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沒當成正一品宸妃 為何要殺被廢的皇后?
貞觀十一年(西元637年)十一月,武則天入宮做了才人。
原因是,長孫皇后病逝了,唐太宗李世民覺得身邊沒有稱意的人,便把武妹子喊進宮來。按《新唐書》中的說法是,「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聞士擭女美,召為才人」。
若依此說,皇帝的時間,果然金貴。長孫皇后前一年七月才去世,還不到一年半,唐太宗已覺得「久之」了。很多歷史讀本裡,說太宗與長孫皇后感情極深極融洽,在此二字面前,我是覺得要打個折扣了。
但,我認為事實未必如此。皇后雖沒了,可並不缺嬪妃啊。唐太宗有何必要新招一個進來?況且,他之所以讓武氏進宮,只因聽說她長得美——長孫皇帝之所以受寵愛,則是因為「德」。身邊沒了有德之人,於是加一個美人進來,這叫什麼事?美能代替德嗎?這在邏輯上說不通——按著《新唐書》的說法,武氏明明就是來接長孫皇后的班的嘛。武媚為何未能做成正一品「宸妃」?為何要置被廢的皇后於死地?
算了,我不去糾結歐陽修他們的寫作手法與創作意圖,我們來說「才人」。
武氏,長得漂亮,是必然的,而且,舉止亦足風流,因而,太宗賜了她一名,媚。武媚,登上了歷史舞台。
然則,她美則美矣,卻並未見得多受寵愛。
貞觀十一年入宮,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入宮十二年的武媚,一直是個才人,也沒生出一兒半女,最後,跟著那些沒兒女命的嬪妃,一起到感業寺做了尼姑。
她為何未受寵?她長得也漂亮啊,舉手投足,也很有魅力啊——最好的解釋,當然是,像她那樣的女子,宮裡其實太多了。
《舊唐書》后妃傳中有載,「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為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為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餘六尚諸司,分典乘輿服御」。
才人就有九個呢,在她前面,還有三十三個階位比她高的人呢!在她之後,更是有七十一個美女,排著隊等著往前衝呢!武氏雖美,未必能美過其他嬪妃;舉止雖得體,未必比其他人更有禮數;雖然有才,未必比其他人更會吟詩作賦。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也不能忽視,她入宮時年紀還小,不懂得多少勾心鬥角的招數,還不會多與太監們溝通,使自己更多在太宗面前曝光。待到唐高宗李治再召她進宮,一切就都不同了。
李治與武媚,早就有著不同尋常的關係。「高宗為太子時,入侍,悅之」,「
它日,帝過佛廬,才人見且泣,帝感動」。他二人在佛堂裡說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或許,根本就沒講過什麼,但武媚的眼淚,李治看懂了。且此刻的武媚,正是人生中正媚的時候。淚眼婆娑,李治可受不了了。兼之王皇后無子女,想打擊一下正得寵的蕭淑妃的「氣焰」,於是搭橋牽線,替高宗完成了收納武媚的心願。
此時為永徽二年(651年),唐太宗駕崩不過兩年。做了十二年才人、兩年尼姑的武媚,一飛沖天,被封為昭儀。九嬪之首,正二品。
再入宮中,二十七八歲的武媚已是心計滿滿。她先討皇后歡心,日益得寵,接著,「與後及良娣蕭氏遞相譖毀」,甚至將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女兒掐死,怪是皇后所殺……李治的心,全被勾在武媚這裡,哪裡還管什麼真真假假要調查調查?結果,自然是武媚大勝。
對於這個深得己心之女子,李治覺得非皇后之位,無以體現自己對她的寵愛了。然則,廢後又是大事,他想先給武媚加個「宸妃」之號,與正一品的四夫人並列。
但唐制後宮之中,並無宸妃名號,李治因人設崗,為一個女人破壞祖制,引發大臣們反彈,最終不得不縮回去。武媚為何未能做成正一品「宸妃」?為何要置被廢的皇后於死地?
既不能生造宸妃,那就乾脆廢後吧。
武媚也在等這個機會。
《舊唐書》裡講,因為武媚受寵,自己被冷落,「後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而在《新唐書》裡,「昭儀乃誣後與母厭勝,帝挾前憾,實其言」。到底皇后有沒有給高宗扎小木人,兩書記載不一,然當時高宗欲廢皇后,卻已下定決心,雖經重臣力諫,一時沒廢成,未久之後,終是把皇后及蕭淑妃廢為庶人。
皇后和淑妃的命運,可謂極慘。不過,《舊唐書》,記載有些矛盾。前一段說「武昭儀令人皆縊殺之」;後一段又說,在得知高宗卻冷宮看望皇后及淑妃並表示將重新安置他們,「武後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甕中,曰:『令此二嫗骨醉!』數日而卒」。
做多了虧心事的武媚,「頻見王、蕭二庶人披髮瀝血,如死時狀。武後惡之,禱以巫祝,又移居蓬萊宮,復見,故多在東都」。
不過,我們相信,待到後來她殺大臣、殺李家皇族,殺得血流成河之後,反而不會再出現什麼幻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