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才子們怎樣面對包辦婚姻:魯迅如何追求真愛 | 陽光歷史

 

A-A+

民國才子們怎樣面對包辦婚姻:魯迅如何追求真愛

2016年12月21日 近代名人 暫無評論 閱讀 248 次

  這篇文章的主角是大家頗為熟悉的三位民國人物:徐志摩、魯迅、胡適。選擇這三位是因為他們面對了一個非常類似的問題:這三位新時代的新青年都被家裡安排了包辦婚姻。但有意思的是三個人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進門的媳婦的態度簡直是很不一樣。

  徐志摩:面向現代反抗傳統

  1915年夏十月,由家庭包辦,與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但是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一直是鄙棄張幼儀的。我們的大才子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評論他的未婚妻:「鄉下土包子!」婚後更是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其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而已。結婚後,張幼儀很快懷孕生子。而自認完成了傳宗接代任務的徐志摩,他卻迫不及待地離家去北京求學,之後赴國外留學並他遇到了人間最美四月天林徽因。他瘋狂地迷戀上了她,絲毫不顧忌自己有妻有子的身份並迅速要求與張幼儀離婚,由此成為近代中國離婚第一人。「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其先自作榜樣,勇決智斷,彼此尊重人格,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徐志摩如是說。

  徐志摩學歷背景極為繁雜,所學專業橫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文學多個學科,而且長久以來一直是作為新月派詩人的代表活在歷史書或文學課本裡。且看同時代的胡適是如何評價這位才子的:

  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裡曾說他的心境是「一個曾經有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這句話是他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

  自由,代表著未來的希望;自由,意味著向傳統反抗。徐志摩義無反顧地打響了反抗傳統的第一槍,象徵著包辦婚姻的張幼儀無辜躺槍。徐志摩不需要管這個女人是美是醜、是疾病是健康,是才華橫溢是大字不識,只要是包辦婚姻,這婚就要離。

  魯迅:反抗傳統反思現代

  1906年,周母謊言稱病將尚在日本留學的魯迅騙回家中,一手安排了魯迅與朱安的婚事。喬麗華在《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一書中如是記載婚禮現場「(從日本)到家的第二天,母親就為他舉行了婚禮。在婚禮上,魯迅面色陰沉,聽從擺佈,並沒有什麼反抗的舉動,她母親以為兒子認可了這門婚事。晚上入洞房時,魯迅見到揭開蓋頭的朱安,一句話也沒有說,在洞房裡靜靜坐了一夜。」魯迅多次對友人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但是魯迅沒有離婚,這位號召打到孔家店怒斥封建禮教的戰士從一開始對啟蒙就懷有深刻的懷疑和不相信。他斥責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時,他也不那麼看好啟蒙思潮所倡導的自由。當其他的新青年熱情地謳歌自由戀愛、反對包辦婚姻、或者爽快如徐志摩直接訴諸離婚的時候,魯迅在寫《傷逝》,寫一對自由戀愛的青年是如何走向毀滅的。本質而言,魯迅是啟蒙主義者群體中的反啟蒙主義者。

  他追求自由戀愛、激情與理解,因此他不能和朱安做一對正常的夫妻;但他也不能完全放棄承諾,不能休掉朱安一走了之,因為他知道這對朱安會是致命的打擊。

  他追求自由戀愛、激情與理解,因此他不能和朱安做一對正常的夫妻;但他也不能完全放棄承諾,不能休掉朱安一走了之,因為他知道這對朱安會是致命的打擊。

  胡適:面向現代尊重傳統

  1917年由其母包辦,胡適與江冬秀結婚。自由戀愛的風氣在當時已頗為盛大,但這並不妨礙他選擇維持這段婚姻。他在後來的日記中寫道:「假如我那時忍心毀約,使這幾個人終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責備,必然比什麼痛苦都難受。」

  要說胡適對髮妻江冬秀始終一心一意始終不曾動過離婚念頭也是不太靠譜的,這位接受過系統啟蒙教育的才子有且不僅有一位紅顏知己。他與在美國讀書期間認識的韋蓮司保持通信大半生,終究沒和她牽手走進婚姻的殿堂;他與曹誠英有過三個月的「煙霞山月的神仙生活」,之後也放手了,最後還是與江冬秀相濡以沫走完了一生。

  蔣介石先生評價胡適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這個評價大抵是很到位的。和大陸文化標桿魯迅既反抗傳統也反思現代的絕望相比,作為台灣文化標桿的胡適則變現出對傳統和現代的尊重,他對自由民主啟蒙的追求無不透露出溫和寬厚的氣息。

  寬容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的是容忍。(胡適語)這大概是胡適能和江冬秀走下去的原因。

  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時請來梁啟超先生做他們的證婚人,私以為梁先生的證婚書真真是寫得極好的,摘抄一段來分享與大家:

  你們基於愛情,結為伴侶,這是再好不過的了。愛情神聖,我很承認;但是須知天下神聖之事,不止一端,愛情以外,還多著哩。一個人來這世界上一趟,住幾十年,最少要對於全世界人類和文化,再萬仞岸頭添上一撮土。這便是人之所以為人之最神聖的意義和價值。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