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遼寧丹東一山溝盛夏出現300米長冰凌
這幾天,家住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青山溝鎮青山湖村5組的徐鳳雙心情格外好,因為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的造訪,他不但在電視畫面中與國內外觀眾 「見面」,而且藏於心底多年的謎終於撥雲見日。
這一切,源於徐鳳雙3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發現。這次發現不僅為自己和附近村民找到一個天然的「大冰箱」,而且使這片秀美的山川平添一處罕見的自然奇觀。
1978年夏季的一天清晨,徐鳳雙像往常一樣在湖裡捕魚。突然,一個從未見到過的奇怪景象吸引了他的目光:寬闊的湖面上,一道白霧將湖水攔腰斬斷,駕舟穿行霧中,涼意襲人。在好奇和喜歡追根問底的雙重心理驅使下,他棄舟登上這座名為樺樹背的小山,頓覺腳下特別涼。順著霧氣查看,徐鳳雙驚呆了:一處不是很寬的岩石縫隙裡,掛滿了冰凌;把手伸進冰凌的空隙,涼風呼呼往外冒。隨後,徐鳳雙又沿著兩個人需側身才能通過的羊腸小道尋找,幾處岩石縫隙呈現同樣的景象——這就是後來被譽為「盛夏冰凌」的自然奇觀!
船上有現打上來的魚,徐鳳雙用塑膠袋包裹好後,放在冰凌的空隙裡,第三天再來時,魚完全冰凍。附近村民得知後紛紛效仿,將平時賣不完的魚蝦和開春後仍有剩餘的年豬肉拿來冷凍,說這是 「天然大冰箱」。
從那以後,細心的徐鳳雙總是注意觀察湖面,並總結出一條規律:無論冬夏,每當氣壓低、無風的清晨,湖面上就會出現一道白霧。久而久之,當地人為之起了一個響噹噹的名字:「白龍過江」。而且,因為冬天從岩石縫隙冒出的冷氣溫度遠遠高於外界溫度,也有了「冬天冒熱氣」的說法。
今年夏天,一支由當地地質和植物專家組成的探險隊來到青山溝。
經過初步確認,這條呈南北向分佈的狹長形冰凌帶長約300米,但其寬度還無法確定。有一種說法,這條神秘地帶長約26公里,從青山溝一直到步達遠鎮街西的牛蹄山麓,再向東南延伸至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沙尖子鎮的船營溝。
丹東市國土資源局礦管處處長蘭連義認為,盛夏冰凌的出現是由於地質構造斷裂引起的。 「初步看,這裡的岩石屬於白堊紀,是火山岩。正常情況下,岩漿侵入後形成的岩石是一個整體,也就是一塊巖體。經過構造運動,巖體被破壞,產生縱橫交錯、相互貫通的裂隙,空氣就儲存在裂隙的空間內。由於岩石的導熱性能差,受外界溫度的干擾較小,故里面的空氣處於恆溫狀態——有冰凌的岩石縫隙冒出的冷風在-3℃至-4℃之間,裡面也是同樣的溫度。 」
蘭連義進一步解釋道,夏季,外界的熱空氣將來自山體內的冷空氣加溫,形成負壓氣流,致使冷空氣通過岩石縫隙向外流動,遇到地表水後,逐漸將其凍結,形成冰凌;之所以產生霧氣,是緣於冷熱空氣的交流。而冬季,則是由於外界溫度低於裡面的溫度,同樣產生負壓氣流,道理是一樣的。他還說,冬天也應該有冰凌,而且冰凌更多,只不過被積雪覆蓋,很難發現罷了。「如果內外溫度一致,就不會產生這一奇觀。 」
而有著28年地質勘探經歷、足跡踏遍寬甸的寬甸國土資源局高級工程師單洪仁也認為盛夏冰凌現象的出現,是源於地下有足夠儲存空氣空間的構造帶,而且與外界相通。
鏈接
盛夏冰凌,阜新、弓長嶺也有
繼遼陽弓長嶺冷熱地、丹東寬甸樺樹背冷熱地被發現後,8月中旬,位於阜新的紫都台鄉鳳凰山下又發現一處冷熱地奇觀,該處表層佔地五六十平方米,在氣溫達到37℃的情況下,該地帶地溫在0℃以下。至此,在我省境內,現已發現三處冷熱地奇觀地帶。
位於遼陽弓長嶺區安平鄉姑嫂城村西北隅白石砬山南坡的冷熱地地段,長約500米,寬20米,面積約1萬平方米。其結冰與消融時間與當地大自然氣候相反,每年入伏結冰,第二年3月開始消融,8月尚有殘冰,年復一年,週期不變。當外部氣溫達34℃,冷熱地地表氣溫低到-4℃至-6℃。
寬甸樺樹背冷熱地位於寬甸滿族自治縣青山溝鎮樺樹背山,即使在盛夏也結有冰凌。呈南北向分佈,狹長形冰凌帶長約300米。
阜新紫都台冷熱地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紫都台鄉台喇嘛村的鳳凰山東北坡。該地帶不但冬暖夏涼,還能預報天氣——只要地面上的石頭一潮濕,第二天準會下雨。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酷暑難耐,一些村民經常到這裡午睡,成為村民納涼之所。
弓長嶺姑嫂城冷熱地在北緯41度附近、寬甸青山溝地區剛過北緯40度,阜新紫都台冷熱地也位於北緯42度附近。中科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專家曾到弓長嶺姑嫂城冷熱地現場考察,初步認為這種冷熱地奇觀,屬多年凍土,這種現象目前只有在北緯49度以北才偶有所見,而姑嫂城冷熱地在北緯41度附近,因此,堪稱一塊寶地,非常有開發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