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亞洲球王李惠堂:球場挽回甲午戰爭尊嚴 | 陽光歷史

 

A-A+

[圖文]亞洲球王李惠堂:球場挽回甲午戰爭尊嚴

2016年05月17日 名人軼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15 次

  


  李惠堂(1905年9月18日-1979年7月4日),字光梁,號魯衛,祖籍廣東五華縣的粵籍客家人,梅州八賢之一,身高1.80米,司職前鋒。李惠堂出生於香港,從17歲開始,即活躍於1920年代-1930年代之亞洲足球球壇,不但是戰前少見的中國職業足球球員,也是公認之中國足球球王。並帶領港滬兩地足球菁英,稱霸於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屆的遠東運動會。1976年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世界五名球王之一。據統計他在足球比賽中,共射進近2000個球,他和巴西名將裡登雷克、德國球星賓德、 球王貝利以及獨狼羅馬裡奧是迄今世界上進球逾千個的五大巨星。 

  一般來說,1930年代之前,中國足球水平為全亞洲之冠,他居功厥偉。而至今中國興盛之足球風氣實起始他於1929年所提起的「足球即中國國球」的概念。

  1950年代,李惠堂退休轉任教練,繼續於香港和台灣兩地從事推廣足球活動。戰後定居於香港的李惠堂,不但讓足球成為香港最風行主流運動外,也經常客居台灣並帶動當地足球風氣。1954年與1960年兩屆亞洲運動會中,他亦以教練身份率領港台兩地聯隊擊敗日本,韓國等強敵獲得冠軍。除此,他晚年協助創建的台灣木蘭女子足球隊亦於1970年代末期與1980年代初期稱霸於亞洲。

  1994年9月,廣東省五華縣縣政府將李惠堂祖居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房舍內舉辦《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覽。而該地點,在1990年代中期之後,也成為該縣的最主要旅遊景點。


  「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是上世界20年代上海灘的潮人朝話。李惠堂是中國早期足球界的大明星,一個足球佬能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相提並論,可見他紅的發紫。


  他17歲成名,42歲掛靴,每場比賽都有進賬,25年一共進球1860多個。他的足跡遍及歐、亞、澳三大洲,在新中國建立之前,足球運動的黃金時代,幾乎就是李惠堂的時代。


  他以頑強的拚搏、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亞洲球王」的稱號,英國人稱他為「東方亞力詹士」,日本人送他「東方標準球人」的綽號。


  1976年,德國一家權威的足球雜誌社經過評選將貝利、馬修斯、斯蒂法諾、普斯卡士以及李惠堂並列為世界五大球王。李惠堂在祖國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用球技和球德維護了民族尊嚴。


  幾年後李惠堂回到香港,加入了香港南華足球隊,1923年李惠堂被選為中國足球隊主力隊員,赴日本參加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中日決戰中,五比一橫掃日本隊,此後李惠堂先後在香港、上海等地的南征北戰以及出國比賽中披荊斬棘,開啟了中國足球的黃金時代。


  李惠堂被香港的球迷稱為「球怪」,他的球藝嫻熟刁鑽,出神入化,常有驚人之舉,他有兩大絕招,一個是他喜歡在離球門三四十碼遠處發炮,而且不用完全拉滿弓就射出,他的球又準又刁,還有一招是臥倒射球,一般人倒地之後踢出的球,總是欠準確,但是李惠堂的臥射有如冷箭,往往一箭定江山。


  1913年至1934年,遠東運動會一共召開了10屆,除了中國第一屆獲得亞軍,在21年間,中國隊連獲9屆足球冠軍。1923年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大阪舉辦。日本人以為穩操勝算,準備洗雪前恥,不料又以一比五大敗虧輸,又驚又氣的日本媒體,紛紛印發號外,沮喪之情溢於言表。


  上海的《申報》將日本媒體的號外傳回國內,把標題翻為「中國足球鐵軍,堂堂十年連勝」,大勝日本的喜訊流傳甚廣,使中國足球隊在亞洲體壇內獲得「鐵軍」的稱號。


  你看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武力鎮壓民族民主運動,弱小的捷克軍無力抵抗,但是在當年冬季奧運會的決賽期間,蘇聯冰球隊以四比五輸給了捷克,捷克舉國歡慶,報紙頭條標題是「蘇俄坦克開不進冰球場」。


  中國隊對日本隊的不敗記錄,也讓「甲午戰爭」以來,備受壓抑的中國人在體育場出了一口惡氣,足球也成為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最大希望。


  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即將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項目,第一次派出140餘人的龐大代表團準備參賽,此時的中國瀕於抗日戰爭爆發之際,經濟正處於崩潰的邊緣。


  這次奧運會注定是一屆充滿悲劇色彩的旅行,以張伯苓、王正廷為代表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向國民政府申請了22萬元的專用款項,只有17萬元得到落實。


  中國奧運代表團遲遲不能啟程,於是由李惠堂掛帥的中國足球隊決定,比大兵團提前兩個月先行出發,在遠赴柏林途中征戰亞洲六國,為中國奧運代表團籌措比賽資金。


  從越南、新加坡、印尼、到馬來西亞,經緬甸和印度,中國足球隊一路踢向柏林。先後踢了27場球,其中勝24場,平3場,籌得收入20萬元港幣,解決中國奧運代表團成行柏林的路費。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