個春秋。從她登基,到1914年,是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時代」,那些年,英國人的日子太舒坦了:舉國上下,空前團結。工業革命使這個西歐島國一下子活躍起來。它在經濟、文化、藝術等領域...
荒唐的鴉片戰爭:欽差大臣楊芳用褻褲來對付敵人
進入17世紀,以英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展了工業革命,加快了文明進程;而古老的中國卻漸漸落伍,文明未見發展,巫術反倒發揚光大,道光帝時,巫術竟然還被朝廷的官員用在真刀真槍的戰場上,實在是荒誕至極。
鴉片戰爭後期,清政府節節敗退,道光二十一年,道光皇帝將主和的欽差大臣琦善撤職換成奕山,還派去了一位善於作戰的果勇侯楊芳當欽差參贊大臣。楊芳一到廣州,馬上下令"廣收馬桶,排列沿...
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始末 第二次鴉片戰爭過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經過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延續四年,經歷了三個階段。 廣東作戰 1856年10月23日,英國以清軍到持有過期港英執照的中國船"亞羅"號上搜捕海盜為借口,命軍艦3艘、划艇十餘隻、陸戰隊2000人向虎門開進,以挑起戰端。清軍事先既疏於防範,臨時又下令對敵船"不可放炮還擊",致使英艦順利闖過虎門,攻佔珠江沿岸炮台,集中炮火轟擊廣州城,擊毀督署,其陸戰隊一度攻入外城,並燒燬靖海門...
揭開鴉片戰爭中被刻意隱藏的六個歷史真相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後的中國落後於世界大潮。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來獲取暴利。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借口1839年六月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而發動的侵略戰爭。後因戰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第一次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 英國發起侵略戰爭動因
第一次鴉片戰爭起因 貿易順差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