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間諜工具:看看古人的竊聽器【圖】
揭秘中國古代間諜工具:說到間諜工具,就不能不提一下間諜。間諜,就是所謂的「情報人員」,也叫特務、特工。西方學者認為,人類間諜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紀時名叫娣萊拉的菲利斯女人,實際上中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後的夏代前期就出現了間諜,而且也是一位女人,名叫女艾。
間諜出現都這麼早,搜集情報的手段和間諜工具自然也不會落後。其中有四種為國際情報界人士矚目,可謂間諜工具上的中國「四大發明」。
最原始的「竊聽器」—聽甕、矢服
聽甕,其實就是一種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時將聽甕埋在地下,在甕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有偵測需要時,側耳伏在上面,「聽」出周邊的動靜。需要的情況下,則直接讓專業情報人員坐於甕中,聽辨聲響,這叫「罌聽」。為了減少情報失誤,常會培訓瞎子來執行「聽」任務。瞎子眼睛不行,但聽力往往超強,據說方圓數十里的動靜,都能通過聽甕聽出來。
聽甕的發明距今約有2500年,《墨子·備穴》中對聽甕的製造和使用方法有詳細的說明。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聽甕得到了不斷的改進,成為現代竊聽器出現前最有效的竊聽工具。
如在唐代,出現了葫蘆狀枕頭形竊聽器,休息時將竊聽器枕在頭下,外面一有動靜便能察覺;到宋代時竊聽器已相當實用,多功能竊聽器—「矢服」,成為首選。矢服,就是盛裝箭(矢)的器具,用牛皮來製作。
當時偵察兵都會配備這種工具,需要當竊聽時,拿出箭矢,吹足氣,夜裡枕在頭下,幾里以內人馬聲都能竊聽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納聲音的原理而發明的。另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隔牆有耳」就這麼來的。
被廣泛使用的「密寫術」—明礬水
密寫術是借用於一種特殊墨水,達到寫字看不出的目的。這種特殊墨水並非什麼高科技,雖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來源卻非常方便,其實就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明礬水。明礬水寫出的字,干後在紙上根本看不出來,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跡頓現。
中國史書上有不少秘寫案例的記載。據《金史·宣宗本紀》記載,金宣宗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烏古禮派間諜帶著用明礬水寫的密信,到京師告急,請求援兵。
康熙年間的「礬書案」,則是廢太子胤礽利用密寫術這種間諜手段引出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親征準噶爾,得到消息的胤礽決定利用這次機會解禁。
他用重金買通了常為老婆(福晉)看病的醫生賀孟頫,請賀帶一份用明礬水書寫的密信,潛到宮外。誰想這事讓輔國公阿布蘭偵知,礬書被截獲,恢復皇太子地位的計畫失敗。
另外,除了明礬水,中國古人還用食用的米湯來寫密件。
構造最簡單的「無人機」—紙鳶
鳶讀yuan,通俗說就是老鷹。紙鳶是什麼?這就是現在大家都會玩,且愛玩的風箏,「紙鴟」、「鷂子」、「木鳶」、「飛鳶」,都是紙鳶的另外叫法。
紙鳶發明於公元前的漢初,距今也有2000多年了,發明人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淮陰侯韓信。韓信是軍事家,他是怎麼想到發明紙鳶的?原來當時列侯陳豨造漢高祖劉邦的反,韓信與陳豨勾結,製作了紙鳶作為裡應外合的信號,這也是最早用紙鳶來傳遞情報的實例。
紙鳶一般人都能製作,也方便控制,所以一經發明,便在軍事、間諜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紙鳶可以飛得老高,即便被敵方發現,也奈何不了,那時沒有高射炮、飛彈什麼的,弓箭根本無法擊落。唐朝時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謀反,圍攻臨洺城。
守將張伾遂放紙鳶與朝廷援軍取得聯繫。田悅當時也發現了飄過營房上空的紙鳶,知道是城內傳遞軍情,趕緊找來「善射者」,但根本無法射落,紙鳶飛得「高百餘丈」。
我國兩宋時期,戰爭頻仍,間諜備受青睞,這可以說是一個諜戰頻繁的時代。而作為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京城,聚集了全國重要政府機構,是最接近中樞首腦的地方,因而成為各地間諜的匯聚之地。
時人曾感慨,天子腳下,哪裡會沒有外國間諜?官員王存也曾表示過擔憂,說:遼人對我們朝中的事情瞭解得很詳細啊!
政府為此曾多次下詔,公開招聘京城內外的能人來抓捕間諜,抓到一名賞錢三十萬,還能夠獲得一定的功名。而知情不報或掩護間諜者,不單家長要斬首,妻子還會被流放。可見,當時間諜成為政府頭疼的問題,所以才要下大本錢來打擊。當然,宋朝並非一味防禦,它也在積極組建自己的間諜和反間諜隊伍,並形成完整的體制。
戚繼光的「密電碼」
著名的抗倭將領、軍事家戚繼光發明了作為密電的「反切碼」。他專門編了兩首詩歌,作為「密碼本」。
取前一首中的前15個字的聲母,依次分別編號1-15;取後一首36字韻母,順序編號1-36。再將當時字音的八種聲調,也按順序編上號碼1-8,形成完整的「反切碼」體系。
使用方法大概是這樣:如送回的情報上的密碼有一串是5-25-2,對照聲母編號5是「低」字,韻母歌編號25是「西」字,兩字的聲母和韻母合到一起了是di,對照聲調是2,就可以切射出「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