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哪個老婆死後153年後 屍身百年不爛之謎! | 陽光歷史

 

A-A+

乾隆哪個老婆死後153年後 屍身百年不爛之謎!

2018年03月02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328 次

  東陵盜案發生後的1928年8月,溥儀派載澤、耆齡等人進行善後處理。他們在清理裕陵地宮時,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女屍。參與清理重殮的清室遺臣在東陵期間所寫的日記中,都曾提到此事。據這些宗室遺臣判斷,此具女屍就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后,卒年49歲。裕陵地宮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齡小的,也有比她歲數大的。為什麼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亂骨,唯獨她卻屍體完整,沒有腐爛,面目如生。

  裕陵地宮之謎

  清東陵中建築最華美、最精緻的是乾隆皇帝的裕陵。裕陵歷時9年,共耗銀203萬兩,是在清朝國力鼎盛時期修建的,其質量實屬上乘。其最具代表特色的是撲朔迷離的地宮。

  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盜掘了裕陵、慈禧陵之後,寄居在天津的清廢帝溥儀派遺臣載澤、耆齡、寶熙等人到東陵進行善後處理,將拋出的遺骨重新進行了簡單殮葬。

  當他們清理裕陵地宮時,在棺床西邊的兩棺之間發現了一具奇異的女屍:她身穿黃色龍袍,皮肉完好無損,絲毫沒有腐爛。兩腮和嘴下多皺紋,牙齒沒有完全脫落,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齡約在50歲左右。

  裕陵地宮共葬5位女姓,這具女屍是哪一位呢?據年齡推斷,最有可能的就是孝儀皇后,她是嘉慶帝生母,死於乾隆四十年,卒年49歲。但是,為什麼同葬一個地宮,有比她早葬的,有比她晚葬的,其他四具女屍都已腐爛,只有她的屍體不腐爛?

  乾隆身邊面帶微笑的女屍是誰?她身穿黃色龍袍,皮肉完好無損,絲毫沒有腐爛。兩腮和嘴下多皺紋,牙齒沒有完全脫落,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齡約在50歲左右。她竟然是誰呢——

  查找史料,在清代,皇家並不刻意追求地宮和棺槨的密封,也不注重屍體的防腐。皇帝、皇后的外槨雖然漆飾了49遍之多,在密封和防腐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主要的用意是表示死者的地位和尊貴。帝、後、妃死了,少則停靈數月,多則數年。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後、妃,即使葬入了地宮,石門也不關,墓道口也不封,以待皇帝入葬,所以有些帝后妃屍體在地宮封掩前就已經開始腐爛了。可是孝儀皇后死於乾隆四十年,直到乾隆帝死後才將地宮封掩。而在她死後153年後,居然屍體不爛,面目如生,實在是一個難解之謎。

  嘉慶帝生母為孝儀皇后,魏佳氏,內管領魏清泰之女。雍正五年(1727)九月初九生,比乾隆帝小16歲。本正黃旗包衣,乾隆四十年(1775)奉旨將孝儀皇后母家人等,由內務府撥出,抬入滿洲鑲黃旗。初入宮,封魏貴人,乾隆十年冊為令嬪,這個「令」字,語出《詩經·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在古代有美好之意,表達出乾隆帝對魏佳氏的特殊寵愛。乾隆十三年晉令妃,二十四年晉令貴妃,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晉令皇貴妃。

  孝儀皇后在宮中很得寵,一生中有過六次生育經歷,最讓她自豪的是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顒琰,這就是嘉慶帝。

  裕陵地宮共葬5位女姓,這具女屍是哪一位呢?據年齡推斷,最有可能的就是孝儀皇后,她是嘉慶帝生母,死於乾隆四十年,卒年49歲。但是,為什麼同葬一個地宮,有比她早葬的,有比她晚葬的,其他四具女屍都已腐爛,只有她的屍體不腐爛?

  乾隆身邊面帶微笑的女屍是誰?她身穿黃色龍袍,皮肉完好無損,絲毫沒有腐爛。兩腮和嘴下多皺紋,牙齒沒有完全脫落,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齡約在50歲左右。她竟然是誰呢——

  查找史料,在清代,皇家並不刻意追求地宮和棺槨的密封,也不注重屍體的防腐。皇帝、皇后的外槨雖然漆飾了49遍之多,在密封和防腐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主要的用意是表示死者的地位和尊貴。帝、後、妃死了,少則停靈數月,多則數年。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後、妃,即使葬入了地宮,石門也不關,墓道口也不封,以待皇帝入葬,所以有些帝后妃屍體在地宮封掩前就已經開始腐爛了。可是孝儀皇后死於乾隆四十年,直到乾隆帝死後才將地宮封掩。而在她死後153年後,居然屍體不爛,面目如生,實在是一個難解之謎。

  嘉慶帝生母為孝儀皇后,魏佳氏,內管領魏清泰之女。雍正五年(1727)九月初九生,比乾隆帝小16歲。本正黃旗包衣,乾隆四十年(1775)奉旨將孝儀皇后母家人等,由內務府撥出,抬入滿洲鑲黃旗。初入宮,封魏貴人,乾隆十年冊為令嬪,這個「令」字,語出《詩經·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在古代有美好之意,表達出乾隆帝對魏佳氏的特殊寵愛。乾隆十三年晉令妃,二十四年晉令貴妃,乾隆三十年五月初十晉令皇貴妃。

  孝儀皇后在宮中很得寵,一生中有過六次生育經歷,最讓她自豪的是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顒琰,這就是嘉慶帝。

  孝儀皇后於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去世,享年49歲。同年被入葬東陵聖水峪裕陵地宮之中。153年之後的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悍然盜掘了最為富有的裕陵地宮,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已經去世150多年的孝儀皇后,居然面目如生,沒有腐爛。

  盜案發生後,住在天津張園的溥儀十分憤怒。他一面向南京的國民黨政府提出抗議,一面大擺靈堂,哭悼乾隆和慈禧的靈魂。40天後,溥儀派出的重殮人員抵達東陵。他們來到裕陵地宮時,發現地宮內外到處都是乾隆帝后的屍骨。乾隆皇帝和他的后妃們已經腐爛了,到處是一塊塊的骨頭。而且,乾隆帝的大部分屍骨已經發霉變質,重殮的人員發現了一塊塊黑色的骨頭,變質得很厲害。

  可是,卻有一具女屍沒有腐爛。當時人們很驚訝,這個女人是誰?大家細細審視,發現她「笑容可掬,面如古佛,耳環尚在」,這是宗室耆齡在他日記裡面的記錄。大家對這具女屍進行分析,從臉上的皺紋看,大概有50歲左右。經過排查,知道了她的真實身份,是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皇后。

  那麼,孝儀皇后為什麼在死後153年都沒有腐爛呢?大概有三個原因:一個是腸胃裡面沒有東西,主人極有可能在臨死之前患有很嚴重的腸胃疾病,肚子裡面空空如也,因此沒有腐爛的基礎;二是棺材裡面有大量的玉器,因為古人認為「握玉防腐」;三是密閉的棺材有兩層,空氣無法進入,就沒有細菌侵入,也就減少了屍體腐爛的機會。這三點中,腸胃沒有東西最關鍵。當然,孝儀皇后的屍體沒有腐爛,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期待有新材料發現來證明。

  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裕陵時,有記載稱,盜墓者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打不開。他們無計可施,一怒之下,便用炸藥炸壞了石門。他們進入金券後發現,原來是一口巨大的棺槨在後面頂住了第四道石門。經後來考證才知道這口棺槨就是乾隆帝的棺槨。是什麼力量移動了棺槨?

  帝、後、妃的棺槨四角都用巨大的龍山石(卡棺石)固定,龍山石與石棺床之間用鉚榫方式相連。龍山石的下稜壓住槨的下橫邊,龍山石的豎向凹槽卡住槨的豎稜。這樣棺槨十分穩固,絲毫不能動彈。再者棺內除屍體外裝滿奇珍異寶,異常沉重,加之有龍山石的固定,棺槨的移動顯然沒有可能。

  有人說棺槨是被地宮滲水浮起來的,但是裕陵地宮中有六具棺槨,以乾隆帝的為最大、最沉。地宮裡的水是靜止的死水,不流動,為什麼偏偏最大、最重的乾隆帝的棺槨浮起,漂到棺床下面,頂住了石門?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成為難解之謎。

  乾隆十七年,孝賢皇后於裕陵完工的當年就葬入了地宮。在入葬前,竟然發現地宮有滲水。乾隆帝命有關大臣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補救,很快就排除了滲水。一直到嘉慶四年,在長達47年的時間裡地宮裡也未再出現滲水。這說明上次的排水措施很成功,行之有效。那次到底是採用了什麼補救方法,直到現在也未查找出來。

  據說,孫殿英盜陵後,載澤等人到東陵處理善後事宜時,發現裕陵地宮裡的積水有四五尺深。裕陵地宮清理後,從牆上的水痕看,水最深時竟達六七尺。它從什麼時候出現的滲水?同是一座地宮,為什麼從乾隆七年以後47年裡不出現滲水,以後從何時大量滲水的?是什麼原因?至今也未找到答案。

  據徐廣源回憶,裕陵地宮自1792年開放以來,每到陰雨連綿的夏季,地宮裡都有大量滲水,一天不抽水,就積水尺餘,幾天不抽水,則可沒人。

  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裕陵時,有記載稱,盜墓者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打不開。他們無計可施,一怒之下,便用炸藥炸壞了石門。他們進入金券後發現,原來是一口巨大的棺槨在後面頂住了第四道石門。經後來考證才知道這口棺槨就是乾隆帝的棺槨。是什麼力量移動了棺槨?

  帝、後、妃的棺槨四角都用巨大的龍山石(卡棺石)固定,龍山石與石棺床之間用鉚榫方式相連。龍山石的下稜壓住槨的下橫邊,龍山石的豎向凹槽卡住槨的豎稜。這樣棺槨十分穩固,絲毫不能動彈。再者棺內除屍體外裝滿奇珍異寶,異常沉重,加之有龍山石的固定,棺槨的移動顯然沒有可能。

  有人說棺槨是被地宮滲水浮起來的,但是裕陵地宮中有六具棺槨,以乾隆帝的為最大、最沉。地宮裡的水是靜止的死水,不流動,為什麼偏偏最大、最重的乾隆帝的棺槨浮起,漂到棺床下面,頂住了石門?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成為難解之謎。

  乾隆十七年,孝賢皇后於裕陵完工的當年就葬入了地宮。在入葬前,竟然發現地宮有滲水。乾隆帝命有關大臣採取緊急措施進行補救,很快就排除了滲水。一直到嘉慶四年,在長達47年的時間裡地宮裡也未再出現滲水。這說明上次的排水措施很成功,行之有效。那次到底是採用了什麼補救方法,直到現在也未查找出來。

  據說,孫殿英盜陵後,載澤等人到東陵處理善後事宜時,發現裕陵地宮裡的積水有四五尺深。裕陵地宮清理後,從牆上的水痕看,水最深時竟達六七尺。它從什麼時候出現的滲水?同是一座地宮,為什麼從乾隆七年以後47年裡不出現滲水,以後從何時大量滲水的?是什麼原因?至今也未找到答案。

  據徐廣源回憶,裕陵地宮自1792年開放以來,每到陰雨連綿的夏季,地宮裡都有大量滲水,一天不抽水,就積水尺餘,幾天不抽水,則可沒人。

  乾隆的屍體為何沒有頭?

  乾隆的屍體為何沒有頭?乾隆帝這個如意之君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備受關注的裕陵盜案,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悍然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採用的辦法一是砸。他們的工兵使用了利器,如鎬、錘子等,奮力砸石門,我們在實地看到了兩扇石門之間有這樣的被利器砍擊的痕跡,但是,效果並不顯著,也就是沒有砸開。二是撞。他們不是人撞,而是用大的木頭撞擊石門,我們看到在裕陵的後寶山上到處都是粗大的松柏樹。老守陵人回憶,盜陵兵匪砍伐了後寶山上的大松樹,然後,十幾個年輕力壯的兵匪,抱住大松樹的樹幹,直直衝向石門,撞擊,自來石被撞斷了。應該說,這個辦法很奏效,石門基本上就是這樣被撞開的。三是炸藥炸開。第四道石門由於被棺材頂住了石門,兵匪便使用炸藥炸開了石門。

  乾隆皇帝這個十全老人,在這次浩劫之中真是淒慘極了。盜案發生後40天,一直住在天津張園的溥儀召開了「御前會議」,決定重新安葬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他派出了一批遺老遺少,還有宗室,官員、廚役、民國衛兵等一行七十餘人,分乘小汽車10輛,大汽車6輛,從天津出發,走了兩天,因為正是陰雨連綿的季節,道路泥濘,不好走。參與這次重殮的遺老們把當時看到的情況寫在了日記上,編輯成資料《東陵盜案彙編》,這部珍貴的資料中記錄了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慘狀:

  一是屍骨被拋出了地宮。盜案發生後,守陵人員才出來,他們來到裕陵,大吃一驚,看到地宮門外,一片狼藉,尤其發現了人的屍骨。《東陵盜案彙編》中記載:「撿得肋骨一條,腳骨二塊,膝骨一塊。」這些屍骨毫無疑問是從地宮之中出來的,也就是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真是太淒慘了。守陵人哪裡看過這些,乾隆帝后的屍骨為什麼給扔到了地宮之外?原來,地宮之中有很深的水,那些珍寶和屍骨就泡在深深的泥水之中。匪徒們打開地宮之後,面臨兩個大難題:一個是地宮之中一片汪洋,要在水中撈寶;一個是地宮之中一片黑暗,看不到目標。怎麼辦呢?兵匪們找來了篩子之類的東西,一部分人在地宮裡面,用篩子在水中撈,撈到之後,傳遞到地宮之上,等候在地宮上面的兵匪接過來。可是,兵匪們一看,不對勁,根本不都是寶物,還有好多屍骨,於是,他們拿走了寶物,就把那些屍骨殘忍地扔掉了。

  二是屍骨變質了。這些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由於長期浸泡在水中,變質很厲害。宗室寶熙在他的日記中記載:「在磚中拾得脊骨一,色皆黑」。可以想見,由於長期泡在污水中,久而久之,他們的屍骨就變成了黑色。

  三是乾隆帝的腦袋不見了。大家四處尋找,這些重殮人員來到地宮之中,找到了五具屍骨,唯獨找不到乾隆帝的頭骨,哪裡去了呢?大家七手八腳,費盡周折,最後在第四道被炸倒的東扇石門底下發現了一個頭顱骨,大家細心分析,證實這正是乾隆帝的腦袋。由於壓在石門底下,他的下頜骨被砸碎了。當寶熙抱著乾隆頭蓋骨看的時候,給嚇了一跳,《寶熙日記》中這樣記載:「兩眼只有深眶,執燈近前觀看,好似有白光從眼眶裡射出。」這不嚇人嗎?但是,很慶幸,乾隆帝的頭骨總算是找到了。

  四是屍骨找不全了。裕陵的裡裡外外到處是屍骨,方城上、月台上、墓道裡、地宮中,真是無處不有,乾隆帝的「手指及足趾骨則無從尋覓」,乾隆帝成了一個沒手腳的殘障人士。尤其是那些養尊處優的后妃,她們的屍骨「均已十不存五六」,真是很可憐。

  乾隆帝后生前養尊處優,死後卻落個屍骨不全的下場,實在令人惋惜。

  二是屍骨變質了。這些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由於長期浸泡在水中,變質很厲害。宗室寶熙在他的日記中記載:「在磚中拾得脊骨一,色皆黑」。可以想見,由於長期泡在污水中,久而久之,他們的屍骨就變成了黑色。

  三是乾隆帝的腦袋不見了。大家四處尋找,這些重殮人員來到地宮之中,找到了五具屍骨,唯獨找不到乾隆帝的頭骨,哪裡去了呢?大家七手八腳,費盡周折,最後在第四道被炸倒的東扇石門底下發現了一個頭顱骨,大家細心分析,證實這正是乾隆帝的腦袋。由於壓在石門底下,他的下頜骨被砸碎了。當寶熙抱著乾隆頭蓋骨看的時候,給嚇了一跳,《寶熙日記》中這樣記載:「兩眼只有深眶,執燈近前觀看,好似有白光從眼眶裡射出。」這不嚇人嗎?但是,很慶幸,乾隆帝的頭骨總算是找到了。

  四是屍骨找不全了。裕陵的裡裡外外到處是屍骨,方城上、月台上、墓道裡、地宮中,真是無處不有,乾隆帝的「手指及足趾骨則無從尋覓」,乾隆帝成了一個沒手腳的殘障人士。尤其是那些養尊處優的后妃,她們的屍骨「均已十不存五六」,真是很可憐。

  乾隆帝后生前養尊處優,死後卻落個屍骨不全的下場,實在令人惋惜。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長達二百九十六年。

  在這將近三個世紀的歷史時空內。共修建了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十座妃園寢。位於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西部的「清東陵」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園中規模最大的,現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從清王朝滅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三十八年間,清東陵曾先後遭到三次大規模的盜劫,變得傷痕纍纍,滿目瘡痍,損失相當慘重。

  有關清皇陵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以下是有關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在發掘過程中一些至今難解的謎。

  三次瘋狂盜劫

  第一次盜劫

  1928年,也就是清朝覆亡後的第十七個年頭,掛著國民革命軍旗號的十二軍軍長孫殿英製造了第一次東陵大盜案。案情大致是這樣的:時任奉軍二十八軍某連連長的馬福田是河北遵化人,早已對東陵的地下寶藏垂涎三尺。當時他正好帶兵駐紮馬蘭峪,便與當地慣匪王紹義秘密勾結。準備伺機而動。沒想到他們的野心被駐紮在馬蘭峪四十里之遙的孫殿英所偵知。其實孫殿英對東陵也早有覬覦之心,肥肉豈能落人他人之口?孫殿英立即命師長譚溫江率兵攻擊馬福田,兩軍在馬蘭峪展開一場激戰,馬福田終因兵微將寡而狼狽逃走。於是,譚溫江率 「得勝之師」進駐馬蘭峪。他們以軍事演習為名,實行戒嚴,封鎖消息。斷絕交通,在七天七夜的時間裡,盜掘了隨葬品最豐富的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將地上、地下珍寶掠奪一空。盜案發生四十天後,正在天津的清遜帝溥儀派宗室遺臣匆匆趕到東陵,對被盜的陵寢進行了善後處理,將被拋出的屍體進行了二次安葬。這次盜案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儘管溥儀強烈要求緝拿並嚴懲盜犯,但由於孫殿英重賄民國政府要員,此案最後不了了之。

地宮牆壁圖案

裕陵地宮乾隆畫像(資料圖)

  第二次盜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當年的後半年和次年年初,東陵地區的民主政權尚未正式建立。政治上出現了臨時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機製造了又一起震驚中外的東陵大盜案。

  這次被盜的陵寢有康熙帝的景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寢被盜之多,損失之慘重,超過了第一次。這次盜案發生前後,其他陵寢也相繼被盜,陵區外圍的大量陪葬墓也幾乎無一倖免。

地宮牆壁圖案

裕陵地宮乾隆畫像(資料圖)

  第二次盜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當年的後半年和次年年初,東陵地區的民主政權尚未正式建立。政治上出現了臨時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機製造了又一起震驚中外的東陵大盜案。

  這次被盜的陵寢有康熙帝的景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寢被盜之多,損失之慘重,超過了第一次。這次盜案發生前後,其他陵寢也相繼被盜,陵區外圍的大量陪葬墓也幾乎無一倖免。

  第三次盜劫

  第二次盜案發生後。儘管政府進行了嚴厲鎮壓,但仍然有一些人賊心不死,慾壑難填。1949年,東陵地區的某些不法村民喪心病狂,又對那些被盜陵寢進行了一次全面「掃倉」。所謂 「掃倉」,就是對地宮進行二次搜查,不使珍寶遺漏。經過這次掃倉,那些倖存的文物,特別是地宮金井中的珍寶,全部被盜掠一空。

  這三次被盜,是中華文明史上的浩劫。它給子孫後代造成的物質損失和精神遺恨,將無法彌補!

  開啟裕陵地宮

  1956年,國家對定陵進行發掘,實際是為發掘明永樂皇帝的長陵而先期進行的一次試點性發掘。然而,此事在當時卻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隨後,國內便興起了一股挖掘帝王陵墓的狂潮。為此,在明定陵地宮發掘後不久,在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 (二人當年均對發掘定陵持反對態度)的聯合提議下,國務院下發了 「停止對一切帝王陵墓發掘」的文件。可是,十幾年後又有開啟乾隆帝的裕陵之舉。

裕陵地宮(資料圖)

  1975年6月的一個星期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偕夫人到清東陵進行參觀旅遊。名為旅遊,實際上是一次工作暗訪,所以事先既未通知河北省、唐山市,也沒有告訴遵化縣和東陵保管所。

  清東陵陵寢雖然有15座之多。但當時開放的卻只有慈禧陵一座,遊人也很少。當時東陵保管所的辦公室和接待室就設在慈禧陵的神廚庫內。王冶秋夫婦剛剛進入參觀區,就被經常進京出入國家文物局大門的謝久增認出。他急忙將王局長夫婦請進接待室,休息了一會兒,由喬青山所長和謝久增陪同,參觀了慈禧陵。參觀結束後,喬青山向王局長匯報了工作,並重點介紹了開啟裕陵地宮的想法。王局長聽得很認真,但未作任何明確表態。王冶秋先生是當時掌管全國文物工作的最高長官,也是國內外知名的文物專家,他問開啟裕陵地宮需要多少錢?有關人員回答說兩萬元就夠了。王局長點了點頭,當天就回北京了。誰也沒有想到,就在王冶秋走後的第七天,國家文物局就撥來了兩萬元錢。不久,河北省文物處派人來監督指導裕陵地宮的開啟工作。

裕陵地宮(資料圖)

  1975年6月的一個星期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偕夫人到清東陵進行參觀旅遊。名為旅遊,實際上是一次工作暗訪,所以事先既未通知河北省、唐山市,也沒有告訴遵化縣和東陵保管所。

  清東陵陵寢雖然有15座之多。但當時開放的卻只有慈禧陵一座,遊人也很少。當時東陵保管所的辦公室和接待室就設在慈禧陵的神廚庫內。王冶秋夫婦剛剛進入參觀區,就被經常進京出入國家文物局大門的謝久增認出。他急忙將王局長夫婦請進接待室,休息了一會兒,由喬青山所長和謝久增陪同,參觀了慈禧陵。參觀結束後,喬青山向王局長匯報了工作,並重點介紹了開啟裕陵地宮的想法。王局長聽得很認真,但未作任何明確表態。王冶秋先生是當時掌管全國文物工作的最高長官,也是國內外知名的文物專家,他問開啟裕陵地宮需要多少錢?有關人員回答說兩萬元就夠了。王局長點了點頭,當天就回北京了。誰也沒有想到,就在王冶秋走後的第七天,國家文物局就撥來了兩萬元錢。不久,河北省文物處派人來監督指導裕陵地宮的開啟工作。

  諸多謎因未解

  裕陵地宮自1975年開啟,至今已經三十多年。其中仍有許多謎團未解,疑雲籠罩。現擇其主要,略作介紹。

  女屍之謎

  東陵盜案發生後的1928年8月,溥儀派載澤、耆齡等人進行善後處理。他們在清理裕陵地宮時,發現了一具完整的女屍。參與清理重殮的清室遺臣在東陵期間所寫的日記中,都曾提到此事。據這些宗室遺臣判斷,此具女屍就是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后,卒年49歲。裕陵地宮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齡小的,也有比她歲數大的。為什麼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亂骨,唯獨她卻屍體完整,沒有腐爛,面目如生?至今無法解釋。

  出水之謎

  裕陵建成於乾隆十七年 (1752年),建成當年地宮裡就出現了滲水。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緊維修整治,費了很大勁兒才解決問題。當年,葬入了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皂貴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別葬入淑嘉皇貴妃和令懿皇貴妃 (後追贈為孝儀皇后)。嘉慶四年 (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在這前後47年的時間裡,地宮裡始終沒有再出現滲水情況。說明乾隆17年那次對地官的整治是十分成功的。可是,在1928年重殮裕陵遺骨時,地宮裡竟有兩米多深的積水。自1978年裕陵地宮開放至今,每到盛夏陰雨連綿的季節,更是必須天天抽水,否則滲水就會湧冒上升。裕陵地宮為什麼會出現積水,滲水情況是從什麼時候再度出現的?這些都未找到答案。

  棺槨漂起之謎

  裕陵地宮裡的每具棺槨的四角,各有一塊重達數百斤的龍山石,將棺槨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下部伸出的四稜形榫,根部細,頭部粗。榫插入石製棺床上的長方形眼中,向旁邊相通的方眼一推,由於這個方眼口小下大,龍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上面鑿有縱向和橫向的通槽。槨的豎向邊稜被卡在龍山石的縱向槽內,槨底部伸出的橫向邊稜被龍山石橫向的槽卡壓,這樣棺槨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後、左右移動。然而,孫殿英匪兵在進入裕陵地宮時,竟發現乾隆帝的棺槨不在棺床上,而是頂住了第四道石門。既然棺槨的四角都被龍山石牢固卡壓,怎麼會飄浮起來呢?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石柱之謎

  現在裕陵地宮的前三道石門,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稜形石柱支頂,共有石柱12根。人們一看便知,這些石柱並非原來就存在,而是後來增加的。

  如果原來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槨是根本無法進入地宮的。

  為什麼要支頂這些石柱,它們又是什麼時候支頂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前三道石門的上門檻及以上的枋子,帶門簪皆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門尤為嚴重。如果不採取必要措施,後果會不堪設想。這12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門裡側的兩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門的8根,都是1989年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隊支頂的。而第一道石門外側的兩根石柱。支頂日期至今不明。

  棺槨漂起之謎

  裕陵地宮裡的每具棺槨的四角,各有一塊重達數百斤的龍山石,將棺槨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下部伸出的四稜形榫,根部細,頭部粗。榫插入石製棺床上的長方形眼中,向旁邊相通的方眼一推,由於這個方眼口小下大,龍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上面鑿有縱向和橫向的通槽。槨的豎向邊稜被卡在龍山石的縱向槽內,槨底部伸出的橫向邊稜被龍山石橫向的槽卡壓,這樣棺槨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後、左右移動。然而,孫殿英匪兵在進入裕陵地宮時,竟發現乾隆帝的棺槨不在棺床上,而是頂住了第四道石門。既然棺槨的四角都被龍山石牢固卡壓,怎麼會飄浮起來呢?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石柱之謎

  現在裕陵地宮的前三道石門,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稜形石柱支頂,共有石柱12根。人們一看便知,這些石柱並非原來就存在,而是後來增加的。

  如果原來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槨是根本無法進入地宮的。

  為什麼要支頂這些石柱,它們又是什麼時候支頂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前三道石門的上門檻及以上的枋子,帶門簪皆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門尤為嚴重。如果不採取必要措施,後果會不堪設想。這12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門裡側的兩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門的8根,都是1989年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隊支頂的。而第一道石門外側的兩根石柱。支頂日期至今不明。

  1928年孫殿英匪軍盜陵時,是不會支頂石柱的。是否是溥儀派出的東陵善後大臣所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他們在東陵善後期間,每一位都做了詳細的日記,就連一些瑣碎小事都有記錄,但對支頂石柱之事卻隻字未提。1975年開啟裕陵地宮時,這兩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支頂。

  這樣看來,兩根石柱只能是清朝遺物,而且只能是在乾隆入葬地宮後、隧道填堵前那幾天支頂的。因為乾隆入葬前的嘉慶四年 (1799年)7月,在修築裕陵地宮隧道券內的斜坡地面時,曾計畫築打夯土,但負責工程的大臣綿課發現 「頭層石門之上橫安石檻已見有裂縫斜紋兩道」。為了避免震動,遂奏請皇帝,將築打夯土改為用磚鋪砌,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隧道券磚鋪地面。

  石門上檻出現裂縫,嘉慶皇帝是不會置之不管的。可是,在乾隆帝入葬後,綿億、弘謙、特清額、成林在向嘉慶皇帝奏報 「敬修填砌裕陵元宮門隧道並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並未提及支頂石柱之事。是根本沒有支頂,還是因為事小,沒有必要寫進奏折?我們不得而知。

  這兩根石柱到底是什麼時候支頂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裕陵地宮結構圖(資料圖)

裕陵地宮(資料圖)

  棺槨頂門之謎

  1928年,孫殿英匪軍在盜掘裕陵地宮時,曾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但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打開,便氣急敗壞地用炸藥炸開了石門。進了金券後,發現原來有一具巨大的棺木頂住了石門。後來從這具棺木中找到了乾隆帝的頭顱骨,才知道這具頂門的棺木就是乾隆帝的。溥儀派善後大臣重殮裕陵遺骨時,將乾隆帝的內棺重新擺放在正面棺床上的正中之位,並將一帝一後三妃的遺骨殮入棺內。可是到了1975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開啟地宮時,又是乾隆帝的內棺頂住了石門。

  為什麼兩次都是乾隆帝的棺木頂住石門?地宮內的積水主要是從地面的石縫中滲出。平緩上升的水面,不會產生波浪水流,更不會有衝擊的力量。所以地宮內積水不會將乾隆帝的棺槨衝下棺床。乾隆棺槨頂門之謎。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裕陵地宮結構圖(資料圖)

裕陵地宮(資料圖)

  棺槨頂門之謎

  1928年,孫殿英匪軍在盜掘裕陵地宮時,曾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但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打開,便氣急敗壞地用炸藥炸開了石門。進了金券後,發現原來有一具巨大的棺木頂住了石門。後來從這具棺木中找到了乾隆帝的頭顱骨,才知道這具頂門的棺木就是乾隆帝的。溥儀派善後大臣重殮裕陵遺骨時,將乾隆帝的內棺重新擺放在正面棺床上的正中之位,並將一帝一後三妃的遺骨殮入棺內。可是到了1975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開啟地宮時,又是乾隆帝的內棺頂住了石門。

  為什麼兩次都是乾隆帝的棺木頂住石門?地宮內的積水主要是從地面的石縫中滲出。平緩上升的水面,不會產生波浪水流,更不會有衝擊的力量。所以地宮內積水不會將乾隆帝的棺槨衝下棺床。乾隆棺槨頂門之謎。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乾隆的屍體為何沒有頭?

  乾隆的屍體為何沒有頭?乾隆帝這個如意之君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備受關注的裕陵盜案,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1928年7月,流氓軍閥孫殿英悍然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採用的辦法一是砸。他們的工兵使用了利器,如鎬、錘子等,奮力砸石門,我們在實地看到了兩扇石門之間有這樣的被利器砍擊的痕跡,但是,效果並不顯著,也就是沒有砸開。二是撞。他們不是人撞,而是用大的木頭撞擊石門,我們看到在裕陵的後寶山上到處都是粗大的松柏樹。老守陵人回憶,盜陵兵匪砍伐了後寶山上的大松樹,然後,十幾個年輕力壯的兵匪,抱住大松樹的樹幹,直直衝向石門,撞擊,自來石被撞斷了。應該說,這個辦法很奏效,石門基本上就是這樣被撞開的。三是炸藥炸開。第四道石門由於被棺材頂住了石門,兵匪便使用炸藥炸開了石門。

  乾隆皇帝這個十全老人,在這次浩劫之中真是淒慘極了。盜案發生後40天,一直住在天津張園的溥儀召開了「御前會議」,決定重新安葬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他派出了一批遺老遺少,還有宗室,官員、廚役、民國衛兵等一行七十餘人,分乘小汽車10輛,大汽車6輛,從天津出發,走了兩天,因為正是陰雨連綿的季節,道路泥濘,不好走。參與這次重殮的遺老們把當時看到的情況寫在了日記上,編輯成資料《東陵盜案彙編》,這部珍貴的資料中記錄了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慘狀:

  一是屍骨被拋出了地宮。盜案發生後,守陵人員才出來,他們來到裕陵,大吃一驚,看到地宮門外,一片狼藉,尤其發現了人的屍骨。《東陵盜案彙編》中記載:「撿得肋骨一條,腳骨二塊,膝骨一塊。」這些屍骨毫無疑問是從地宮之中出來的,也就是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真是太淒慘了。守陵人哪裡看過這些,乾隆帝后的屍骨為什麼給扔到了地宮之外?原來,地宮之中有很深的水,那些珍寶和屍骨就泡在深深的泥水之中。匪徒們打開地宮之後,面臨兩個大難題:一個是地宮之中一片汪洋,要在水中撈寶;一個是地宮之中一片黑暗,看不到目標。怎麼辦呢?兵匪們找來了篩子之類的東西,一部分人在地宮裡面,用篩子在水中撈,撈到之後,傳遞到地宮之上,等候在地宮上面的兵匪接過來。可是,兵匪們一看,不對勁,根本不都是寶物,還有好多屍骨,於是,他們拿走了寶物,就把那些屍骨殘忍地扔掉了。

  二是屍骨變質了。這些乾隆帝及后妃的屍骨由於長期浸泡在水中,變質很厲害。宗室寶熙在他的日記中記載:「在磚中拾得脊骨一,色皆黑」。可以想見,由於長期泡在污水中,久而久之,他們的屍骨就變成了黑色。

  三是乾隆帝的腦袋不見了。大家四處尋找,這些重殮人員來到地宮之中,找到了五具屍骨,唯獨找不到乾隆帝的頭骨,哪裡去了呢?大家七手八腳,費盡周折,最後在第四道被炸倒的東扇石門底下發現了一個頭顱骨,大家細心分析,證實這正是乾隆帝的腦袋。由於壓在石門底下,他的下頜骨被砸碎了。當寶熙抱著乾隆頭蓋骨看的時候,給嚇了一跳,《寶熙日記》中這樣記載:「兩眼只有深眶,執燈近前觀看,好似有白光從眼眶裡射出。」這不嚇人嗎?但是,很慶幸,乾隆帝的頭骨總算是找到了。

  四是屍骨找不全了。裕陵的裡裡外外到處是屍骨,方城上、月台上、墓道裡、地宮中,真是無處不有,乾隆帝的「手指及足趾骨則無從尋覓」,乾隆帝成了一個沒手腳的殘障人士。尤其是那些養尊處優的后妃,她們的屍骨「均已十不存五六」,真是很可憐。

  乾隆帝后生前養尊處優,死後卻落個屍骨不全的下場,實在令人惋惜。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