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家著《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鑒真東渡
關於鑒真大師的最早最權威的傳記資料,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獻。日本作者真人元開著。又名《鑒真和尚傳》等。記述唐代揚州高僧鑒真備嘗艱辛東渡日本,傳播佛教文化的傳奇事跡。是研究鑒真生平、貢獻及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記敘清晰,文字流暢,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版本價值和文學價值。
在中國,佛教也是一種外來宗教,並非土生土長。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後,也產生了多位佛教大師。在唐代,揚州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就是佛教傳播史上一個最為壯麗的傳說。鑒真大師從揚州出發,歷經六次艱難險阻,終於抵達日本,不僅帶去了佛教文化,還有其他各方面的文明種子。鑒真大師逝世後,日本文學家真人元開用中文撰寫了《唐大和上東征傳》,再現鑒真大師東渡的傳奇故事。這是首部再現鑒真東渡的作品,其中的艱難辛苦,在書中皆有記載。
日本文學家中文撰寫
收錄日本僧人懷念鑒真的詩文
《唐大和上東征傳》作者真人元開是日本人,是日本天智天皇的後裔、奈良時代著名文學家。早在鑒真東渡日本之前,真人元開就曾受過佛教的教誨。鑒真到達奈良後,便由他親自化導。
真人元開的撰書動機,與當時日本佛教教團派系間的相互傾軋有關。鑒真生前的傳戒弘法活動,觸動到舊教團的既得利益,因而對鑒真及其一派進行誹謗攻擊。鑒真的一位弟子思托為了反駁,便撰述有關鑒真的傳記《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尚鑒真傳》,邀請身為上層知識分子又曾受鑒真化導的真人元開幫忙撰書。於是,真人元開便於779年,即鑒真逝世十六年後用中文撰寫本書。
在《唐大和上東征傳》書中,敘述了鑒真的早年事跡,包括年少出家,在淮南地區教授戒律,在佛教界具有影響力,後來獲日本僧侶榮睿、普照的誠意邀請東渡弘法,以及在日本接觸貴族、僧侶,傳授佛法,創立唐招提寺,以及在當地去世的一生事跡。另外,書中還收錄了真人元開本人、日本貴族和僧人為頌揚及懷念鑒真而作的詩文。
詳載六次東渡艱辛
食生米充飢、飲鹹水解渴
在唐代,造船和航海技術落後,航海技術依賴自然力,對氣象條件也不能有很準確的預測,遠海航行不僅艱辛,而且要冒著生命危險,真可謂是九死一生。在《唐大和上東征傳》中,就詳細記載了鑒真六次東渡的艱辛。
比如遇到險惡的天氣,人力就顯得無能為力。「天寶二載十二月,舉帆東下,到狼溝浦,被惡風漂浪,波擊船破,人總上岸,潮來水至人腰。冬寒風急,甚太辛苦。」
比如船上的糧食非常短缺,只能吃生米充飢,「但普照師每日食時,行生米少許與眾僧,以充中食。舟上無水,嚼米喉乾,咽不入,吐不出,飲鹹水腹即脹。」
當然,在航行過程中,也見到了很多奇聞異事。比如「三日過蛇海,其蛇長者一丈餘,小者五尺餘,色皆斑斑,滿泛海上。三日過飛魚海,白色飛魚,翳滿空中,長一尺許。一日經飛鳥海。鳥大如人,飛集舟上,舟重欲沒,人以手推,鳥即銜手。」據後人考證,鑒真大師等人看到的,可能是海蛇、飛魚、信天翁。
記錄大師在日圓寂
弟子夢見講堂棟樑摧折
在這本書中,除了記載鑒真大師東渡,還記錄了鑒真大師在日本弘法的過程:「其年四月初,於盧遮那殿前立戒壇,天皇初登壇受菩薩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壇受戒。尋為沙彌證修等四百四十餘人授戒。又舊大僧靈福、賢璟、志忠、善頂、道緣、平德、忍基、善謝、行潛、行忍等80餘人僧,捨舊戒,重受大和尚所授之戒,後於大佛殿西,別作戒壇院,即移天皇受戒壇土築作之。」足見當時佛教盛事。
鑒真大師在日本圓寂,在書中亦有記載:「寶字七年癸卯春,弟子僧忍基夢見講堂棟樑摧折,寤而驚懼,知大和尚遷化之相也。仍率諸弟子模大和尚之影。是歲五月六日,結跏趺坐,面西化,春秋七十六。化後三日,頂上猶暖,由是久不殯殮,至於闍維,香氣滿山。平生嘗謂僧思託言:『我若終已願坐死。汝可為我於戒壇院別立影堂,舊住房與僧住。』《千臂經》云:『臨終端坐,如入禪定,當知此人已入初地。』以茲驗之,聖凡難測。」
以手抄本為主傳世
版本間有不同,許多已散失
揚州學者許鳳儀說,《唐大和上東征傳》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及文學價值。就史料而言,本書是有關鑒真的史料中較為完整、翔實及原始的史料,也是研究唐代中日關係的詳細記錄。在文學方面,本書記敘清晰扼要,文字流暢,在文壇上則為佳作。更為難得的是,這是首部關於鑒真大師的文學作品。
揚州學者汪向榮介紹,關於這部《唐大和上東征傳》的版本,因為日本奈良時代印刷術還沒有廣泛運用,所以寫好後,就靠傳抄而流傳保存。多種抄本分別收藏在東寺觀智院(有「甲本」及「乙本」兩份)、京都高山寺、金澤文庫、大阪高貴寺、唐招提寺等地。
因為年代久遠,所以很多版本也都散失了,或者版本之間也有不同。然而,這部《唐大和上東征傳》作品的意義卻是不容忽略的。「到了現代,無論是佛學界,還是文學界,想要研究鑒真大和尚,這部書是肯定要通讀的,畢竟作為鑒真東渡的第一手資料,實在太難得了。」許鳳儀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