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國陳廷敬有何能耐:康熙皇帝為其寫下輓詩 | 陽光歷史

 

A-A+

大清相國陳廷敬有何能耐:康熙皇帝為其寫下輓詩

2017年07月10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03 次

  導讀:陳廷敬生於1638年,卒於1712年,今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人。 他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5歲入私塾,9歲能賦詩,19歲中舉人,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陞遷。在朝為官53年,歷任禮部侍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淵閣大學士,主編了《康熙字典》。

  康熙皇帝為他寫下輓詩

  陳廷敬是清代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康熙皇帝高度評價他「房姚比就韻,李杜並詩豪」「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他一生居官恪慎清勤,德高望重,在伴君如伴虎、行世如行舟的50多年政治生涯中做到主信僚服,善始善終。而且生前死後朝野好評如一,這在我國古代宰輔大臣中實屬罕見。陳廷敬去世後,康熙皇帝親筆為他寫下了輓詩:「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勵,國典玉衡平。儒雅空階歎,長嗟光潤生。」

  鴉片戰爭打響之時,清朝鑄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門,從外國購買大炮二百多門,還有眾多從外地調運的本土造的普通炮,為什麼有了很不錯的大炮,清軍依然不能夠稍稍抵擋英國人的水上侵犯呢?  鴉片戰爭打響之時,清朝鑄造的大炮有二千多門,虎門作為前線炮台,更是買進了外國大炮二百多門,最大的有九千斤重,還有眾多從外地調運過來的八百斤至三千斤不等的本土造的普通炮。隨著虎門、廈門、定海、鎮海、寶山、鎮江炮台相繼淪陷,被英國人奪去的大炮有一千五六百門之多。有人說,之所以損失如此慘重,是因為清軍的炮位構造呆板,不能靈活地瞄準,還有人說炮台地勢選擇不好,其實最主要原因並不在此。

  清軍火炮台

  根據史料描述,鴉片戰爭中的幾大要塞炮台地勢選擇的都很好,易守難攻,譬如,虎門要塞地勢極其險要,而且佈置有幾十門八九千斤的新式大炮,炮火密集,完全可以封鎖江面,被林則徐稱為「固若金湯」,然而,在整個「虎門戰役」中,大大小小兩百多門大炮卻一炮也沒有打中敵船!吳淞口寶山炮台的地形也很具有優勢,根據當時參加陣地佈防的官員梁章鉅的文章來看,炮台「正當大海入港之口,不高不低,既無突出水面之危,又無四面受敵之慮。」而且,有東西兩個炮台相呼應,共有大炮近兩百門,地形絕佳,防守陣地很堅固,當時官員都認為英國人很難突破寶山要塞的,然而,英國船上的炮才一轟,主帥兩江總督牛鑒等若干統兵官員就帶頭一溜煙地逃了,於是,全軍潰散,陣地失守,江南提督陳化成身中七彈而死。為什麼有了很不錯的大炮,而且有很好的防禦地勢,以逸待勞,清軍依然不能夠稍稍抵擋英國人的水上侵犯呢?

  還是清朝梁章鉅在他的《炮說》一文中揭開了謎底,他說,鴉片戰爭中清軍敵不過英國人的緣由,不是因為中國的大炮不如英國人,而是因為英國人的大炮總是先聲奪人,最厲害的是他們的「桅頂之飛炮」此炮一響,火光迸射得厲害,縱橫範圍有一二丈之廣,雖然沒有什麼爆炸力,轟擊力不強,但是聲勢大,聲音十分嚇人,這一響,連洋人的臉還沒看清楚呢,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吏立即就慌不擇路了,「統軍者驚奔,眾無不潰矣……今日軍中全中此病。」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些大炮還沒來得及發言「發威」,放大炮的兵丁就跟著當官的逃了———那些巨資購進鑄造的威力強大的大炮就都成了擺設,甚至掉轉炮口反而為敵所用,後來英國兵轟擊清軍有很多就是用繳獲的清軍大炮。戰爭打敗了,那些會說話的人雖然打不過洋人但卻能肆無顧忌地「欺負」沒長嘴巴的大炮,把打敗仗的原因歸咎於大炮不行!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