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八國聯軍曾搞「軍民共建〞 英軍〞愛民如子」?
紫禁城閱兵後,華勇營便根據聯軍的統一部署,分別進駐京畿的幾處軍事要地。在有「津門首驛」之稱的重鎮河西務(Ho-hsi-wu),華勇營英軍軍官巴恩斯負責統一指揮聯軍各部隊,其中134名英軍中,就有70人來自華勇營第四連,他們成為這個「京東第一鎮」的主力部隊。
巴恩斯有意識地發揮華勇營的特性,大抓「軍民共建」,因此河西務一地比八國聯軍的其它駐地更早地進行了戰後恢復。
對於這個市場,華勇營視若禁臠,不容其它軍隊插手,全力維護秩序。有幾次,出來溜躂的德國兵隨意地從攤點上白拿梨子或葡萄,華勇營就會出手干預,德國人只能乖乖地付錢埋單。
而酗酒的日本士兵也被華勇營「修理」過兩次。第一次,華勇營撕下他們的肩章,扣留軍帽,日軍馬上派了一名翻譯來道歉。第二次,一名日軍騎兵再次擾亂市場,在被華勇營撕下肩章、扣留軍帽後,華勇營軍官將日軍派來索要軍帽的翻譯趕了出去,要求日軍軍官親自前來道歉。日軍軍官奉命而來,按照巴恩斯的說法,其道歉態度誠懇得讓他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收割時節,華勇營得到指令,盡力勸說躲藏在外的河西務鎮農民回家收割莊稼,以應對戰後可能的饑荒,並答應保護當地人免受他們最害怕的俄軍的侵害,但在華勇營控制範圍之外,俄軍照樣殺戮無辜百姓,大大影響了「勸農」的效果。大量的高粱被迫爛在地裡,巴恩斯只好自嘲說:好在這些沒收割的高粱地能繼續成為當地婦女躲避俄軍的最好隱蔽所。
同樣的,駐守在通州的華勇營第五連,也和當地民眾「打成一片」,甚至有村莊主動要求華勇營派兵長駐,以防止頻繁的土匪騷擾和劫掠。
八月的一天,華勇營一部從水路行進換防時,一名中國士兵失足落水,當時已是深夜,且水流十分湍急,英軍軍官惠泰克(Whittaker)冒險跳下水去,救起了這名士兵。事後,惠泰克被皇家人道協會(Royal Humane Society)授予銅質獎章(該會第三一一九五號事例)。皇家人道協會是一家官方慈善機構,專門表彰獎勵英帝國內拯救他人生命的見義勇為者,至今仍活躍在包括澳洲在內的英聯邦國家。
圖:威海衛英軍華勇營士兵(下蹲者)與兩名日本士兵。
一九○○年九月一日,英國人在上海最早創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刊文評述華勇營,認為其在天津的表現,足以推翻人們對華人無能的偏見,「威海衛衛華勇營的歷史證明了中國人所需要的只是(優秀的)領導人而已」。(Shel JeAnns版權所有)
英國本土的媒體,也紛紛對華勇營給予了好評。一九○○年十二月四日出版的《每日快報》(The Daily Express)附和了《字林西報》的觀點:「毫無疑問,在歐洲軍官的訓練和帶領下,只要樹立了勇氣的榜樣,中國人就能成為優秀的軍人。」
不僅是奮戰在英國旗幟下的華勇營,即令被華勇營所鎮壓的、被西方普遍視為惡魔的義和團,也令西方人看到了中國人嶄新的一面。當時的英國駐華公使館牧師羅蘭&S231;亞倫(Roland Allen)在其《北京使館被圍記》(The Siege of the Peking Legation, London: 1901)中,對義和團所表現出來的戰鬥熱情大為感慨,他認為這種熱情「在中日戰爭中聞所未聞,恐怕在太平天國起義以來也是見所未見,這再次證明,中國人為了自己的事業是能夠打仗而且願意打仗的,而在他們不信任的軍官的率領下,為了他們不理解的事業,他們是不願意打仗的。」
與英軍威海衛衛華勇營相比,青島德軍海軍陸戰隊第三營中的華勇連則因為時間短、「表現」不理想,沒能留下更多的文字數據。參加遠東特遣隊的另一支華勇連,也似乎只在德國軍史上留下了一個番號、博物館的皮帶扣以及軍史愛好者在德語網絡論壇中的專業小眾話題。(Shel JeAnns版權所有)
同樣在山東招募和訓練僱傭軍,英德兩軍成效反差巨大,德國人的無能成為英國人的嘲諷對象。1900年9月22日出版的《寬箭報》(The Broad Arrow),將英、德同在山東半島組建的這兩支僱傭軍的反差巨大的表現做了對比後,認為保守、僵化、不夠獨立的德國人在民族性方面不如英國人,這證明了「英國教育體系」的勝利,並且否定了德國人比英國更注重責任的說法。1901年1月12日《每日畫報》認為,只有英國人才能將華人訓練成戰士,德國人在這方面很失敗。1901年7月17日的《泰晤士報》則說,英軍華勇營的成功證明英國人在訓練殖民軍方面的能力是獨特的。
1900年底,德軍青島海軍陸戰隊華勇連已經有一半人做了逃兵,只剩下56名步兵和12名騎兵,他們隨後被改編為青島的第一支警察隊伍,連隊番號被取消。至於在德國遠東特遣隊中的華勇連,軍史中沒有留下任何記錄,消失在茫茫史海中。
1906年6月,華勇營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轉往南非、香港當警察,部分士兵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加入香港警隊的華勇營士兵,其警員號碼均以英文字母D開始,被通稱為「山東漢」。
隨後,華勇營的歷史也因為種種原因,在中國銷聲匿跡了許久,雖然在遙遠的英國,其軍史上還詳細地記錄了他們的經歷。至今,威海衛還存有當年華勇營的舊址,古老的歐式建築在訴說著這段複雜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