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戰中日軍為何對繳獲的中國武器又喜又怕 | 陽光歷史

 

A-A+

揭秘:二戰中日軍為何對繳獲的中國武器又喜又怕

2016年10月13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484 次

  自1931年一手策劃「9-18事變」後,日軍相繼與張學良的東北軍、宋哲元的第29軍、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及中共的八路軍、新四軍交手,發現戰鬥力參差不齊的中國抗日武裝並非全是「烏合之眾」。例如蔣介石嫡系的中央軍不僅從德國、美國、蘇聯請來高水平的軍事顧問團,還在其指導下引進極具針對性(目標當然是日本人)的武器,尤其是號稱「國之干城」的中央軍第87、88、36步兵師及中央教導總隊配備了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生產的槍械、火炮、坦克等裝備,在一些會戰中給予日軍巨大殺傷。

  在長期的作戰中,日軍也繳獲了不少中國武器,起先日軍的斥候(即偵察兵)出於滲透敵後的需要,拿繳獲的武器作戰,之後許多日本基層部隊受到補給限制,乾脆自發地使用繳獲武器。可沒想到,聰明的中國人往往故意遺棄武器,當日軍使用中國人丟下的槍支和手榴彈時屢屢發生炸膛、提前引爆等事故,日本工程師經解剖才發現許多武器內部已被做了手腳。於是,日本陸軍省在1938年向在華作戰部隊發出通令,禁止擅自使用繳獲武器。這樣一來,儘管繳獲的武器性能優異,但日軍為防上當,還是「忍痛割愛」了。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日本軍工產能跟不上戰場消耗,侵華日軍武器供應幾乎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於是對繳獲武器的使用禁令無形中廢弛了,而那些冒險使用中國武器的日本兵甘願作「拚命吃河豚的蠻子」。

  捷式輕機槍

  在日軍用過的中國武器中,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ZB26輕機槍口碑最好。該槍採用導氣式原理,槍身繫氣冷式構造,如因連發射擊導致槍管過熱,機槍射擊小組可就地更換備用槍管,因此火力持續性很好。由於ZB26構造簡單、動作可靠、故障率低,在世界各地廣受好評,英國還購買生產專利,開發出自己的布倫輕機槍。而中國則進口數以萬計的ZB26,國民黨當局所屬兵工廠還自行仿製,中國士兵都把它們稱做「捷克式輕機槍」,視為「制勝武器」。

  勃朗寧輕機槍

  除了ZB26,讓日本人印象深刻的繳獲武器還有美國槍械大師勃朗寧開發的輕機槍(美國生產商稱為「自動步槍」),這是中國步兵班常見的火力支援武器,數量僅次於ZB26。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名義上保持中立的美國通過商業渠道向中國出口勃朗寧輕機槍,國民黨將其列裝到陸軍騎兵部隊和運輸部隊,主要針對突發的遭遇戰和反伏擊戰。在歷次戰鬥中,勃朗寧輕機槍也被日軍所繳獲,起初被扔到庫房裡,直到戰爭中後期受武器短缺的影響,它們重新被發放到部隊裡,裝備陸軍通訊兵或執行後方護衛的警備隊(如保護津浦鐵路的日軍臨城警備隊,他們是中國遊擊隊的「死對頭」)。但由於所用彈藥規格比較特殊,勃郎寧輕機槍在打光子彈後就成了一堆廢鐵,不過因為該愴性能卓越,所以日本士兵都捨不得丟棄。

  維克斯高射炮

  日本陸軍技術本部發現,在粵港兩地繳獲的英制高射炮,性能完全超出日本現役同類武器,最大射高達1.2萬米,射速15發/分,尤其是低炮耳式設計(炮耳是固定火炮身管重心位置的軸狀突出物),使得彈藥裝填較為方便,而且還便於水平射擊,在緊急時刻能投入反坦克作戰。該炮身管由炮管、包套、炮尾構成,拆下炮尾後向前輕敲炮管,即可輕鬆將其從包套中取出,因此在連發射擊後可就地快速更換炮管。1942年,日軍將從中英兩軍手裡繳獲的維克斯高射炮搬到東京日比谷公園展出,並請裕仁天皇檢閱。後來,這些火炮補充進負責本土防禦的日軍防空部隊裡,並參加了1945年對抗美國轟炸機的戰鬥。摘自《上海譯報》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