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林語堂鬧翻原因探究:竟然因為一條蚊帳?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曾與魯迅並肩戰鬥過的學者林語堂在美國紐約揮筆寫下了悼念文章《魯迅之死》,言辭深切,令人動容。魯迅與林語堂二人曾一度是志同道合的夥伴,但後來卻十分高調地鬧不和,究竟是什麼原因?
1924年11月,《語絲》創刊,魯迅和周作人做了語絲派的首領。魯迅曾兩次主動給林語堂去信約稿,林語堂遂成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 因為魯迅參加了語絲社,又領導著莽原社,他向林語堂寫信約稿。接著是林語堂的覆信和交稿,這就是兩人「相得」的開始。
不過後來林語堂與魯迅都避居上海以寫作為生時,矛盾爆發了。同以文字生活,魯迅直面慘淡的人生,把文學當作「匕首」和「投槍」,刺向敵人。林語堂則是借助幽默,表現性靈閒適,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滿。然而魯迅卻不這麼看,魯迅認為在反動派屠刀下,沒有幽默可言。在血與火的鬥爭中,魯迅自己無畏地宣稱:「只要我活著,就要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分化魯迅曾說:中國並無幽默,要有,也只有「將屠夫的凶殘,使大家化為一笑,收場大吉」一類的東西。
有關他們心生隔閡還有一場小風波。兩人曾同住在上海北四川路橫濱橋附近,一次魯迅不小心把煙頭扔在林語堂的帳門下,把林語堂的文章燒掉了一角,林語堂十分不悅,厲聲責怪魯迅。魯迅卻覺得林語堂小題大做,回敬說一床蚊帳不過五塊錢,燒了又怎麼樣。兩人就這樣爭吵起來。
到1929年8月28日的「南雲樓風波」是使得魯林二人疏遠的直接原因。北新書局的老闆李小峰在南雲樓設晚宴,宴請魯迅、林語堂夫婦、郁達夫夫婦、川島等文化界名流。此前,魯迅因版稅問題與李小峰鬧得很不愉快,以致對簿公堂,後經郁達夫調解才達成一致。因此,這頓飯帶有明顯的「和好」之意。
席間,有人忽然提到一個人——張友松。張友松是魯迅的學生,也是一位青年作家。張友松想辦個書店,為此多次請魯迅、林語堂等人吃飯,並一再表示自己要以李小峰為戒,決不拖欠作者的版稅。為拉攏魯迅,張友松不惜暗中中傷李小峰。外界不少人認為,魯迅與李小峰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張友松挑撥造成的,所以魯迅很忌諱這件事。
當有人提起張友松時,一向心直口快的林語堂也沒細想前因後果,就跟著別人連連點頭附和。林語堂原以為自己是替魯迅說話,可魯迅並不那樣認為。魯迅認為林語堂是在譏諷他,當場臉色發青,從座位上站起來,大聲喊:「我要聲明!我要聲明!」顯然,魯迅這時有幾分酒意。他一拍桌子說:「你這是什麼話!我和北新的訴訟不關張友松的事!」林語堂站起來辯解:「是你神經過敏,我沒有那個意思!」兩人越說越火。
魯迅在他日記裡說:「二十八日……晚霽。小峰來,並送來紙版,由達夫、矛塵作證,計算收回費用五百四十八元五角。同赴南雲樓晚餐。席上又有楊騷、語堂及夫人、衣萍、曙天,席將終,林語堂語含譏刺。直斥之,彼亦爭持,鄙相悉現。」 林語堂也在1929年8月的一處日記中寫道:「八月底與魯迅對罵,頗有趣,此人已成神經病。」
「和事佬」郁達夫在《回憶魯迅》中,明確指出,這是「因誤解而起正面的衝突」。當時,魯迅有了酒意,「臉色發青,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一半也疑心語堂在責備這第三者的話,是對魯迅的譏刺。」林語堂也起身申辯,空氣十分緊張,郁達夫一面按魯迅坐下,一面拉林語堂夫婦走下樓去。郁達夫的結論說:「這事當然是兩方面的誤解,後來魯迅原也明白了,他和語堂之間是有過一次和解的。」 然而有了誤會,林語堂與魯迅的關係就不可能像從前那樣融洽了,要知道魯迅是主張「一個也不寬恕」的。另外隨著林語堂「幽默大師」的名聲越來越響,這讓魯迅更加反感,覺得林語堂是不可救藥了,「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來的」,對他不再抱任何希望了,於是乎加緊了對林語堂的批判,先後寫了《罵殺和捧殺》、《讀書忌》、《病後雜談》、《論俗人應避雅人》、《隱士》等。
還有記載說,曾經在一個飯局上,幾個廣東作家兀自講粵語,林語堂則故意講一口流利的英文逗趣。魯迅聽了極為不滿地說:「你是什麼東西!難道想用英語來壓中國的同胞麼?」弄的場面極為尷尬。
都是一代文豪,可惜這兩位大師的性格和文學風格迥異,最終使得兩人分道揚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