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亂世奸雄曹操實為坦蕩蕩心口如一之小人
曹操畫像
(一)奇特的出身
咱們先從曹操的出身說起。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古人認為出身是要決定人的命運的。
曹操的出身相當卑微,他的父親曹嵩本來不姓曹,姓夏侯氏,為了巴結權貴,認了中常侍曹騰為義父,所以冒姓曹。這麼說起來,夏侯淵、夏侯惇都是曹操的直系親戚,是他的堂兄弟這一輩的。
中常侍又叫中臣侍,是宦官名。宦官在朝廷當中,一方面地位很高,是皇帝身邊的紅人;另一方面地位又很低,是皇家的奴才。所以陳琳代袁紹寫的討伐曹操的檄文中,就說曹操是「贅閹遺丑」,即他是太監遺留下來的很醜陋的那麼一種人。這是揭家底兒的話,一針見血,刺痛了曹操的自尊心。
曹操從來諱言他這種太監義子的出身,他標榜自己是漢高祖劉邦時期著名的宰相曹參的後裔。實際上他本家並不姓曹,但他偏要這麼標榜,這真是拉虎皮做大旗,聊以自寬自慰。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曹操很看重自己的出身,他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同時又有強烈的自尊心——我雖然出身不高,我的成分不好,但是我有本事,我要用自己的本事去改變我的社會地位。雖然曹參不是我的祖先,但是我可以借助於社會地位的提高,去接續這個祖先的家譜。
這是曹操的一種心態。正是這種心態,使曹操具有埋頭苦幹的精神、發奮進取的精神,也賦予他那種粗野質樸的做人作風。反正出身不高,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這跟劉備、孫權的出身完全不一樣。劉備雖然「織履販席」,是織草鞋、賣蓆子的小販,社會地位很低,但他的血統特別純正,跟皇族一脈相承。孫權是諸侯家庭出身,社會地位一直很高。所以劉備和孫權都屬於貴族家庭,或者說是沒落的貴族家庭。
而曹操既沒有劉備那樣高貴的皇族血統,也沒有孫權那樣顯貴的貴胄祖先,他不過是一介平民,當然是攀附權貴的一介平民。這種特殊的平民出身和曹操獨特的做人心態、獨特的性格,是有關係的。
(二)故殺呂伯奢
在小說中,曹操第一次讓人反感的行為,是殺呂伯奢(卷一《曹孟德謀殺董卓》)。這是曹操生平最可憎的惡行之一。有人說是「誤殺呂伯奢」,這並不準確,因為他誤殺的是呂伯奢的家人,對呂伯奢來說,就是明擺著要殺他。
曹操行刺董卓未遂,逃離洛陽,倉皇避難。路上經過中牟縣,縣令陳宮敬仰曹操的這種敢於冒生命的危險去刺殺董卓的壯烈行為,非常佩服他,認為他是「天下忠義之士」,所以就放了他,自己縣令也不當了,棄官跟隨曹操逃難。
曹操和陳宮逃到成皋這個地方,投奔曹操父親的朋友呂伯奢。父親的朋友,古人叫「父執」,就像咱們現在叫「叔叔」,是長輩。
呂伯奢也很敬佩曹操刺殺董卓的英雄舉動,所以就熱情地款待他,吩咐家人殺豬,自己親自騎著小毛驢到西村沽酒。這在當時是很高的待客禮節。
這時曹操驚魂未定,忽然聽到莊後有磨刀霍霍的聲音,心裡懷疑,跟陳宮一起潛入草堂後,隔著板壁聽到有人說:「縛而殺之。」咱們把他捆起來殺了吧。
曹操心想,這不是要殺我嗎?要把我捆起來殺了。所以他先下手為強,與陳宮拔劍直入,不問青紅皂白,不管男女老幼,一概殺之,一連殺死八人。
殺完以後一看,原來廚下捆的是一頭豬,欲殺未殺,他才明白人家是要殺豬款待他。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一般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豬肉。一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是只有逢年過節才殺豬,平時是不殺豬的。平時要殺豬待客,那肯定是貴客。人家很熱情地要款待曹操,把他當成貴客,結果他把人家一家人全給殺了。這個時候真是誤殺,情急之下,曹操和陳宮只好連忙逃走。
途中,他們遇見興沖沖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先是把呂伯奢放過去,然後故意對他說後面有人來了,在他一轉頭的時候,曹操便一刀把他殺了。
這個時候就不是誤殺,而是故意殺人。所以陳宮責備曹操說:「知而故殺,大不義也!」你明明知道剛才是誤殺了,現在卻又故意殺了呂伯奢,這是違背道義的行為。
那麼,曹操該不該殺呂伯奢?為什麼?
咱們評價歷史事件可以有兩個角度:道義的角度和現實的角度。道義的角度是一種道德審判。擱在道德審判台上,從道義的角度看,曹操殺了呂伯奢的家人以後,又故意殺了呂伯奢,對父親的朋友,對一位熱情款待你的朋友,居然下手如此之狠,這是決不可容忍的。
但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曹操在當時那種現實處境下,他應該怎麼做?他能夠怎麼做?這就值得考慮了。也就是說,當我們設身處地,在那種特定的處境當中,曹操正倉皇出逃,惶惶然如喪家之犬,這時他覺得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傷害他,因為正懸賞抓他呢,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要了他的生命。這時候,他的保生、求生的意識是非常強烈的。殺呂伯奢的家人當然是無意的,是誤殺,但是如果這時候不殺呂伯奢,從概率上來說他有50%的安全係數,同時有50%的不安全係數,這是肯定的,呂伯奢可能告他,也可能不告他。如果再考慮到感情的因素,呂伯奢回家一看,家裡人都被殺了,呂伯奢出賣曹操的可能性還要更大些。而曹操殺了呂伯奢,就百分之百地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了。所以曹操做了一種很決絕的行為,但是這種決絕的行為背後,有他的現實考慮。
真正可恨的還不是曹操故殺呂伯奢,而是曹操做了這種大不義的事情,居然連一點羞愧之心都沒有,還說出了這麼一句千古名言:「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連一向佩服他的陳宮,聽了這句話,都覺得他是個「狼心狗行之徒」,棄他而去。
小說中的這段描寫是有史實依據的。據《三國誌》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曹操殺了呂伯奢家人後,「淒愴」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淒愴」二字傳達出曹操殺人後的複雜心理。而小說刪去「淒愴」的表意語,增添了「天下」的修飾語,更成為對曹操的誅心之論。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能辜負我,但是我可以辜負天下任何一個人。這樣就把我和天下人擱在一個對立面。從這一點來說,咱們可以看出曹操性格中某種強悍的地方,他敢於和天下人為敵,這是曹操性格的一個突出特點。
再進一步,咱們還可以看到,如果別人做了故殺呂伯奢這樣的事,陳宮這麼一責備,他肯定要為自己的行為開脫的。他要辯解說:「我這不是故意的。我這不是為了逃生,沒有辦法嘛,我實在是迫不得已的,請你原諒我這一次。」別人總會辯解的,但是曹操卻不辯解,他非常坦率地說出了自己做人的準則。
按照古人說的:「兩句言語,教萬代人罵道是:雖不流芳百世,亦可以遺臭萬年。」(嘉靖本《三國誌演義》註釋引錄後晉桓溫的話)曹操說了這麼兩句話,就足以遺臭萬年了。所以古往今來,誰也不會把這兩句話大書成一副條幅,掛在自己的書房裡,告訴他人這就是我的座右銘。但是曹操能這麼做,他愣是公開地把這兩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所以,跟一般的政治野心家相比,曹操的確與眾不同。一般的政治野心家往往遮遮掩掩、欲言又止,隱藏自己的真實面貌,而曹操卻敢於直言不諱地表白自己的內在心理,這也是曹操性格的一個突出特點。
李贄在評《三國誌演義》時說得很有意思,他說:「天下人誰不有此心者,誰復能開此口乎?」(《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誌》第四回總評)這就是說,天下所有的人都會有這種心的,就是想著我最好把天下人全給虧待了,但天下人誰也不能虧待我,虧待我一點我都睚眥必報;但是我可以虧了別人,虧了別人我可以心安理得。天下人都有這種心,但是誰敢坦白地這麼說呢?只有一個人敢這麼說,就是曹操。
所以小說家評價曹操,說曹操是「心口如一之小人」。這與劉備「外君子而內小人」是判然有別的。曹操是小人,但是他心口如一。這使咱們想起《論語》裡面孔子說的一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現在曹操不一樣,他是個坦蕩蕩的小人,他不是常慼慼的君子。他是個「小人」,但又心懷「坦蕩蕩」,這就構成一個矛盾的組合體,跟「奸雄」那個矛盾的組合體相類似。
「坦蕩蕩」是曹操的一種獨特的性格品質,獨特的為人方式、處世方式。但是他在本質上是個「小人」,他的言論和行為,從道義上來評價,絕對是小人的言論和行為。如果是君子,比如劉備,就不會去這麼做,做了更不會這麼說。當然劉備也有很多小人行為,這又另當別論。但是曹操這麼做了,而且還這麼說了,他敢作敢為,敢說敢言,還敢於負責,敢於擔當,是個男子漢,這是值得敬佩的。
(三)忌殺楊修
曹操這種「心口如一之小人」的奸雄品格,在忌殺楊修這一事件上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小說中,曹操跟楊修構成一種很特殊的關係。因為曹操一貫求賢若渴,他重視有才華、有智慧的人,而且在他身邊也聚集了一幫很有才華、很有智慧的人,他善於重用他們。楊修是很聰明的,也很有才華,他的聰明才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比曹操遜色,也就是說楊修的智商決不會比曹操低。但是,為什麼曹操就不能夠始終如一地重用他呢?
曹操為什麼會殺楊修?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曹操忌才。小說中寫了幾件事情,突出地體現「奸雄端的忌聰明」,就是說曹操很忌諱像楊修這樣太聰明的人。小說寫了幾個故事(卷十五《曹孟德忌殺楊修》)。
第一個故事就是曹操建一所花園,竣工後去視察,咱們現在建築物落成後,領導也都得去驗收、剪綵。曹操看了以後,一言不發,只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背著手就走了。工人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蓋一座花園好好的,你怎麼就寫了一個「活」字,啥也沒說?這個時候,聰明的楊修猜出來了,他說:「丞相嫌門修得太闊了。『門』內一個『活』字,不就是『闊』字嗎?」於是工人馬上將門改窄了,又請曹操來驗收。曹操見了,心裡高興,一問知道是楊修解的字,「雖面喜,心甚惡之」,口頭上大加稱讚,心裡卻很嫉恨。
又有一次,塞北進貢一盒酥糖給曹操,曹操看了,在盒子上豎著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曹操去睡覺,楊修就讓大夥兒一人一口吃了。曹操睡醒以後,想吃酥糖,一看沒了,就問怎麼回事兒?楊修說:「丞相有命,盒子上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大喜,而心惡之」,心裡更加討厭楊修。
還有一件事,也很難容忍。曹操吩咐左右說:「吾夢中好殺人,睡著時汝等勿近前。」「夢中殺人」,的確是個很特別的性格。前面說到,曹操有一種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如果真的成為一種心病的話,有了神經質,就會表現為疑心很重,連在睡覺的時候也總是防著別人侵襲他。跟現在講有武功的人一樣,他用武功把自己罩住,你輕易不能碰他。曹操也是這樣,他在睡覺時把自己罩住,你輕易碰他,他就把你給殺了。所以他讓侍從輕易不要碰他。
那天曹操睡午覺,被子掉在地上。一名侍衛好心,怕他著涼,趕忙拿被子給他蓋上。沒想到曹操突然跳起來,拔劍把這個侍衛殺了。殺完以後,他自己繼續呼呼大睡。
睡醒了一看,怎麼一個侍衛躺倒在地,血淋淋的?曹操吃驚地問:「何人殺吾近侍?」大家告訴他,是他在夢裡殺的。曹操痛哭流涕,命厚葬這名侍衛。臨葬的時候,楊修前去祭奠這名侍衛,感歎說:「君乃囊中之錐也!」誰讓你明知故犯呢?死了也是白死。
曹操「聞而惡之」,心裡很不高興,因為楊修是在揭他的短。實際上曹操不是做夢殺人,他是疑忌心太重而殺人,楊修揭的就是曹操這種性格上的短。咱們知道,人要有病的話,特別怕你去說他。人臉上要長個痘子,你老說他臉上長個痘子,他當然很不舒服。你看見就行了,幹嗎非說出來不可呢?人要是有病,尤其有這種精神性疾病,最忌諱別人說他的病。就跟喝酒醉了一樣,最不高興你說他醉了。所以曹操更加痛恨楊修。
終於有一天,曹操抓住了楊修的把柄。當時曹操進攻西蜀,跟將領也都紛紛準備。
當天夜裡,曹操心亂如麻,睡不著覺,繞寨私行。他見軍士們都在收拾行裝,連忙召見夏侯惇,得知這是楊修的主意,曹操非常惱怒,說:「豎儒,敢亂吾兵耶!」於是就把楊修斬首示眾。
曹操為什麼殺楊修?古人認為,這是因為楊修太聰明了,曹操平生為人,最嫉恨的就是太聰明的人,而且生怕別人比自己的智商還高。楊修比自己的智商還高,所以非殺不可。其實不然。
我覺得,楊修這個人智商確實很高,絕對不亞於曹操,但是他情商不行。之所以情商不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明白自己的位置是什麼,沒有處理好上下級關係。
咱們知道,作為下級,他的智商可能高於上級,但是在上級面前是絕對不能表現出高於上級所有的智慧、聰明。即使是你出的主意,你是首創,你也應該把它當成是領導出的主意,而且做得天衣無縫。何況是把領導心裡想的事,還沒有說的話,你就提前抖露出來,那是絕對犯忌的。
楊修沒有處理好上下級關係,所以必死無疑。這是楊修的性格毛病造成的。一個人有才,但不能太洩露才,「露才揚己」,這是很忌諱的。尤其是在處理上下級關係的時候,更應該好好擺正自己的位置。楊修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罪有應得。
當然,曹操殺楊修,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楊修輔助曹植。
楊修的官職是行軍主簿,是曹操手下的官員。他在曹操的兩個繼承人——曹丕和曹植中,選擇了曹植。他為什麼選擇曹植?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可能也是揣度曹操的意思。
曹操選定繼承人的時候,原來想選曹植,因為曹植從各方面來看應該說比曹丕更有可選性,他更聰明,更優秀。不過,他的智商雖然高於曹丕,但是他的情商卻不如曹丕。曹操一開始還是從智商去考慮的,認為曹植的聰明才華、為人處世,對文人名士的團結、凝結力、聚合力等等各方面,都是值得重視的。所以曹操一開始心目中選定的繼承人是曹植。楊修也許正是看透了曹操的心思,才決定輔助曹植。
我們知道,曹丕年歲長於曹植。按照古人立嫡立長的傳統,曹操的繼承人理應是曹丕,而不是曹植。所以謀臣們勸阻曹操,不能紊亂「家法」,家法一亂,造成「兄弟鬩於牆」的局面,是很危險的。袁紹就因為改立幼子,而遭致內訌,這是前車之鑒。按正常順序,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這沒有什麼異議,是天生的。但是你要按賢愚去分伯仲,就很難分清誰賢一點,誰愚一點,這沒有一個簡單的尺度可以區分,有太多的隨意性。
但是曹操本來就是非同尋常的人,他不按一般的規矩去做,他要憑借自己的頭腦,做出自己的選擇。為了考驗這兩個兒子的為人處世,曹操出了一個很損的招:一邊公開下令,讓曹丕和曹植各出鄴城城門;一邊又暗中下令,不許守城的人放曹丕和曹植出城。
這時候曹丕先行一步。有的時候做事情千萬不能搶先一步,你不妨滯後一步,先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再決定自己該怎麼做,這樣更保險一些。曹植的智商高,他不急著搶頭功,他想先看看曹丕是怎麼做的。而曹丕性子急,先要出城去。守城的極力阻擋,曹丕沒轍,只好打道回府。
曹植聽說後,趕緊請教楊修。楊修說:「世子今奉王命,如有阻當者斬之。」於是曹植到了城門邊上,守門人照樣攔著不許他出城,他揮刀把守門人殺了,就出城去了。
曹操得知情況,非常高興,認為還是曹植厲害。所以你可以看到,曹操自身是個奸雄,他衡量人的時候,不是看你的道德怎麼樣,人品怎麼樣,他是看你的奸詐怎麼樣,權術怎麼樣。看你能不能使奸,能不能使詐,能不能用權,會不會用權,所以他對曹植的做法非常讚賞。
不過他一打聽,這又是楊修出的主意。咱們剛才說了,楊修是曹操的直屬部下,曹操的部下必須忠於曹操,不能夠拆曹操的牆腳。你不忠於我,你就是背叛我;你今天可以背叛我,你明天照樣可以背叛我的兒子——曹操是按照這個邏輯來推理的,這是奸雄的推理方式,跟常人不一樣。他不相信楊修現在忠於曹植,就會一輩子忠於曹植。因為他覺得,我用你楊修做行軍主簿,你可以「出則參贊軍機,總知內外事」,位置很重要了,可你還居然在背後捅我一刀子,背後使小聰明,這不行,所以非殺不可。
更何況,楊修還常常在幕後獻策,幫助曹植對抗曹丕,贏取曹操的寵愛,而且屢屢奏效。曹操聽說後,大怒道:「匹夫!安敢交媾吾兒,以侮孤耶!」你居然敢玩弄我於股掌之上!這時殺楊修之心就更為強烈了,只是因擔心將士議論,多次隱忍不發。後來有了「雞肋」事件,楊修剛好撞到槍口上,當然必死無疑。
由此可見,曹操「忌殺楊修」,在「忌才」的表象之內,隱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政治考慮:既有對曹植網羅人才、結黨營私的警惕,也有為曹丕順利接班、掃除障礙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對楊修不忠於己,胳膊肘往外拐的懲罰。這不也是「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表現嗎?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曹操的確是深謀遠慮的。他不輕易地去殺一個人,他殺一個人,必定有他的特殊的理由。這個理由,可能不符合道義準則,但是肯定符合現實準則,而且也符合奸雄的人生準則。作為一代奸雄,曹操信奉的是「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準則,你不能負我,即使你是我的親信,你是我的重臣,你也不能負我,這條準則是鐵打不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