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劉宏簡介 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的傀儡皇帝 | 陽光歷史

 

A-A+

漢靈帝劉宏簡介 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的傀儡皇帝

2015年07月18日 揭秘太監, 漢朝皇帝,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490 次

  東漢第十一位皇帝:漢靈帝劉宏(156年—189年),168年—189年在位。漢靈帝與其前任漢桓帝的統治時期是東漢最黑暗的時期,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有蜀漢開國皇帝劉備每次「歎息痛恨於桓靈」的陳述。謚號孝靈皇帝(「靈」為貶義謚號,表示「亂而不損」),葬於文陵。

  人物簡介

  東漢靈帝劉宏(公元156年-189年),本封為解渡亭侯,是漢章帝的玄孫,漢桓帝的堂侄。永康元年(167年),因桓帝無子,由桓帝的皇后竇妙立為皇帝,時年僅12歲,168年—189年在位。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中平六年(189年)卒,終年34歲。在位22年,謚號為孝靈皇帝,葬於文陵。

  劉宏本封解瀆亭侯,為承襲其父劉萇的爵位。母董夫人。他是漢章帝的玄孫,漢桓帝的堂侄。

  在漢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劉倏以光祿大夫身份與中常侍曹節帶領中黃門、虎賁、羽林軍一千多人,前往河間迎接劉宏。建寧元年(168年)正月二十日,劉宏來到夏門亭,竇武親自持節用青蓋車把他迎入殿內。第二天,登基稱帝,改元為「建寧」。由桓帝的皇后竇妙立為皇帝(因桓帝無子),是為漢靈帝。


  漢靈帝即位後,東漢政治已經病入膏肓,天下旱災、水災、蝗災等災禍頻繁,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國勢進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竇氏並軟禁竇太后,奪得了大權,又殺死正義的太學生李膺、范謗等100餘人,流放、關押800多人,多慘死於獄中,造成第二次黨錮之禍。而昏庸荒淫的靈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還一味寵幸宦官,尊張讓等人為「十常侍」,並說「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宦官杖著皇帝的寵幸,胡作非為,對百姓勒索錢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謂腐敗到極點。靈帝對宦官的寵信與依賴就是後來叛變的導火索。

  在朝政腐敗和天災的雙重壓迫之下,叛亂有了廣大的市場,張角煽動百姓,聚眾造反。巨鹿(今河北平鄉縣)人張角兄弟三人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舉事,史稱「黃巾之亂」,這次暴亂所向披靡,給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雖然被平定,但是破壞極大。從此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終年34歲。

  生平事跡

  被立為帝

  漢桓帝劉志34歲而終,但身後並無子嗣,年輕的竇皇后(桓帝死後被尊為太后)及其父親竇武,把繼承人的年齡設定在少年段。劉宏是漢章帝玄孫,劉宏的曾祖父是河間王劉開,父親解瀆亭侯劉萇與桓帝劉志是堂兄弟,劉宏是桓帝的親堂侄,當時只有12歲。漢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劉儵以光祿大夫身份與中常侍曹節帶領中黃門、虎賁、羽林軍一千多人,前往河間迎接劉宏。建寧元年(168年)正月二十日,劉宏來到夏門亭,竇武親自持節用青蓋車把他迎入殿內。第二天,劉宏登基稱帝,改元為「建寧」。由於靈帝年幼,由竇太后輔政。

  黨錮之禍

  竇太后執政後,論功策勳,封竇武為聞喜侯;其子竇機為渭陽侯,位拜侍中;其兄子竇紹為鄠侯,遷步兵校尉;竇靖為西鄉侯,位拜侍中,掌管羽林左騎。竇氏一家權傾朝廷內外,十分顯貴。又陳蕃,大小政事,均由陳蕃參與定奪。陳蕃與竇武又起用了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中受挫的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使之列於朝廷,參議政事。這贏得了許多士人的心,「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


  宦官勢力遭到壓制,但是中常侍曹節通過靈帝向竇太后獻慇勤,漸漸的取得太后的信任。陳蕃與竇武對此非常擔憂。於是,密謀欲除去宦官,但太后一直猶豫不決,迫使陳、竇二人採取武力消滅宦官集團,但密奏事先被宦官得知,激起事變。

  永康元年(168年)九月初七日,宦官就發動了宮廷政變。他們把靈帝騙出來持劍開路,關閉宮門,逼迫尚書起草詔令,任命王甫為黃門令;脅迫太后,奪取了玉璽,派人去逮捕竇武等人。竇武不受詔,與侄子竇紹邊戰邊退到軍中,召集數千人鎮守都亭。陳蕃聽說發生變亂,率屬下官員及太學生80多人,手持兵器衝入承明門,與王甫軍遭遇。陳蕃被逮捕,送到北寺獄折磨而死。王甫便帶領虎賁羽林軍,同包圍將軍府的不明就裡的張奐軍隊會合。他們假傳詔令,誣竇武反叛,引誘竇軍投降。竇武與竇紹勢單力薄,被重重包圍,最後被迫自殺。隨後,竇家宗親、賓客以及姻親,抓到的都被殺掉。又將竇太后遷入南宮,將竇武家屬遷徙於日南。自公卿以下,凡是陳蕃、竇武舉薦的,以及他們的門生、舊屬,一律免官,永不錄用。

  這就是歷史上第二次「黨錮之禍」。至此,賢能忠義進步勢力遭到徹底打擊。宦官們通過鎮壓,消除了與自己直接抗衡的力量,宦官專權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寵信宦官

  靈帝登基時,年僅12歲,在某些事物方面需要宦官照顧引導,宦官也對其加以恐嚇使更信賴他們。所以靈帝對宦官及其以來。靈帝設置12位中常侍,他們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當時人們稱之為「十常侍」。他們不僅封侯受賞,連他們的父兄子弟也被派往各州郡做官。他們把持朝政,貴盛無比,昏庸的漢靈帝甚至對人說:「張常侍(張讓)是我父,趙常侍(趙忠)是我母。」

  宦官專權後,在全國實行獨裁統治。只要對他們稍有不滿,他們就誣告陷害,或流放禁錮,或罷官下獄,或殺身滅族,無所不用其極;在經濟上,兼併土地,恨不得天下所有的良田美地、山林湖澤都佔為己有,殺人越貨,巧取豪奪,與強盜無異;在生活上,腐化糜爛,揮金如土。

  宦官們還引導靈帝荒淫亂政,夥同靈帝在西園賣官,支配靈帝驅正扶邪,從而使得正常的統治秩序遭到破壞,社會矛盾迅速加劇,最後終於爆發了全國規模的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在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發於冀州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起義軍主力為張角所領導的太平道信徒,起義軍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分別為張角三兄弟所領導的黃巾軍主力,波才、彭脫所領導的東方黃巾軍和張曼成領導的南方黃巾軍,這三部分起義軍分別和東漢官軍鏖戰於河北地區、穎川地區、宛城地區、兗州。由於各種原因,這三部分起義軍各自為戰,先後失敗,起義於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2年)宣告完全失敗。起義沉重的打擊了東漢王朝的封建統治,腐朽的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並最終走向了滅亡。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