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是哪七國?七國之亂發生在哪個朝代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七國之亂發生在哪個朝代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於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後因戰略失當,被漢朝和梁國聯手平定,七大功臣為:漢朝方面周亞夫、竇嬰、欒布、酈寄,梁國方面劉武、張羽、韓安國。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錯所上《削藩策》,下詔削趙王遂常山郡,膠西王昂六縣,楚王戊東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吳王濞會稽等郡.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濞首先與齊王肥諸子中最強大的膠西王昂聯絡,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之.膠西王昂又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濞還與楚、趙、淮南諸國通謀.削藩詔傳到吳國,吳王濞立即謀殺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與楚王戊、趙王遂、膠 西漢七國之亂西王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分別起兵.原來參與策劃的諸王中,齊王將閭臨時背約城守,濟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為國內親漢勢力所阻,未得起兵.吳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錯所議削藩的主要對像.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目的是誅晁錯,恢復王國故地,安劉氏社稷.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爆發的這次叛亂,遍及整個關東地區,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
吳國始受封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時在江淮之間叛亂的淮南王英布敗走吳越,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壯王無以鎮之,而高祖親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劉濞為吳王.吳國是五十餘城的大國.吳國的彰郡(轄今蘇西南、皖南、浙北之地)產銅,濱海地區產鹽,吳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開山鑄錢、煮海為鹽,所鑄錢流通於整個西漢境內.吳國以船運載,一船相當於北方數十輛車,有較高的運輸能力.吳國由於經濟富足,境內不徵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文帝時,吳太子入朝長安,由於博弈爭執,被漢太子劉啟(即以後的景帝)以博局擊殺,引起了漢吳雙方的猜疑,吳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為了籠絡吳王濞,賜以幾杖,允許不朝.吳王濞驕橫不法,以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圖在政治上取得他們的助力.景帝決心以武力平叛,以輕兵斷絕叛軍糧道,三個月即平定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