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稱帝建唐為何僅用了短短一年? 李淵建唐
李淵稱帝建唐為何僅用了短短一年?亂世出豪傑,時勢造英雄,在歷代開國皇帝中,唐高祖李淵是出類拔萃的一個。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地方勢力紛紛倚兵自重,農民起義瞬間風起雲湧,先後有上百支隊伍樹起了反隋大旗,隋朝大廈在烽煙四起中飄搖。在諸多反隋勢力中,李淵不顯山,不露水,起步也較晚,卻能夠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一馬當先攻下長安,並笑到了最後。從大業十三年(617)六月起兵反隋,到武德元年(618)五月稱帝建唐,前後只有一年時間。
在歷史上,劉邦草創西漢用了七年,劉備立足西蜀用了三十三年,石勒圖霸中原用了二十五年,拓跋珪復興故國用了十一年,阿保機揚威草原用了十年,元昊圖霸西北用了六年,鐵木真崛起漠北用了二十二年,朱元璋驅除韃虜用了十六年,與他們相比,李淵只用一年就奠定了大唐基業。縱觀歷代通過沙場征戰改朝換代的開國皇帝,像李淵這般沉穩、老練、縝密、果決的,恐怕找不出第二個。讓筆者與您重新認識這位被低估了的開國皇帝。
李淵(566—635),祖籍趙郡(今河北邢台),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成為著名的「八柱國」之一,死後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昺,襲唐國公,北周時任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李淵七歲襲唐國公,長大後「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加之其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這層特殊關係,所以「特見親愛」,且「無貴賤鹹得其歡心」(《舊唐書》)。隋煬帝即位後,李淵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滎陽、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太原留守。顯赫的官宦世家和多年的仕途歷練,把李淵培養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隋煬帝執政以來,對內橫徵暴斂,對外窮兵黷武,隋文帝留下的家底被揮霍殆盡。大業九年(613)正月,隋煬帝集天下之兵二度遠征高麗,命李淵「督運於懷遠鎮」(《舊唐書》),楊玄感「於黎陽督運」(《隋書》)。四月,楊玄感趁國內空虛之,伺機發動叛亂,圍攻東都洛陽,企圖自立。隋煬帝得到消息後,驚慌失措,急忙下令從遼東前線撤兵,班師救火。楊玄感起兵,是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一次大震動、大分裂,雖然很快就被鎮壓,但嚴重削弱了隋朝的統治勢力。也就是從這時起,李淵開始有了起兵反隋、奪取天下之志。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起兵造反談何容易,楊玄感就是例子。再者,當時朝野一度流行「李氏應為天子」(《北史》)的讖語,也讓隋煬帝對表哥李淵「多所猜忌」。為此,李淵不得不「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舊唐書》),韜光養晦,隋煬帝也漸漸待之如初。大業十二年(616)四月,李淵擊敗甄翟兒起義軍後,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太原是軍事重鎮,兵源充足,糧餉豐沛,可「支十年」,套用李淵的話,「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大唐創業起居注》)。自此,李淵起兵之心已定。
大業十三年(617)六月,在除掉隋煬帝安插在太原的心腹王威、高君雅後,李淵在晉陽起兵,順勢攻取西河(今山西汾陽)。八月,攻取霍邑(今山西霍縣)。九月,李建成率軍趨於灞上,李世民率軍直取長安,形成了對長安的包圍之勢。十一月,李建成部下雷永吉用雲梯首先登上城牆,長安守將頃刻瓦解。進入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皇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迅速控制了長安局勢,總理萬機。義寧二年(618)五月,李淵稱帝,建立大唐帝國。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燦爛輝煌的大唐帝國時代。
從晉陽到長安,從起兵到建唐,從大業十三年(617)六月到武德元年(618)五月,前後正好一年。一年,彈指一揮間。李淵為什麼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就能如此迅速地推翻一個舊王朝,建立一個新王朝呢?筆者認為,除了家世顯赫、政治老練、糧草充實、兵馬強壯外,還在於李淵能夠廣泛招攬吸收人才、注重善待士庶百姓、提前解除後顧之憂、積極尋求外部支援、精準把握出兵時機、果斷調整作戰思路、盡量減少敵對矛盾。而後面提到的這一系列舉措,恰恰是李淵在短時間內夠脫穎而出,成功締造大唐帝國的決定性因素。
但凡有大志的人,通常都會招納英才組團隊,廣樹恩信結人緣,李淵也不例外。楊玄感叛亂後,隋煬帝命李淵鎮守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以備防禦。期間,李淵「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眾多款附」(《舊唐書》),積極培植私人勢力。鎮守太原後,李淵又命李建成在河東「潛結英俊」,命李世民在太原「密招豪友」,二人皆能「傾財賑施,卑身下士,……故得士庶之心」(《大唐創業起居注》),於是晉陽一帶的官僚、地主、豪商紛紛擁護李淵,裴寂、劉文靜、武士擭、許世緒、唐儉等人成為李淵的左膀右臂。
除了結納英俊豪傑,李淵還取悅於民,施恩於民,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攻取西河後,李淵「不戮一人,秋毫無犯,各尉撫使復業,遠近聞之大悅」,同時「開倉以賑貧民,應募者日益多,……通謂之義士」(《資治通鑒》),華陰令李孝常「以永豐倉來降」,三秦士庶紛紛前來歸附,李淵「禮之,鹹過所望,人皆喜悅」(《舊唐書》)。攻打長安時,李淵「命各依壘壁,毋得入村落侵暴」(《資治通鑒》)。佔領長安後,李淵又「約法十二條,殺人、劫盜、背軍、叛者死」(《新唐書》)。這些做法,使李淵的威望直線上升。
領兵打仗,不僅要瞻前,還要顧後。李淵起兵前,曾受到過突厥的寇掠,「突厥數萬眾寇晉陽,輕騎入外郭北門,出其東門。……留城外二日,大掠而去」(《資治通鑒》)。突厥是北方一個古老而又顯赫的民族,隋朝初年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在阿爾泰山以西,東突厥則控制著東起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隋末戰亂之際,兩大突厥部落趁機迅速統一,重新振作,雄居漠北,力控西域,高視陰山,且「有輕中夏之志」(《舊唐書》),對中原地區特別是晉陽一帶構成了極大威脅。李淵起兵南下,首先要解決突厥這一後顧之憂。
為此,李淵派人出使突厥,並「自為手啟,卑辭厚禮」,一度稱臣於始畢可汗。始畢可汗表示「苟唐公自為天子,我當不避盛暑,以兵馬助之」,不久便「遣其柱國康鞘利等送馬千匹詣李淵為互市,許發兵送淵入關,多少隨所欲」。後來,李淵又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向始畢可汗借兵,果然又有「突厥兵五百人、馬二千匹來至」(《資治通鑒》)。兩次出使,不僅消除了爭奪天下時來自突厥的居大威脅,同時又將突厥引以為援,聯兵南下,這對於剛剛起步的李氏集團來說是至關重要和非常值得的。後院穩固,前方作戰才能勢如破竹。
李淵是一個謹慎的人,也是一個善於洞察時局、把握時機的人。早在大業九年(613),竇抗就勸李淵起兵,李淵以「為禍始不祥」(《新唐書》)拒絕。大業十一年(615),夏侯端以「天下方亂,能安之者其在明公」勸李淵舉事,李淵雖「深然其言」,卻按兵不動。大業十二年(616),唐儉等人又勸李淵起兵,李淵仍表示「將思之」(《通鑒紀事本末》)。在李淵看來,隋朝統治勢力雖然衰減,但仍不可小覷,貿然起兵必然會一敗塗地。一直等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隋書》),農民起義全面爆發之時,李淵才發力。
李淵起兵時,恰逢李密、竇建德、杜伏威均在中原地區和江淮地區牽制了隋軍主力,隋煬帝本人也坐鎮江都。這樣一來,長安反倒成為隋朝軍事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自古即有「得關中者得天下」之說,誰佔據關中,誰就能掌握主動權。戰機稍縱即逝,李淵抓住關中空虛這一時機,一路繞過阻礙,兵鋒西指,乘虛入關,直取長安。這支「鼓行而西」的生力軍如同一把尖刀,逕直插向隋朝的腹心地帶,最終搶先佔據了長安。長安是隋朝國都,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李淵以長安「號令天下」(《資治通鑒》),可謂走出了一條捷徑。
佔據長安後,李淵擔心成為眾矢之的,沒有急於稱帝,而是重新打出了尊隋的旗號,架空隋煬帝,把年僅十三歲的楊侑立為皇帝。楊侑名為皇帝,其實不過是李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而已。李淵此舉,一方面可以避免擔上謀反罪名,縮小敵對面,一方面可以打著安定隋室的幌子公開招兵買馬,擴大勢力。同時,李淵對有功之臣和隋朝舊臣大肆封賞,以收買人心。義寧二年(618)四月,隋煬帝被殺。秦王楊浩、越王楊侗相繼被立為皇帝,其他地方勢力和起義軍也紛紛稱帝稱王。在這種形勢下,李淵也加快了改朝換代的步伐。
武德元年(618)五月,楊侑禪位,李淵登基稱帝,國號唐,史稱唐高祖。孫伏伽上表讚譽李淵「龍飛晉陽,遠近響應,未期年而登帝位」(《通鑒紀事本末》),雖有吹捧之意,卻也符合史實。此後,李淵對外俘殺薛仁杲、敗逐劉武周、迫降王世充、俘斬劉黑闥,統一了全國;對內加強中央集權,草創和完善各項制度、律法,為「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實基礎。李淵是反隋建唐的核心決策者,沒有李淵的高瞻遠矚、海納百川和統一指揮,唐朝的建立與否還是個未知數。不少學者把唐朝的建立歸功於李世民,顯然是對李淵的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