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著名貪官趙在禮:剝斂百姓奉權豪左右逢源
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歸納:自後唐莊宗以來,中原各地方鎮「進獻之事」再興,至後晉已「不可勝紀」。各地以「添都」、「助國」之名進奉財物「動以千數計」,地方官員「來朝、奉使、買宴、贖罪」等敬獻不勝枚舉,為求到「大州善地」任職,更要傾盡家資向皇上進貢、向權臣行賄。而這一切又不過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倒頭來,真正倒霉的還是身為五代之民的百姓。他們一面飽受戰爭蹂躪之苦,一面又要忍耐「父母官」們的剝斂之苛。趙在禮就是那時無良方鎮官吏的代表:自後唐至後晉,趙在禮出鎮十餘地,「積財巨萬」,大多用於進奉權豪和佞佛,「百姓苦之」,都說「此人若去,可為眼中拔釘」!
據新、舊五代史中列傳記載,趙在禮字干臣,是涿州(今屬河北保定)人。趙在禮年輕時,曾在盧龍節度使劉仁恭手下做軍校。時逢唐朝末年藩鎮爭搶地盤,劉仁恭派遣趙在禮輔佐其子劉守文,在唐光化末年襲取了滄州,試圖稱霸黃河以北沿海。但不久後,劉氏家族內部卻禍起蕭牆:劉守文的弟弟劉守光野心膨脹,不但佔據幽州、囚禁了老爸,進而又攻下滄州,將劉守文和其子劉延祚一同殺掉。這樣一來,趙在禮頓時失去依靠,而此時南邊的朱溫也早已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只有當年晉王李克用的繼承人李存勖,此時還在打著大唐朝的旗號。混亂中,一些劉仁恭的舊部向南逃亡,投靠了朱溫的後梁王國。趙在禮猶豫再三,還是轉向西北方向,帶領滄州殘餘兵馬趕往太原,投奔了正在與朱溫對峙的晉王李存勖。
事後證明,趙在禮押對了「寶」。公元913年,李存勖的大軍一舉消滅劉守光碟踞的桀燕國,趙在禮的舊主劉仁恭與其子劉守光一起被押到雁門,祭奠李克用後處死。又過十年,李存勖終於兌現了朱溫當年「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別名)」的誇獎,率大軍攻陷後梁都城汴京,將朱大叔留下的「豚犬」兒子末帝朱友貞逼得上了吊。早早便已「投誠」李存勖的趙在禮,也就一路跟著他的主子,成了後唐王國的開國勳將。
令趙在禮始料未及的是,就在後唐主宰中原不久,新霸主李存勖卻很快陷入自滿和懈怠之中,沉溺於「音聲歌舞俳優之戲」,與一群戲子、太監嬉鬧在一起,聽任皇后劉玉娘貪財聚斂、插手政事。李存勖登基第四個年頭的同光末年,趙在禮被任命為效節指揮使赴貝州(今河北邢台一帶),在戰區司令都指揮使楊仁晟領導下,帶領魏州兵眾戍守位於華北平原的瓦橋關重鎮。當時,後唐莊宗李存勖因「失政」致使「天下離心」,而趙在禮手下那些曾為滅梁建唐立過汗馬功勞的魏州軍人,也已「甲不去體、馬不解鞍者十餘年」。這些將士思家心切,軍心動盪,終於釀成一場激烈的嘩變。叛亂軍士皇甫暉劫殺了軍隊首長楊仁晟及一名小校,攜二人首級來找身為副帥的「裨將」趙在禮。趙在禮當時嚇得「衣不及帶」躥上牆頭,正要「逾垣而走」,被皇甫暉一把抓住「曳其足而下之」,狼狽地摔在牆角。面對包圍著他的一圈明晃晃的「白刃」,還有兩顆血淋淋的頭顱,趙在禮只得「從之」,被擁戴為叛軍主帥,並連夜焚燒了貝州城,擁兵據守魏州境內,樹起了反旗。
趙在禮既已造反,便一不做,二不休。帶領造反軍士攻入鄴都(今河北大名一帶)後,趙在禮任命那位「驍勇無賴」的造反頭頭皇甫暉為馬步軍都指揮使。皇甫暉於是帶領甲士數百騎「大掠城中」,不僅大肆搶劫民財,還濫殺無辜,簡直把殺人當成了兒戲。他們闖進一戶百姓家,問其姓氏,聞知該戶人家姓國,便戲謔地說道:我等造反,就是為破「國」而起,於是殘暴地將其滿門屠滅。他們又至一家,仍問其姓,聞知該戶姓萬,便又說「吾殺萬家足矣」,於是「又盡殺之」。駐守鄴都的地方官、興唐尹王正言見城中殺人如麻而「吏民皆走」,只得去求見趙在禮,對他「望而下拜」。趙在禮一面假惺惺將他扶起,一面作出無奈的樣子對他說:「此軍士之情,非予志也。」將手下叛眾作惡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鄴都兵變愈演愈烈,使得本已四面楚歌的後唐莊宗李存勖更加一籌莫展。他先是派勇將元行欽全力攻城,竟不能下;又只得派遣其養子、時為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的李嗣源前去討伐。不料,李嗣源剛到鄴城,其軍中也發生「叛亂」,士兵欲擁李嗣源入城,與趙在禮會合。趙在禮早就窺知李嗣源暗藏篡帝之心,便做了個順水人情,將這位未來霸主恭迎到城中,向他交出了軍隊指揮權。這次,趙在禮手中的「寶」再次押對:很快,李嗣源便率領這支起義聯軍「反向京師」。混亂中,莊宗李存勖眾叛親離,被身邊親隨的伶人殺死;李嗣源則登上帝位,成為後唐王國的明宗皇帝。而趙在禮也就再次因擁立新君有功,得到了高官厚祿的回報,先後被拜為義成軍節度使、鄴都留守、興唐尹等職,又接連移鎮橫海、泰寧、匡國、天平、忠武、武寧、歸德、晉昌等方鎮,出任這些地方的節度使。《舊五代史》總結趙在禮一生,說他是「當鼎革之期,會富貴來逼」,即在兵荒馬亂之年、血雨腥風之際,卻屢屢碰上好運,因押對寶而得計。
趙在禮「仗鉞擁旄」,權勢熏天,便開始「積財敗德」,幹起了蠅營狗苟的勾當。後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七年,力改李存勖一朝弊政,廢除宦官、伶官干政,禁止官吏對民間搜求苛斂,還處死了一向以橫徵暴斂邀寵、曾被李存勖譽為「豐財贍國功臣」的奸臣孔謙。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地方節度使的趙在禮自然不敢「頂風作案」,但他卻巧妙地避其鋒芒,運用更加具有欺騙性的手法悄然斂財,其招數便是暗做官商。傳載,趙在禮這一時期移鎮多地,做過很多地方的「父母官」,所到之處明裡不像孔謙那樣壓搾百姓,卻悄悄利用權力做起買賣,以致凡是他做過官的地方,趙氏商號皆「邸店羅列」。亦官亦商,豈有不賺錢的道理?幾年中,僅靠這些穩賺不賠的官商收入,趙在禮便「積貲巨萬」,成了富翁。
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駕崩,其第三子閔帝李從厚、養子末帝李從珂先後登基執政,加在趙在禮及眾多貪官頭上的緊箍咒終於解除。尤其到了末帝時期,趙在禮出任宋州節度使,加授同平章事,晉陞 「使相」後,他更加不擇手段搜刮民脂民膏。中華書局點校本《舊五代史》增引《五代史補》載:趙在禮在宋州盡為不法,百姓苦之。後來他移鎮永興,百姓皆以「眼中拔釘」相賀。趙在禮聞之大怒,上表重回宋州,馬上出台按人口增稅「每歲一千」的報復性政策,公然「號曰『拔釘錢』」,自己「獲錢百萬」,同時又洩了私憤。
趙在禮對百姓狠,對上司卻奴顏婢膝,將搜刮來的錢財用於賄賂主子,才做到歷經改朝換帝而官運不衰:公元936年,石敬瑭逼死後唐末帝建立後晉,趙在禮仍受重用,並歷事兩帝,先後獲封衛國公、楚國公、秦國公,食邑累計達一萬三千戶。後晉末年,契丹進犯,此公受命領兵抗擊,「未嘗有戰功」。公元946年,契丹入汴,晉亡,趙在禮馳赴洛陽拜謁契丹將領奚王拽剌,試圖用「老辦法」延續他的好運,不料卻破財受辱。這個集官、商於一身的奸臣,終因亡國而成喪家之犬,「惶惑」中解下衣帶在馬槽上自縊而死。在封建制度下,以權肥私者無窮無盡,趙在禮不是第一人,也絕非最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