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簡介 朝鮮戰爭爆發時間是哪一年?
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後美、蘇、中國等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入侵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戰事陷入焦灼狀態。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戰爭名稱
「朝鮮戰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
中國大陸稱之為「朝鮮戰爭」,而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的部分稱為「抗美援朝戰爭」。
朝鮮稱其為「朝鮮祖國解放戰爭」。
韓國稱其為「韓國戰爭」或「六二五事變」。
美國稱其為韓戰(KoreanWar)或韓國衝突(KoreanConflict)。此外,由於此次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之間發生而不被重視,在美國亦將其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ForgottenWar)。
香港、台灣等地經常稱之為「韓戰」。日本稱之為「朝鮮戰爭」或「朝鮮動亂」。
朝鮮戰爭資料
朝鮮戰爭,又叫韓朝戰爭(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朝鮮」)與大韓民國(以下簡稱「韓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而分別支持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冷戰中的一場「熱戰」。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國際法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由於駐韓聯合國軍的軍事威脅活動向韓國發動進攻,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經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同意駛進台灣海峽協防台澎金馬,軍事介入中國內戰。十天後7月7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才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聯合國軍司令由美國指派,第七艦隊主力即轉往日本海進行朝鮮戰爭作戰。地面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很快佔領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並繼續向南進攻,將聯合國軍壓縮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聯合國軍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並很快扭轉了戰爭的態勢,不久後攻克漢城,並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半島北部,於10月19日攻克朝鮮首都平壤。
美軍從仁川登陸後,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中國人民不打算袖手旁觀,讓美國人直逼中國邊境。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表示如果是美軍而非南方軍隊越過38線,中國將被迫對朝鮮進行干預。10月底,部分聯合國軍已推進到鴨綠江畔。在台灣問題被擱置數月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的請求,在蘇聯允諾幫助的情況下,於10月19日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參戰,分別在第二次戰役和第三次戰役中攻克平壤和漢城,並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之後聯合國軍頂住了志願軍的攻擊,並發動夏季和秋季攻勢,佔據漢城,戰線重新回到三八線。在此之後,儘管雙方不斷交戰,但陣地基本沒有大的變動,一直維持在三八線附近。
1951年7月10日中國大陸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美國方面派代表開始停戰談判,主要分歧在軍事分界線的劃定和遣返戰俘問題上,在經歷了幾次談判中斷後交戰雙方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軍事衝突停止,朝鮮戰爭結束。但至今朝鮮和韓國仍沒有簽訂和平條約,兩國以北緯38度線(更準確說是1953年7月2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為界處於分裂狀態。
支援韓國方面的聯合國軍除美國外還有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等共15個國家,支援朝鮮方面的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空軍和高炮部隊也參加了朝鮮戰爭,並提供給中國大陸軍備。
朝鮮戰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韓國稱其為「韓國戰爭」(,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陸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的朝鮮戰爭部分稱為「抗美援朝」,香港和中華民國和新加坡等稱其為「韓戰」,美國稱其為「韓國衝突」(KoreanConflict)或「韓戰」〔KoreanWar〕。由於朝鮮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之間發生而不被重視,歐美國家常稱之為「被遺忘的戰爭」(TheForgotten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