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崇禎帝沒做亡國之事卻成了亡國之君? | 陽光歷史

 

A-A+

為什麼崇禎帝沒做亡國之事卻成了亡國之君?

2014年12月08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215 次

  導讀:大明朝,是漢族人在中華大地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它的建立,使中華大地的漢族人民擺脫蒙古貴族的殘暴統治,又一次贏得了民族獨立;它的滅亡,又讓漢族人民成為滿洲貴族奴役壓迫的對象,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舞台。它的存在有偉績,像鄭和下西洋、一條鞭法、驅除蒙韃倭寇、收復台灣、改土歸流;有污點,像東廠錦衣衛等特務組織的建立、宦官專權、黨爭不斷、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紛紛起義。

  它處於世界變革的大時代,西歐由此走向強盛,中國也由此走向衰落。雖然明朝為很多國人詬病,因為其社會極其黑暗,吏治極其腐敗,但我還是要說,相對清朝,我對明朝是極其喜歡的,不為別的,就為它捍衛漢民族文明的決心。

  封建王朝的核心,就是皇帝。作為國家的政策制定者,皇帝的意見直接導致社會的變化。明朝滅亡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它建立者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又叫重八,貧農出身,雙親死後,給地主放過牛,當過和尚和乞丐,元末參加過紅巾軍起義。明朝建立後,他深知民間疾苦,頒布了一系列修養生息的政策,穩定社會。但正是由於深知民間疾苦知道百姓的力量,朱元璋懼怕百姓的起義,所以重典治國,頒布《大明律》與《大誥》。胡惟庸案因連坐一萬多人喪命,藍玉案更有兩萬多人因連坐而死。朱元璋還建立錦衣衛、興詔獄,開啟了明朝廠衛制度的先河。

  朱元璋的種種高壓手段雖然有效的穩定了明朝的統治,皇權前所未有的加強,但是卻激起了百姓的不滿,皇帝把百官百姓當做工具,為明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朱允炆當政期間廢除了錦衣衛,但他削藩太過急切,且步驟錯誤,讓本有奪取天下之心的叔叔朱棣坐立難安,給予其口實以「清君側」之名推翻了自己的統治。個人認為朱允炆能夠繼續做皇帝的話,應該能夠實行仁政,當個好皇帝。畢竟此時大明朝已不是亂世,不必用重典。

  朱棣當皇帝後,繼續發揚他老爸的高壓統治,不僅恢復了錦衣衛,還設立東廠,讓太監掌管。朱棣打破了他老爸對太監的種種限制,為以後太監亂政創造了條件。好在永樂朝的太監比較老實本分,不敢打什麼壞主意,還出了鄭和這個響徹海內外的航海家。最讓人震驚的是朱棣硬是加上「門生」這一族,將支持建文帝的方孝孺滅了「十族」,打破滅九族的記錄。當官的命尚且如此不值錢,也難怪人民會不斷起義了。朱棣還急切遷都北京來「天子戍邊」,後來事實證明這件事弊大於利,一是土木堡之變,二是俺答汗趨兵南下,三是李自成起義。

  朱棣他兒子還有他孫子,也就是仁、宣二宗在大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歷史中還算英主。為什麼算英主,其實就是他們沒他們後人那麼胡鬧,坐享他爸,他爺爺的成果,落得個守成之主的英名。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內閣制也逐漸完善。

  英宗,是個命運多舛的皇帝。太監亂政從他開始,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他親征瓦剌,又因王振不願軍馬踐踏自己田地的莊稼改道宣府,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淪為也先的階下囚。對於皇帝來說,淪為階下囚是莫大的恥辱,敵營中的英宗痛定思痛,總結教訓。回國後,在弟弟代宗病危時發動政變,二次登基。英宗後期政治逐漸成熟起來,百官各司其職,政局較穩定,但是卻挽回不了明朝衰落的命運,土木堡之變就是其分水嶺。

  英宗之後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無能,不是貪財,就是好色,有的迷信神仙不理朝政幾十年,有的貪玩,有的甚至喜好木工,其中有一個杯具帝—光宗朱常洛,因房事過多服紅丸,在位一個月就見他祖宗去了。所以請允許我無視他們吧。但其間有一個皇帝還是值得我們稱道的,那就是孝宗朱佑樘,他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但這並不能改變明朝的命運,他兒子他孫子把他好不容易弄好的局面又搞亂了。

  期間倭亂出現的原因是海禁。倭寇的實質是武裝走私者,並且並不全是日本人,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這點大家應該知道。

  從英宗開始,統治者迨於政事,宦官竊權,政治腐敗黑暗,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尖銳,農民活不下去,只好起義。另外國家財政拮据,軍備廢弛,內憂外患。這是明朝滅亡的深層次原因。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我們的杯具帝二號,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現在請盡情喊悲劇帝吧。

  說到崇禎帝,他是什麼人呢?話說咱們杯具帝滅掉魏忠賢這個無鳥人後,覺得自己很NB,也深知它的家產病入膏肓,於是起用大批賢能之人,希望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但我們的杯具帝太過急切,就跟我們大躍進時候的心情一樣,但事與願違,越急切國家沒得救,於是他就殺人,殺了一批又一批,奸臣,殺;忠臣,殺;大臣進諫說出逆耳忠言,殺。反正看不順眼的都殺,於是本來有希望的朝政沉淪在大臣們的沉默中,這個國家是徹底沒救了。就連崇禎上吊煤山時都在罵他的家奴(大臣)們誤國,是國家滅亡。所以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崇禎,是一個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的人。這樣的人,怎麼可以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呢。

  下面透露一些細節:1.崇禎是個非常節儉的皇帝,但又是非常吝嗇的皇帝。他向建奴用兵時沒錢,問大臣們募捐,大臣們都哭窮,哭得最窮的是崇禎的岳父周奎,只拿出了一萬兩,最後只募捐籌得二十多萬兩;有大臣建議崇禎從自己荷包裡出錢,崇禎沒理睬。崇禎死後,李自成在崇禎的個人財庫中發現「積年不用庫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五百兩為一錠」。起義軍還在周奎家中搜出七千多萬兩銀子。杯具帝和他岳父是十足的葛朗台。

  2.李自成逼近京師時,大臣建議崇禎遷都南京,崇禎心高氣傲,不允。

  3.李自成曾兩次向崇禎議和。他圍困北京時讓崇禎封他為王,賜銀一百萬兩,封國秦晉兩省,然後李自成負責平定國內其他起義軍,為朝廷抗擊滿清,平定遼東。崇禎不允。最後他攻破北京,讓崇禎退位保全性命,驕傲的崇禎肯定不會答應,於是他就殉國成為杯具帝了。

  在這裡,我不是說明朝滅亡就怪崇禎,而是說崇禎的性格悲劇直接加速了國家的滅亡。

  讓我們為杯具帝默哀吧,希望我們察覺出自己的性格缺陷,並盡量彌補,以免淪為又一個杯具。

  評論:亂作為比不作為更可怕,有人一直認為明實亡於萬曆,而我個人認為明朝的滅亡其實是崇禎自己一手造成了,萬曆二十年沒上朝還能取得三大征的勝利,而崇禎一步一步將明王朝推向深淵。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