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最大偽科學新聞:農家女九年不吃食物 | 陽光歷史

 

A-A+

舊中國最大偽科學新聞:農家女九年不吃食物

2014年09月30日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38 次

舊中國新聞媒體在報道形形色色的社會新聞時,出現一兩條偽科學新聞是司空見慣的,反正信不信由你,不理會它也就算了。然而,1948年各地報紙、通訊社炒作的「楊妹九年不食,生活如常」的奇聞,涉及報紙之多,連續報道時間之長,給人留下印象之深都是空前的。在中國新聞史上,可以說是影響最大、最具典型意義的一則偽科學新聞了。


四川一楊姓農家女被謠傳為「不食仙子」


楊妹,是四川省石柱縣橋頭壩村一位農家女。自幼家境貧寒,父母雙亡,寄養在伯父家,為伯父割草、放羊。小時她和常人沒有兩樣,是怎樣變成一個「不食」怪人的呢?當地報紙是這樣報道的:「十年前,楊妹曾患胸口痛,並不甚劇,彼仍能撐持日常工作,約二月之久,痛漸癒,但自此即不思飲食,不知饑飽為何事……家人及鄰居等相與傳趣,但久後習以為常亦不為人注意也。除此之外未患其他疾病,偶爾喝水,但以天然礦泉最為合宜。」


「楊妹不食」的故事在傳播中又有人添枝加葉,把它說得神乎其神,並說她「九年不吃飯,照樣活著」。1947年,石柱縣有位白縣長,聽說後感到驚奇,把楊妹招至縣府,觀察三天,信以為真,認其為義女。貧苦的楊妹連個名字都沒有,白縣長給她起名叫「白生」。


這位「不食仙子」是怎樣來到重慶的呢?原來楊妹的一位遠房親戚、時任重慶國立女子師範學院事務主任的卓松岱聽說此事,十分驚異,就托人把楊妹接到他家居住。楊妹的遠房嬸媽楊佘德玉是石柱縣參議員,曾和白縣長一道觀察過楊妹,還邀請了她的舅母張老太太一道觀察。張老太太是卓松岱的岳母。卓松岱就憑著這種關係做了楊妹的監護人。卓松岱向外宣揚「楊妹不食」故事時還說:「楊妹曾經與人訂過兩次婚,都因對方聽說她不吃飯,把她視為奇人而退了婚。」這一細節,更易使人信其不食為真了。


上海《申報》炒作奇聞糧荒聲中引人注目僅流傳於西南一隅的這一奇聞是怎樣轟動全國的呢?首先是上海行銷全國頗具影響的《申報》,在1948年4月就披露了由記者魏雪珍寫的「楊妹九年不食」的奇聞。還加了一個帶有導向性的編者按。按語說:「這是一樁轟動山城的奇事,同時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生理現象。記者魏雪珍先生所報道的只是一個不吃東西的證物,可並不是編造什麼騙人的謊話。其中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讓生理學家、醫學家或科學家展開他們的研究。」


這條消息發自國統區糧荒十分嚴重的時候,又出自一家大報,自然引人注目。那時國民黨為了打內戰,大量搜刮民財,鬧得生產凋敝,又加貪官中飽私囊、奸商囤積居奇,以致物價像斷了線的風箏直線上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申報》炒作「不吃飯也能活著」的新聞,其影響不言而喻。正如《申報》副刊「自由談」上一篇《注意楊妹》文章裡得意洋洋地說的:「如果人類都如楊妹一樣終年不食,則土地改革或土地革命均將失其論據,農業農政將失其重要。」


衛生局長很感興趣觀察研究「不食」問題當時,重慶市衛生局局長李之郁對「人不吃飯能活著」的媒體炒作深感興趣,竟然決定要對楊妹進行觀察和研究。這在中外衛生事業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各地報紙、通訊社、廣播電台有了這一「新聞根據」,自然就更加廣泛地連續報道起來。


重慶市衛生局從1948年5月10日到月底,對「楊妹不食」的三周視察,是媒體炒作這一偽科學新聞的最熱鬧的階段。


衛生局長李之郁竭力表明這次視察是「科學的」、「合乎情理的」、「依法辦事的」。據報載李之郁在向外界解釋這件事時是這樣說的:「最初見報載楊妹不食我們很不相信,以為有人借此招搖。後來調查,其監護人卓松岱是個很純正的人,決無任何意圖。恰巧卓先生來局商洽視察,後來就簽訂了一個簡單的合同。視察工作由衛生局、市民醫院、中正醫院負責辦理。時間由5月10日到月底。我們的目的是要證明她究竟吃不吃,要確定了這一點才能說進一步研究。又因楊妹是一個有情感、有靈性的活人,不能用實驗室那種辦法來檢驗她。她有人權、有自由,未得她的同意,我們也不能作其他檢查。她是一個鄉下人,以為檢查就是要剖肚皮,心裡非常恐懼,所以我們的視察方法首先要由護士小姐與她聯絡感情,一切聽其自由,她要到哪裡玩就陪她到哪裡玩,同時日夜暗暗監視她。」


護士小姐晝夜陪伴楊森市長視為「國寶」


護士小姐和楊妹住在一起,晝夜觀察,並作記錄。十天後又增加了夜班護士,每天日夜兩班,作記錄兩次,然後送衛生局整理發表。到5月底由衛生局發佈了一個長達萬言的《楊妹不食觀察記詳》。


且看5月10日第一天的情況:「本局派員及監護人八時專車前往九龍坡卓松岱公館迎接楊妹,十時許,隨同楊妹及其監護人同車返衛生局,經雙方簽訂公約後,即同午餐,楊妹亦同座,未吃任何飲食,並無飢餓表情。午後二時同楊妹及其監護人張老太太、佘太太、冉小姐步行到市民醫院女職員宿舍,約半華里路程。楊妹雙手各提布包一個,約計五磅。經檢查內系日用換洗衣物,計:藍色短線衣一件、藍布衫一件、陰丹布衫一件、花粉布衣一件、汗衣二件、褲子二條、襪子三雙、毛巾一條、牙刷一把、梳子一把、白線數十根、針一個,並無任何食物。身穿衣包內有法幣七萬元及抵針一個。五時乘車到楊市長公館。楊妹一一答覆市長各項問題。十餘分鐘後,乃乘車返捨。本日雖經途中往返辛苦,楊妹毫無疲勞狀態,精神愉快,惟說話不多,大概環境不熟緣故。全日未進任何飲食,無大小便。9時入睡。與楊妹同寢室者共計四人:二位監護人,一位監視人。」


被派到楊妹身邊的護士小姐,漸漸和楊妹混熟了,在一起聊天,聽收音機,還一道去看電影,到卓松岱家去玩;有時還到商場購物。護士小姐教楊妹識字,藉著教楊妹量體溫,量血壓,記錄下楊妹的體溫、體重、血壓、脈搏等最簡單的數據,並把她的小便、痰液作了化驗。


在視察期間,重慶市長楊森曾來看她。這位國民黨政府的高級官員,也對楊妹甚感興趣,並把她視為「國寶」。市長來時特意贈給楊妹一件漂亮的旗袍。加上他人所贈皮鞋、飾物等,一個原本布衣、草履的鄉下姑娘,頓時成為一個摩登女郎。當然,媒體所關注的是每天的觀察記錄中,她是不是吃了東西。其記錄白紙黑字,差不多每天都寫著「今日未進飲食,無大便,精神如常」之類的。這就不能不吸引著記者們天天往衛生局瞭解楊妹情況,甚至楊妹撒泡尿、放個屁都成了某些報紙搶手的新聞。在三周的記錄裡,還記載著經衛生局特准前往拍攝新聞照片和拍攝新聞電影的。


報刊的炒作


中央社參與炒作發通稿推波助瀾國民黨官方通訊社中央社發出一條肯定的消息後,便把這一「楊妹不食」新聞的炒作推向高潮。且看中央社發出的消息:(中央社 1948年5月31日電)渝衛生局考驗楊妹不食22天業已期滿,於考驗期中證實楊妹確能不食而生,並發表報告。衛生局考驗方法為,派護士二人與其共同生活,日夜形影不離,努力增加相互間友誼,使楊妹自願接受檢查。同時,一切行動亦悉聽所好。楊觀電影則由當值護士陪伴,總之以不影響其身心健康為原則。考驗至第十日並添夜班護士二人守坐,任何舉動一一記錄。考驗自五月十日起,逐日有報告書。楊妹在考驗期中,除喝少許生水外確屬不食。一切記錄,體溫、脈搏、月經均與平常女人無異……「


大學生向楊妹求婚小學生向局長求救「楊妹不食」引來各種各樣的奇聞、趣聞,演繹出這樣那樣的悲劇和鬧劇。例如中央社在一則綜述中有這樣一段話:「……蓉一大學生曾寫信向楊妹求婚;上海14歲馬姓小學生,亦曾函渝市衛生局局長李之郁,欲求其不食能生之方,以減輕其父之負擔,否則將有輟學可能。」


在貧困的舊中國許多人娶不起老婆就因養不起家,解決不了「餬口」的問題。大學生遂想到,既然楊妹不吃飯,娶其為妻不亦妙哉!


這裡提到的小學生叫馮抱才,中央社誤為馬姓小學生。據上海《申報》1948年6月1日二版載,馮抱才家住上海中正西路,他看到重慶衛生局檢驗楊妹的消息後,發了一封航空信給李之郁。信中說:「我的爸爸是工廠裡的工人,每月工錢很少,家裡除母親外,還有二弟、一姐、一妹。家裡六口人吃飯,只有爸爸生產。我看到爸爸一天勞苦,從工廠裡垂頭喪氣回家心裡很難過。希望你告訴我楊妹研究的結果,是吃了什麼東西才不需要吃食物。如果一個人不需要吃東西能照常做事,不是可減輕爸爸的千斤重擔嗎?這樣我和弟妹們或可多讀幾年書。因為我很擔憂,會隨時叫我們停學。你如果把不食原因告我,非但我的兄弟姐妹感激你,全滬或全國的小學生都同樣會感激你。至少我們這般貧苦爸爸的兒女們有這樣的感覺。」


外國獵奇者接踵而至一洋博士說這不違背上帝意志「楊妹九年不食」奇聞傳到國外,也曾引起一些媒體的注意。一位英國女記者趕到重慶採訪。還有美聯社記者麥德生專程找楊妹監護人卓松岱密談,商討接楊妹到國外去研究的問題。四川官方已經把楊妹視為「國寶」,事先已找人告訴卓松岱,不能讓楊妹出國。卓松岱也就拒絕了這位外國記者的要求。


關於外國人對「楊妹不食」的看法,有一個例子值得一提:衛生局長李之郁接到美國「世界實業改進會及南北礦質研究會」負責人華脫日朗博士的信,信裡說:「渠闡述此奇異事件,並不違背上帝意志。礦界也曾有不可思議的事發生,幸賴科學家不斷研究。始一新耳目……」


報紙副刊亂侃楊妹神怪傳說陳渣泛起「楊妹不食」的炒作,為一些報紙副刊增添了胡扯亂侃的材料,一些荒誕不經的神怪傳說隨之而來。


北平《世界晚報》1948年7月3日「夜光」版刊出《楊妹與老僧》一文,說台灣曾有一老僧20年不食,生活如常。上海《申報》1948年6月15日刊出醫師公會主席宋國賓的一段話,認為類似楊妹這樣的事,史有先例。並舉出清道光年間舉人莫友芝所著《邵亭遺文》中有古風一首,說的是「一三十餘歲孀婦,夫死矢志絕粒,日惟飲水少許,如是者50年,壽至80餘始卒。」


北平《新民報》「鼓樓版」1948年6月8日登出讀者若志的來信,標題為《古有辟榖之法,姑且志此待證》。若志說:「晉惠帝永寧二年,黃門侍郎劉景先表奏:臣遇太白隱士傳濟饑辟榖仙方。臣家大小70餘口,更不食別物。若不如斯,臣全家願受刑戮。」同時列出辟榖仙方,請編輯先生設法試驗。


還有一篇名為《古之楊妹》的文章,刊登在北平《新民報》1948年6月10日「北海版」上。文中舉出清乾隆年間一不食仙子:據清東軒主人所著《述異記》卷下記有辟榖婦一條云:新市鎮沈後生,字玉容,德清縣庠生也。其妻李氏,16歲在室時飯患奇症,病癒絕粒,即終年不食,不見其饑……至今50餘歲,面如少女……「


「楊妹熱」步步升溫「新楊妹」紛紛出籠在糧荒嚴重,貧苦百姓飢寒交迫的日子裡,「楊妹不食」實際上成為一則畫餅充飢、愚弄群眾的奇聞。各地報紙大肆炒作,甚至一些地方的「新楊妹」也紛紛出籠。


1948年北平《新民報》刊出一篇綜合各地楊妹新聞的通訊,題目是《楊妹熱》,副題是「不食仙子偏多女性,不食紀錄長至20年」。文中說:「自從四川發現了一個不吃飲食而能生活如常的姑娘楊妹之後,全國人士都以驚訝而又熱望的心情期待這一事件的發展。一呼百應,跟著各地的『楊妹』相繼出現。先是『上海楊妹 』,接著是『無錫楊妹』、『西安楊妹』、『東北楊妹』,最近並有『華南楊妹』……所有創造這空前奇跡的都是女人。」


文中對各地楊妹逐一作了介紹。「上海楊妹」張黛琳年輕漂亮,善於交際。她那不食消息和婀娜的照片一經傳出,自然引起街談巷議。由於她始終不讓醫政機關檢查,只在家裡接待記者採訪,間或公佈一些私人的檢驗報告,人們多認為這是一幕噱頭!「西安楊妹」張貴卿的家訪客盈門。西安衛生機關援重慶例組織檢驗委會,對她進行觀察,但她並不配合,三天後即離開醫院跑回了家,也就再無下文。「華南楊妹」姓韓,原來是位78歲高齡的老太太,據傳已有20年不食歷史。因她懼怕檢驗,躲藏起來,也就作罷。


衛生局長檢驗楊妹騎虎難下《新民報》開座談會挑戰偽科學李之郁組織大批醫務人員觀察楊妹三周,也很難道出它的究竟,繼續對一個大活人進行「科學研究」又談何容易。報紙對這一事件的評論是:「衛生局長李之郁騎虎難下!」


1948年5月28日,也就是觀察楊妹快要結束的時候,重慶《新民報》召開了「楊妹不食問題座談會」。到會的有醫學家、科學家、教授等20餘人,李之郁也來參加。《新民報》重慶社經理劉正華主持。


會上第一個發言的是重慶婦產科權威、醫師韓明炬。他說:「昨天西醫師公會集會時討論了楊妹的事,大家一致認為衛生局的觀察方法不夠科學與嚴密。科學的前提是不容許有絲毫漏洞。從文獻資料上看,絕食三四十天的人是有的。我在德國時親眼看見過職業絕食家的廣告宣傳,絕食最高紀錄是74天。我主張把楊妹的視察時間延長到74天以後,如那時真是不食才算奇跡。」


「不食」真相


武漢療養院院長黃曰聰發言。他說,從歷史上絕食記錄來看,絕食者大致有三類:一是為宗教的,一是為科學的,一是莫名其妙的,楊妹大概屬第三類。當然,也有醫學家主張用適當時間的絕食來治病的。「楊妹不食」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否則是徒勞的。


醫師公會理事長安龍章醫師提出三點建議:一、原定三周視察時間不夠,應延長到三個月,以打破歷史記錄;二、檢驗方法不夠科學,應採取絕對科學的方法;三、應擴大視察機構,邀請更多人參加。


市民醫院外科主任冉瑞圖,除同意延長到三個月檢驗時間,並組織專門的研究委員會進行這一繁重的工作。


這次座談會的最大收穫是抓住了嚴格檢驗楊妹這個要害問題。衛生局不得不接受這些科學論證。事後與楊妹監護人修訂並延長了視察合同,組織了專門的「白生研究委員會」,進行嚴格檢驗,並派人秘密監視。後來果真把這一重大的偽科學把戲給徹底揭穿了。


楊妹偷吃終被揭露騙人鬧劇黯然收場當白生研究委員會派出的秘密監視人員發現楊妹偷食的記錄整理出來,不得不對外公開發表時,報紙、電台不得不嘎然停止炒作,這出鬧劇也就灰溜溜地收場了。


且看中央社是怎樣作出與前截然不同的報道的:(中央社重慶1948年7月15日電)楊妹九年不食之謎,今因檢驗周密,得證明其非絕對不食者。記者頃自主持楊妹不食之白生研究委員會某醫師處獲閱檢驗楊妹經過之秘密記錄。該記錄中記有楊妹進食時間與數量。據該醫師稱,楊妹憑其聰明及極為敏活之手法竊取食物,使終日陪伴之護士小姐亦不易覺察。楊妹進食為該委員會秘密監視人員所發現。例如:7月12日午後2時,檢驗人員特別烹調洋芋燒肉一碗,事前清點碗中共盛肥肉七塊,洋芋七塊,故意置於楊妹能見之處,陪伴護士即上床假寐。不久,秘密監視人員果見楊妹以極機警之動作將碗中之肥肉及洋芋放入口中。事後清點碗中只剩肥肉五塊、洋芋五塊……。


這篇電訊還舉出一些楊妹偷吃的例子:「6月30日上午9時吃稀飯約一碗;7月2日吃泡豇豆半碗;7月4日私開櫃一次,事後檢查白糖數量減少……」


電訊中還談到白生研究委員會檢驗楊妹身體之記錄。內稱:「7月5日對楊妹口腔檢查,發現楊妹齒根上附有白色及綠色塊狀物二塊。檢查結果,一系澱粉,一系水果……」


中央社電文中還有:「今天上午11時記者赴市民醫院時,適逢楊妹由護士小姐陪同由外購物歸來,其精神與表情均極為頹喪。某醫師語記者:楊妹本人已悉其不食之秘密為人識破,自本月8日起,即顯示性情暴躁,精神頹喪,堅求返回其監護人卓松岱所住之九龍坡女師學院休息,並出詞恫嚇,謂將自殺。醫生指此亦為情虛之一證。」


反對偽科學任務艱巨報紙炒作容易收場難面對著這一重大而奇特的社會新聞,數以百計的報紙、通訊社、電台幾乎都做了連續報道。楊妹不食的大炒作,恰好是對各種媒體的一次考驗。粗略分析,炒作「楊妹不食」的報紙,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始作俑者,包括在全國發行的《申報》,早在1948年4月就肯定「楊妹不食」是實。中央社發通稿「證實確屬不食」。二是一般報紙,不得不跟著跑,來什麼報道什麼,有聞必錄,這是多數。三是雖說也跟著跑,但持懷疑態度,甚至還不時發出否定這一偽科學的新聞。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大公報》、《新民報》。


錯誤導向成笑柄老牌《申報》真尷尬上海《申報》在媒體炒作「楊妹不食」中起了導向作用。這家創刊於1872年的老牌報紙,一向是以報道社會新聞著稱的。 19世紀70年代連續報道的「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曾轟動全國,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果。為什麼過了70年,報道「楊妹不食」栽了跟頭?主要是在1948 年物價飛漲,《申報》銷數日減的情況下,它只考慮經濟效益,忘卻了一張報紙的社會責任。


本來在物價暴漲,電報費上漲5倍的情況下,《申報》曾指示其外埠記者「萬勿多拍(電報),以免浪費」,可是唯獨當四川出現「楊妹不食」時有了例外,一再指示其駐重慶特派員歐陽醇「詳細報道」。因而在兩個多月時間裡《申報》幾乎每天都有「楊妹不食」的連續報道。「楊妹不食」被戳穿後,歐陽醇在向編輯部的匯報裡就埋怨說:「……如果不是事先接奉編輯部的指示,我可能漏掉這條社會新聞。如果不是接奉總館一個電報和編輯部的一封快信,我簡直不敢天天拍發楊妹的電訊,也不會注意及促成楊妹的觀察成為事實。」《申報》執意要炒作「楊妹不食」新聞不是很清楚了嗎。


當重慶衛生局7月17日發表楊妹偷食的公報以後《申報》立即陷入尷尬境地。直到7月19日它才不得不在第五版發表了它的「重慶17日電」。且看這則新聞吞吞吐吐的標題:「楊妹啞謎全盤揭穿僅忍饑21天數度偷吃證實渝衛生局停止主動檢查故弄玄虛者實無可恕。」


電文說:「重慶衛生局17日正式發表楊妹偷食稀飯、鹽豆、白糖、飯、糊豆、紅燒肉、洋芋各情之公報。一般對此事件之後果,認為楊妹系一鄉間女子,並無多大責任,但其監護人明知楊妹需食物而生,而故弄如此玄虛,實有不可寬恕之嫌。」


一家堂堂大報,只在這裡作一點文字遊戲,把責任輕輕推在楊妹監護人身上,而把真正的「故弄玄虛」者掩護起來,不正說明自己處在尷尬境地嗎!


創刊於1902年,在舊中國頗有影響的天津《大公報》,在遇到「楊妹不食」奇聞和《申報》跟著炒作時,它卻不動聲色,不予報道。直到重慶衛生局煞有介事地對楊妹進行觀察以後,它才不得不於1948年5月22日至23日,登出一篇綜合楊妹不食傳說的報道。從標題上可以看出《大公報》對此事的質疑態度。正題是《訪問「九年不食」的楊妹》,副題是《一件與科學原理違背的故事》。


另外,《大公報》的一位記者在文中運用科學數據否定了「楊妹不食」的神話。


還有,《大公報》刊登有關「楊妹不食」消息,從來不用大字標題,也不放在版面重要位置以譁眾取寵。多半放在三版下方,用兩欄標題。由於冷靜、客觀應對了楊妹奇聞,《大公報》一直處於主動地位。


《新民報》是三四十年代興起的一個報業集團,它在南京、上海、北平、重慶、成都設有5個分社,它集中了舊中國一大批老報人和富有編報經驗的報業精英。無論遇到什麼奇聞怪事,總有一些應對辦法。「楊妹不食」新聞出現後,一方面不得不跟著報道,同時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第一,和《大公報》一樣,採取「文責自負」的辦法。如北平《新民報》雖然在新聞發生地的重慶有自己的分社和記者,卻在衛生局觀察三周、中央社以肯定語氣發佈消息時,採用了中央社稿。在這以前,當《申報》開始炒作時,南京《新民晚報》也是轉載《申報》的。


第二,雖然也報道一些「楊妹不食」消息,但不時穿插一些質疑和嘲諷這一奇聞的文字。如北平《新民報》就在「北海」副刊裡刊出這樣的打油詩:「一餓成名天下知,楊家有女費尋思;果將辟榖良方授,遍野哀鴻仰澤施。奔騰物價太驚人,海內爭傳亦有因;不但治餓還益壽,管它消息假還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招,重慶《新民報》面對這一似是而非難以揭穿的奇聞,召開了一次科學家、醫學家討論楊妹不食問題的座談會。這是真科學向著極其囂張的偽科學進行反擊的最好形式,也是結束這場鬧劇的有力武器。《新民報》這一做法功不可沒!


第四,面對那麼多報社、通訊社大肆炒作的情況,《新民報》自己也寫評論,揭露這一問題的實質,進行一定程度的抨擊。例如,這年6月傳出重慶市長楊森把楊妹視為「國寶」,派女警對楊妹進行保護時,北平《新民報》就在6月6日發表短評《不吃飯亦非幸福》,比較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它的實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