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淞滬抗戰主角:蔡廷鍇和其第19路軍的功與過
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的第十九路軍,是國民革命軍中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在它短短3年多的生存時間裡,先後經歷了被蔣介石慫恿利用、與紅軍作戰受挫、奮起抗日救國、自立旗幟倒蔣等幾個階段,最後終因寡不敵眾,被蔣介石所毀滅。
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的第十九路軍,是國民革命軍中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在它短短3年多的生存時間裡,先後經歷了被蔣介石慫恿利用、與紅軍作戰受挫、奮起抗日救國、自立旗幟倒蔣等幾個階段,最後終因寡不敵眾,被蔣介石所毀滅。
三次圍剿紅軍無功而返
1927年寧漢分裂後不久,擔任國民黨第11軍副軍長的蔣光鼐,秘密離開武漢,與第10師師長蔡廷鍇共同率部入閩,恢復第11軍建制,歸屬蔣介石政權。1929年,蔣、蔡飛兵直下濟南,幫助蔣介石扭轉了津浦線的戰局,立下赫赫戰功,於是蔣光鼐被任命為擴編後的第十九路軍上將總指揮兼濟南警備司令,為鞏固蔣介石的中央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十九路軍是以廣東人為主的清一色步兵,紀律較嚴,戰鬥力甚強。1930年冬,奉蔣介石之命,蔣光鼐率3萬人赴贛參加對中央紅軍的第一次「圍剿」。1931年5月,第十九路軍受命參加對紅軍的第二次「圍剿」。1931年7月,蔣介石親自出馬,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第十九路軍被編為右翼集團軍第一軍團戰鬥系列。8月7日,與紅軍主力發生激烈戰鬥,鏖戰一場,戰局形成對峙狀態,雙方互有較重傷亡。這是第十九路軍首次與紅軍交鋒的戰鬥,雖然打成平局,然而銳氣大減,士氣低沉從此不願與紅軍對壘。
淞滬抗戰千古留名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10月初,國民黨為了增防南京至上海的治安,調第十九路軍北上,擔負京滬的衛戍任務。
1932年1月28日夜,日軍悍然向我上海閘北駐軍發動進攻。第十九路軍第78師就地抵抗,淞滬戰幕由此拉開。未戰幾時,78師傷亡600餘人。在這危急形勢下,蔣介石集團不但不援助第十九路軍抗戰,反而百般阻撓,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慨。上海日本紗廠工人六七萬人罷工,聲援第十九路軍抗戰;全市紛紛組織義勇軍、敢死隊配合第十九路軍;在校學生亦紛紛請願,搗毀國民黨地方黨部,與第十九路軍並肩戰鬥。蔣光鼐、蔡廷鍇等愛國將領在全國一片救亡聲中,親率第十九路軍奮力抵抗,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但是違背人民意願的蔣介石卻指責蔣光鼐不從軍令,影響了同日本的和談妥協,悍然決定對第十九路軍停發軍械彈藥,致使這支熱血的愛國軍隊處境困難,連手榴彈都不夠使用。2月下旬,日軍猛增至8萬之眾,30餘架飛機向上海附近所有市鎮村莊大肆轟炸,第十九路軍在不到200米的短距離與敵肉搏多次,傷亡5000餘人,側背受到嚴重威脅,大有被截斷退路之勢。在此情形下,浴血奮戰一個多月的第十九路軍,於3月1日含淚全線撤退。
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承認日軍有權留駐上海,而中國軍隊卻不能在上海設防,還承諾取締各地的抗日運動。第十九路軍也被迫暫駐昆山、蘇州、鎮江等處。
倒戈反蔣未成功
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為了暫時應付日本,於1932年6月將第十九路軍調離抗日前線,由海道輸送至福建進剿紅軍。蔣光鼐接電後十分難過。於7月26日辭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職務,只答應就任駐閩綏靖主任,第十九路軍交由蔡廷鍇指揮。
1932年冬,福建省政府改組,蔣光鼐被調為福建省政府主席,蔡廷鍇兼任駐閩綏靖主任。是年底,第十九路軍被派去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此時日本軍隊已佔領了山海關,中華民族淪亡的危機進一步加深,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大批軍隊對中央紅軍發動第五次大規模「圍剿」,命第十九路軍向閩贛邊界推進。蔣光鼐、蔡廷鍇等愛國將領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徑強烈不滿,憎恨蔣介石對日暫時妥協、排除異己、製造內戰的政策,於是醞釀調轉槍口反逆。
時過不久,各地反蔣抗日的愛國者李濟深、陳友仁、徐謙等紛紛到達福州,革命形勢已達到高潮。蔣、蔡率領全軍於11月20日發動了震撼中外的「福建事變」,通電全國與蔣介石公開決裂,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民主政府」,否認國民黨領導,推舉李濟深為國府主席。同時將第十九路軍改稱「人民革命軍」,擴編為 5個軍,10個師,由蔡廷鍇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參謀長鄧世強,政治部主任徐名鴻。
蔣介石得知此訊後急忙糾集正在向中央紅軍大舉圍攻的主力嫡系顧祝同北路軍9個師的兵力西進入閩,另從滬、杭一線抽調兩個師南下福建。第十九路軍在重兵壓境和飛機濫炸下節節抵抗,由於兵力懸殊,寡不敵眾,損傷慘重,最後招致完全失敗。蔣光鼐、蔡廷鍇、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等悲憤出走,餘部被迫於1月21日通電歸降,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黨第7路軍,後來又開往河南、皖南整訓。至此,一度輝煌的第十九路軍被徹底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