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派海軍艦隊攻打齊國: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海戰
公元前485年的一天,一支水軍浩浩蕩盪開赴到現在膠南琅琊台附近的海面上,這支軍隊就是吳王夫差手下大將徐承率領的水軍。他們久經戰場 ,加上一路沒遇到什麼抵抗,鬥志還算高昂。可惜吳國地處江南,士兵們初臨北方,經不住氣溫驟降,多少有些受凍。
大小戰艦向前行駛,剛剛進入到琅琊地界,忽然一陣大風襲來,吳國的艦隊陣型頓時被湧起的海浪沖的有些散亂。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支海軍迎面衝了過來,這支海軍裝備精良,遠在數百米之外就施放火弩,火弩點燃了吳國戰船,士兵們叫苦連天,於是歷史上最早的海戰就爆發了,殺過來的這支軍隊正是齊國海軍。
鮑牧殺齊悼公,吳王哭三天
先從吳王夫差說起,當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勸阻執意要進攻齊國的時候,齊國的內亂早就鬧得不可開交了。
先前說過,公子陽生在大夫田乞的支持下當了齊國的國君,是為齊悼公。雖然大夫們都表示支持,可依然有個人耿耿於懷,他就是鮑牧。鮑牧在酒席上曾經表示過不支持陽生即位的態度,只不過後來怕引火燒身才改變了主意。陽生真的當上國君之後,他自然是寢食難安。與其被陽生穿小鞋,不如先發制人。於是沒多久之後,齊國的內亂又爆發了 ,這次是鮑牧的族人發難,他們殺死了齊悼公 。
殺害了齊悼公的鮑牧自知在齊國待不長久,一溜煙跑到了吳國,吳王夫差正愁著沒機會攻打齊國呢,一看鮑牧來了,頓時喜不自勝。當然,吳王夫差總歸是一國之君,多少要講點禮節,雖然心裡樂開了花,但面子上的事他還是很注意的,他在軍門外大哭了三天。
在《史記》中,無論《吳太伯世家》還是《齊太公世家》都對這一點有明確的記載,內中稱「齊鮑氏弒齊悼公。吳王聞之,哭於軍門外三日。」夫差哭什麼?很簡單,他哭的是齊國綱常失序,內亂不止;哭的是齊悼公年紀輕輕死於臣子之手。至於誰是齊悼公 ,夫差壓根就不認識。齊國亂成這樣,吳國怎能袖手旁觀,在大哭三天之後,吳王夫差打完了自己的道義牌,憑著這個借口,決定兵分兩路討伐齊國。
至於那個殺了齊悼公的鮑氏,雖然他逃到了吳國,但吳王根本沒拿他怎麼樣。
兵分兩路,海軍決戰黃海
一番假惺惺的表演之後,吳國的軍隊出動了。吳王夫差擬訂了如下的作戰計畫:兵分兩路,自己親率主力搭乘內河戰船由邗溝入淮河北上,直逼齊國南部邊境。同時,為確保側翼安全並夾擊齊國,分散齊國兵力,派大將徐承率海師主力艦隊從海路繞道齊國後方,實行遠航奔襲進攻山東半島。
為了配合這次進攻,吳王夫差做了精心準備。膠南史志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能夠打贏海戰,吳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水軍,但是從江南至山東的水系網並不連接,進入中原地區的吳軍的後勤糧草、軍餉和武器裝備的補給難以保障。為此,吳王夫差征發全國勞力,同時在越國大量爭夫。耗費驚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鑿了一條貫通長江和淮水兩大水系的運河"邗溝"。」邗溝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這條連接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文字記載的第一條人工大運河。邗溝的開鑿雖然大幅提高了吳軍在北方的後勤運輸保障能力,卻極大地消耗了吳國本來就並不十分強大的經濟實力。
除了打通水系網之外,吳軍還修建了大批戰艦。儘管當時只是春秋晚期,造船業並不十分發達,但吳軍的船隊可以說還是很精良的,「當時廣泛使用的戰船包括大翼船、突冒船、樓船和橋船等,大翼船長約23米,寬約3.5米。可裝載士兵、船工等共約91人。船身狹長,分為兩層。下層是庫房和船工划槳的地方,上層是作戰的士兵。可以運載相當數量的給養和武器裝備。具有速度快、機動性好的優點,是當時海戰的主力艦隻。橋船則是一種體積小、重量輕、速度快、機動性強的小型艦船,主要用於高速衝陣以掩護大型戰艦。齊國由於是濱海國家,積累了數百年的航海和造船經驗,因此戰船主要以大型海船如大翼船為主。而吳國由於長期在內河和湖泊作戰,因此儘管其水師數量眾多,氣勢逼人,卻主要是以內河船隻為主。 」
在做了充分準備之後,吳軍開始進攻,起先陸軍方面還算順利,在齊國南部邊境打了幾個大勝仗,可等到海軍進入琅琊地界之後,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
火燒戰船,包圍吳軍「余皇」號
公元前485年,吳軍艦隊進入琅琊地界。此時黃海琅琊台海域風高浪湧,很多內河水師出身的吳軍士兵開始暈船。整個吳國艦隊陣型雜亂無章。埋伏已久的的齊國海軍艦隊抓住時機,從上風方向向吳軍艦隊發起猛烈衝擊。
由於海戰發生年代久遠,加上文史資料有限,我們只能簡要描述當時情況,膠南史志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時齊國水軍大概有300艘海船參戰,「它們分成3個陣列,當衝擊到距吳軍約200米遠時,齊軍水兵開始用強弩以齊射的方式向吳軍艦隊發射火箭。當衝擊到約100米的距離,齊軍開始使用射程稍弱於弩的弓箭,向吳軍艦隊發射更密集的火箭。大量吳軍戰艦開始起火,火攻可以說是這場海戰的主要作戰方法。」
更妙的在於,據傳說,工匠的祖師爺魯班也來幫了齊國海軍的大忙,「他發明了一種器械叫做"鉤拒","鉤"能把敵方戰船鉤住,"拒"則使得敵方戰船無法靠近,這種器械的具體形狀我們至今都無法考證,但有了這種工具的幫助,齊國海軍簡直是如虎添翼!」
擒賊先擒王,在火海之中,齊軍在十餘艘大型戰艦在輕型高速艦艇的掩護下,包圍了吳軍艦隊中最醒目的巨大的樓船旗艦「余皇」號。「余皇」號是一艘「功勳戰艦」,曾經作為吳王闔閭和夫差的御用「王舟」參加過討伐楚國、越國的多場戰爭,名聲顯赫。但問題是,「余皇」號這種體積龐大的樓船屬於典型的內河戰船,體積龐大,速度緩慢,難以機動,根本不適合作為海戰艦船使用。面對齊國重兵包圍,吳國擔任護衛的艦船拚死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被擊潰,「余皇」號被齊軍繳獲。
此時,吳軍艦隊損失過半,士兵死傷無數。海面上漂滿了還在冒煙的吳軍戰艦的殘骸和士兵屍體,吳軍敗局已定。為不至全軍覆沒,吳軍主將徐承率剩餘艦船拚死突出齊軍重圍,向南撤退而去。齊軍則沒有進行追擊,而是在打掃戰場後押著俘虜和戰利品返航。至此,黃海海戰以吳軍的慘敗和齊軍全勝告終。
錯誤決定讓吳王失掉江山
吳齊海戰表面上看已經結束,但它的後續影響更為深遠。先說齊國,這場海戰讓齊國暫時從內亂中整頓過來,因為外敵入侵,齊國上下一心,短時期內沒有發生大的內亂。
再說吳國,海戰雖然沒有傷它的元氣,但卻讓吳王夫差昏了頭腦。海戰後的第二年,夫差再次集結兵力進攻齊國,雖然略有小勝,但蚍蜉撼樹談何易,齊地大物博,吳國僅憑借一兩場勝利是不可能滅亡齊國的,但屢次動武卻讓吳國積弊叢生,這個時候,在它身邊蟄伏多年的越國開始出動了。就在吳王夫差跟北方的齊國不斷死磕的時候,越王勾踐率領五千士兵突然發動了進攻,俘虜了吳國太子。
吳齊海戰後的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73年,天下大勢終於逆轉了 。越王勾踐奮起發動最後一擊,將吳王夫差包圍在了姑蘇山上,這個場景好像十餘年前發生過,只不過上次被包圍的是越王勾踐,這次主賓易位了 。勾踐還算客氣,他打算把夫差安頓到句章(今慈溪附近),讓他食邑百家,此時的吳王夫差說了些什麼呢?他說:「我老了,伺候不了大王了。我夫差事到如今,唯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不聽伍子胥之言,自己活活的陷入今天這個地步。」隨後,他就自殺了,吳國宣告滅亡。
一場海戰,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命運;一個決定,影響了君王的一生。吳齊海戰雖然在軍事歷史上有它獨特的意義,但對於每個人的人生抉擇又何嘗沒有警醒的意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