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中國有多少輛坦克?抗戰時期坦克的來源
台兒莊戰役中,國軍裝甲兵「擊毀擊傷敵裝甲車、坦克三十多輛」
坦克在「一戰」時投入實戰,到「二戰」爆發,已被各國廣泛應用。中國最早的坦克部隊創建於1922年,當時張作霖為準備直奉戰爭,從英法等國購買了一批裝備,包括36輛「雷諾」FT-17型坦克。「九一八事變」後,這些坦克大都被日軍摧毀或繳獲。日軍利用東北軍的「雷諾」坦克進攻馬占山部,並炮製了「滿洲國」的裝甲部隊。被稱為中國「裝甲兵之父」的徐庭瑤,率部參加長城抗戰時,目睹中國士兵奮不顧身,依舊被日軍的先進裝備打得大敗。因此,徐庭瑤從從歐洲考察歸來,撰寫《機械化裝備論》一書,指出「今後戰術,唯有建設戰車部隊始足以應國防之需要」。1935年,中國從英國購進炮戰車及兩棲坦克32輛, 成立戰車教導營。徐庭瑤籌建交通兵學校,並與輜重兵學校合併為「陸軍交輜學校」。
在此基礎上,中國又購進德國「克虜伯」戰車16輛、義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20輛,由徐庭瑤創建「陸軍裝甲兵團」,於淞滬會戰首次投入使用。裝甲兵與步兵因缺少聯合訓練,「戰車一上戰場,步兵不予掩護,說你有裝甲,怕什麼,單獨冒敵人炮火前進,直到戰車全毀為止。」1938年,裝甲兵團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任師長。台兒莊戰役時,裝甲兵戰鬥力已大為提升,「共計擊毀擊傷敵裝甲車、坦克三十多輛」,繳獲「中小型坦克八輛」「一五點八重炮二門及履帶式牽引車四輛」。經過幾次戰鬥,國軍坦克損失殆盡。所幸此時「國民政府向歐美各國購進了一批武器,有九噸半戰車80輛,德國造彭斯柴油卡車百餘輛,美造福特卡車400餘輛,美造哈雷二輪、三輪摩托車40餘輛」。200師由此下轄兩個戰車團、兩個摩托化步兵團和一個戰車防禦炮團,以及特務營、通信營、搜尋營等,總計2萬餘人。
日軍對坦克戰術研究不足,以致未能憑借坦克的數量優勢壓垮國軍
至1939年,第200師再次擴編為第5軍,杜聿明任軍長。當年11月,日軍進犯廣西,桂軍不戰而潰,致桂南要地崑崙關淪陷。徐庭瑤被任命為第38集團軍總司令、北路總指揮,率第5軍和第92師迎戰日軍。崑崙關戰役中,徐庭瑤和杜聿明充分利用坦克等機械化部隊,重創日軍。據統計,參加此役的日軍第12旅團長,及三個大隊長,全被擊斃;4000多名士兵死亡。國軍付出的代價也極為慘重,僅第5軍就有5500人犧牲。與僅有一支機械化部隊的中國相比,日軍在坦克數量上的優勢是壓倒性的。1936年—1937年,日軍即有約800—1000輛坦克。不過日軍的坦克戰術相當落後,他們除將300輛集中在坦克聯隊外,其他都部署於步兵師團。因此,當時歐洲人評論說,「日本現仍依賴利用坦克車配合密集步兵作戰的戰術, 正與我們上次大戰時一樣的利用坦克車, 彼等將坦克車團附隸於步兵隊伍中, 而不用之為獨立的攻擊兵力。」
1939年南昌戰役時,日軍第11軍臨時編出一個戰車集團,下轄戰車第5大隊、第7聯隊和獨立輕戰車第9中隊,總共135輛坦克。日軍此次使用坦克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如因中國南方河網密佈,工兵與駕駛員操作不當,致幾輛坦克覆水沉沒。又如彈藥、油料等供給困難,使日軍坦克時常要停下等待補給。其後關東軍在第23師團內建立第1戰車團,在第5軍內建立第2戰車團,但其對坦克集群作戰的實驗始終不理想。綜上所述,在抗戰前期,中國坦克數量雖遠少於日本,但由於雙方都只是將坦克作為步兵的掩護,所以日軍的坦克優勢沒能得到最大發揮。抗戰中後期,日軍著手將坦克集結使用,成績不佳,終究未能借助坦克徹底擊垮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