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殺氣騰騰的腳步越來越近,司馬昱驚慌失措地步步後退。哪知道禍不單行,大後方又傳來噩耗,東晉的兩任皇帝接連死了,活得都不長。
司馬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桓溫卻是心中竊喜:這是上天在暗示我取代晉吧。
19歲的司馬聃死了
361年,也就是謝萬被廢的第二年,東晉的第5任皇帝——晉穆帝司馬聃駕崩,年僅19歲,在位17年。
就在5年之前,司馬聃14歲,按照慣例,加成人禮。...
警世古幣:當朝皇帝發給文武百官們的警世錢物
古錢幣多數是流通用的,也有一些是吉語或頌政的花錢,但用來警世的古幣則不多見。昨天下午,記者在市收藏家協會顧問徐守璜先生的家中看到了一枚特殊的古錢幣。 這是一枚圓形方孔的銅錢,直徑4.6厘米,製作精美,古樸端莊,品相完好。正面是「法宜古今」4個楷體字,背面呈龍線條圖紋,外龍內鳳,顯示了帝王的豪貴與霸氣。「這4個字還有一定的學問呢,可以旋讀,也可以直讀,體現了古人設計此幣的良苦...
袁世凱為何要軟禁章太炎?揭秘章太炎被囚禁始末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國學大師。當然,如他的學生魯迅所言,章太炎首先是一個革命家,其次才是國學大師。自晚清以降,章太炎一直就是立於潮頭的革命先行者。作為同盟會資深會員,他跟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保皇派都打過口仗,甚至對孫中山、黃興這些國民黨領袖都不甚感冒,頗有微詞。 章太炎是老資格革命軍,不過,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章太炎也曾看錯了形勢,捧錯了對象。 1912年,中華...
劉宋時宋明帝借「鬼部隊」打天下!敵軍聞風喪膽
公元465年12月,南朝劉宋王朝湘東王劉(439?472年)殺死了千夫所指的侄兒——前廢帝劉子業,篡位登上皇位,史稱宋明帝。 劉因性格極端內向、古怪,在皇族中聲望特低,很被人瞧不起。前廢帝劉子業因劉身體肥碩,戲稱他為「豬王」。 且說風水輪流轉,如今這「豬王」一般的人物竟當上了皇帝,試問天下誰人能服?所以劉剛爬上皇帝寶座,屁股還沒坐熱,劉宋王朝的諸王和握有重兵的大臣就紛紛起兵反抗朝廷。...
晚唐文人的特殊嗜好:在青樓妓女大腿上作詩題詞
到了晚唐以後,詩文裡的青樓更多了一些生活氣息,艷浮之作不少。被詩化的不僅是妓女的精神,連妓女的身體也包括了。如有一首詩寫的是在妓女大腿上題詞之事:
慈恩塔下親泥壁,滑膩光滑玉不如。
何事博陵崔四十,金陵腿上逞歐書。
據說外國有些姑娘也喜歡請作家在她們的玉腿乃至酥胸上簽名題字,肯定是從這位中國唐妓處學去的。
唐代還有一篇著名的小說叫《遊仙窟》。所謂的仙窟即是青樓。一是人們喜歡...
歷史解密:宋元時南京就有杏花村 並非「明代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小小一個杏花村,因唐代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而聞名遐邇,於是全國各地冒出來許多杏花村,而且紛紛以杜牧筆下之正宗而自居。但千年以降,究竟誰才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早已成為一個無頭公案,難以考證。
前段時間《金陵晚報·老南京》欄目登出一文,作者認為南京杏花村是「明代貨」,並非是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對後一句,確實難以考證,但對第一句,...
李鴻章女兒教子方式怪異:故意把兒子打扮成女孩
繁花凋落的家族,實際上是很可悲的。儘管物質生活上還有前朝的富麗繁縟,卻總像蒙了灰的銅飾,窗外的陽光再怎麼照進來,也反射不出一點有生機的光芒來。
從政治上退出主流地位,就意味著永久地走入灰色地帶。
在民國初年,有成千上萬這樣的家庭,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出身無用了,失卻了上進之階,家族的二代後裔靠祖產雖還能錦衣玉食,但卻是坐吃山空。
在角落裡,他們或醉生夢死,...
東吳後期有兩次鴻門宴 兩個皇帝各殺死一名權臣
孫休是孫權的第6個兒子,也就是孫亮的哥哥。當時任會稽(今浙江紹興)王。258年,孫綝派兩個大臣去請孫休登基時,24歲的他都傻了,餡餅還是陷阱?去還是不去?頭腦中兩個小人不停地打架辯駁。幾天以後,才磨磨蹭蹭地動身,誘惑實在太大了,就拿身家性命賭一次吧。 孫綝被懷疑心裡不爽 到了建業的近郊,看到上千人黑壓壓地在路旁下拜,領頭的人正是孫綝。孫休知道未來吉凶未卜,很客氣地下車回拜。...
揭秘:西安事變後日本與南京政府間發生了什麼?
1936年12月12日蔣介石在西安被扣留的消息傳到日本,在日本國內,「不論政府還是軍部,都在推測蔣介石大概不會生返南京,而且也是那樣期待的。如果掌握實權的蔣介石被殺,中國因國民黨的領導權之爭而再次發生內亂,對日本是太好了」。實際上,日本最擔心的就是國共兩黨達成和解,共同對付自己。因此,日本表面上表示靜觀其變,暗中卻積極挑撥南京與西安的關係,企圖使中國陷入內亂,自己繼續坐收漁利。...
南宋朝時期古人們過清明為何不忙祭祖卻忙娛樂?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是南宋晚期詩人吳惟信在杭州寫的《蘇堤清明即事詩》,字裡行間既未提及祭祖掃墓,又瞧不出絲毫的哀思或哀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這顯得很怪異。我們中國人都知道,清明節第一要務是通過掃墓來祭祀祖先,其次才是踏青郊遊。比如唐代小杜的《清明》就反映出這種次序,先是「欲斷魂」,後是「杏花村」。但南宋時期的人就是不按「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