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鑒真大師的最早最權威的傳記資料,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獻。日本作者真人元開著。又名《鑒真和尚傳》等。記述唐代揚州高僧鑒真備嘗艱辛東渡日本,傳播佛教文化的傳奇事跡。是研究鑒真生平、貢獻及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記敘清晰,文字流暢,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版本價值和文學價值。
在中國,佛教也是一種外來宗教,並非土生土長。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後,也產生了多位佛教大師...
張學良口述揭秘:張作霖生平最害怕的人竟是他!
我父親那個人的脾氣很大,那時候新民府離奉天有一百二十里地,有日本人在那兒,我就是在新民府長大的。那裡有日本的娼妓,當兵的就去玩,結果和人家打架,把兵給打死兩個。 打死兩個,我父親就火了,他的兵叫人給打死了呀,就辦交涉,一定叫人給償命,要兇手。那都是官府來辦交涉,交涉辦完了,一個人給賠償五百兩銀子。一個士兵,死了,人家日本賠償五百兩銀子,沒有償命。(那)他不要,我父親非要...
解密:經常跳槽的戰國謀士如何顯示其忠誠度?
戰國時期,經常出現人才流動的現象,這種現象也被描述成「朝秦暮楚」,其中的陳軫在這方面是出了名的,他經常在秦國和楚國之間跳槽,在楚國干一兩年,然後去秦國混,居然一點事都沒有,這固然是當時的人才流動制度寬鬆使然,也跟陳軫本人的智慧相關。
有一年,陳軫又離開楚國前往秦國就職,著名的謀士張儀看不下去了,就跟秦王說:陳軫這小子的忠誠度實在不怎麼樣,經常將我們秦國的情...
大禹之父鯀治水為什麼失敗?大禹治水為什麼成功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作為黃帝的後代,鯀[gǔn]、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
馮勝傅友德被賜死:一次有別於其他朝代的殘殺
王世貞《高帝功臣公侯伯表序》說:「然至藍氏之誅累,而幾若掃矣。夫以馮宋公、傅穎公之雄,而卒不免死嫌。」也就是說,「藍玉黨案」預示著君權與將權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藍玉死後,他們在劫難逃。 馮勝、傅友德是明朝初年戰功顯赫的大將,被朱元璋冊封為宋國公、穎國公,論戰功僅次於常遇春、徐達。兩人事功相似,結局也一樣,都被皇帝「賜死」。也許由於這樣的緣故,《明史》把二人的列傳放在了...
萬曆皇帝的執政歲月:如何評價萬曆皇帝的48年?
薩爾滸之戰敗了之後,敲響了萬曆的喪鐘,成了他眼角最後憾恨的淚水。他再也沒有力氣去喚起天下跟著他大戰一場了,連朝廷上下也開始忙著張羅太子要登基的事宜。雖然女真的肆虐讓萬曆心裡很是痛苦焦慮,但這個只能加速他的消耗。萬曆四十八年七月,這個充滿爭議色彩的皇帝終於駕崩了,享年五十八歲。 萬曆如願以償地睡進了他一絲不苟地修建了幾十年之久的定陵,成為他朱氏一行天子裡,陵寢最為奢華的...
歷史奇聞:劉邦當皇帝後為何要讓親爹給自己磕頭?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劉老爹獨享此項殊榮。雖如此,但這個太上皇的據說還是劉老爹給兒子磕頭稱臣後才換來的,劉邦當了皇帝後對自己的親爹並不友好,甚至還為到底該誰給誰磕頭糾結了好長一段時間。劉邦在他父親眼裡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劉小三,直到他斬蛇起義,劉老爹才拿剃鬚刀刮了刮眼睛,開始正眼瞧著兒子的革命事業。幸運的是,七年之後,革命徹底成功,劉邦搖身一變,喚作漢高祖了(這...
蔣介石「兼職狂」:抗戰時連運輸局長都想兼任
張治中多年追隨蔣介石左右,處在眾多文武高官注目之中。
張治中是蔣介石的心腹。他明知蔣終必失敗,但卻忠心耿耿,甚而為其吹喇叭抬轎子,"謳歌諛頌"提高蔣的威信。蔣介石對張治中也不薄。"淞滬之戰"後,張屢遞辭呈,蔣不批。最後准了還要他先履新(大本營管理部部長)後再走。抗戰中的長沙文夕大火,給長沙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張請求"嚴予處分"。蔣寬恕了張,槍斃了長沙警備司令酆悌等三人,只給...
解密袁崇煥之死的罪名爭議:三條罪名均屬牽強
冤案主角
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廣東東莞人,明末著名軍事家、抗清(後金)名將。他曾多次以少敵多擊敗強敵,被皇太極稱為15年來從未有過的勁敵。崇禎三年(1630年),崇禎帝被後金的反間計迷惑,以通敵謀叛罪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冤案特點
袁崇煥一生在保衛明朝、抗擊後金的戰場上無一敗績,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廣渠門大捷、左安門大捷等勝利,卻因後金忌憚被施...
甲午海戰和談幕後真相:李鴻章歎息日本「太狠」
《馬關條約》簽訂後,相當於日本4年國民生產總值的中國賠款把日本迅速滋養成強敵,給中國帶來無盡的苦難。抗日戰爭,今天的釣魚島之爭,乃至台灣問題,都與其有關。而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免除了日本的一切賠償!
《說倭傳》是一部記述甲午戰爭全過程的小說,其背景自然是那段用血淚寫成、用屈辱風乾的歷史。據史記載:
1895年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被迫求和。3月19日,全權大臣李鴻章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