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梁帝春心托杜鵑
---------
投稿網友:瘋魚兒Melody
點評作品:《琅琊榜》
評價星級:★★★★★
《琅琊榜》中若論演技,丁勇岱演的梁帝,最是值得玩味。面對朝臣的威嚴,面對子孫的包容,面對妃嬪的憐愛,面對迷局的果斷,都通過不見絲毫雕琢痕跡卻又細緻入微的動作和眼神傳遞給鏡頭前的觀眾。對於這個角色,令人欽佩的老演員進行了立體的詮釋,讓我感慨良多。眾多影評多集中於幾位主角,我在此只想談談梁帝。
生性多疑,處處猜忌,以謀逆的罪名冤殺摯友和長子親族,又被自己的外甥抱著一顆復仇雪冤的心翻了盤 -- 梁帝這個皇帝當得弱爆了。可是,拋開頑固執拗的蘇靖,看看與梁帝年紀相仿的上一代中碩果僅存的若干元老,再看看仍在朝堂卻涉世未深的年輕一代,沒有一個是鐵了心要翻案的。言侯爺在被小小蘇煽風點火之前一直在逃避現實,靖王的寧折不彎在現實中吃不開,剩下那些混得還可以的人不是既得利益者就是對赤焰一案噤若寒蟬不敢再提(喔還有一個蒙在鼓裡的聶夫人)。逆案已定,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為了真相去冒巨大風險執意翻案,還非要在梁帝當政期間重審,從現實的角度講這很不現實。蘇靖二人可以說是代表了幼稚衝動的單純理想,而小小蘇回歸之前的萬馬齊喑則是代表了殘酷無情的政治現實。《琅琊榜》的情節主線,說好聽是作者寄托了理想主義最終實現美好願景,說不好聽也只不過是幾個頑固執拗且幼稚的人,為了上一代同樣頑固執拗且幼稚的人翻案鳴不平。梁帝這個人物的悲劇性,正是身處理想和現實兩派夾擊的靶心而無處可逃,最後只落得眾叛親離、晚景淒涼。
可是,誰沒年輕過?
梁帝也是個重情重義之人,至少年輕的時候是。(不然靖王愣頭青的基因是從哪兒來的?不像是靜妃哎…)
梁帝之情:
當年,別管是不是梁帝橫刀奪了言候之愛,一定是真心愛著林樂瑤的。言候當年是不是單戀這不好說,但是林樂瑤對梁帝,絕對不是一點感情也沒有。想想出身將門性格剛烈的宸妃,能在赤焰定案之後生無可戀而自盡,難道會屈服於皇權之威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嗎?言皇后和宸妃一樣,也是梁帝好哥們兒的妹妹啊,膝下卻沒有一男半女,如果不是生理原因,那明顯是不得寵。宸妃拔得頭籌生了皇長子,可見梁帝當年的寵愛都給了誰。只可惜有情人難廝守,如今陰陽兩隔。晚年的梁帝,若非深愛宸妃,故人已逝逾十年,怎會時時入夢不得安眠,還要悄悄命靜妃設牌祭靈?靜妃院子裡還有顆楠樹,每日看看,思戀故人;可是梁帝日理萬機,舊愛只在夢中,春心何寄?
(晚年,後宮眾多嬪妃雖有小打小鬧卻也相安無事,梁帝一會兒寵這一會兒寵那後院還沒起火絕不僅僅是皇后的功勞。曾經專寵的越氏謫降後身體有恙,梁帝依然撥冗親去探望,也是不忘舊情的一種體現吧。)
梁帝之義:
當年,從皇子到皇帝,這條路走得艱辛,梁帝絕沒有虧待他的手足兄弟。林燮從一個皇子的同窗伴讀,經巡防營統領,最終能坐上赤焰軍主帥的位子,其中不會沒有梁帝的提拔和恩賞。
「景運二十六年,陛下尚是皇子,遭人陷害,屠刀懸頸。同窗伴讀林燮拚死找回證據面呈先皇,才救回一命。
景運二十九年,五王之亂血洗京城,林燮只是巡防營的一個統領,卻親率三百騎兵衝進禁軍營,力保陛下登基。
開文十年,西境失守,金陵圍城,赤焰軍主帥林燮自北境千里勤王,血戰三日,方平京城之亂。」
小說中沒有這一段慷慨激昂回顧塵封往事,在電視劇中梅長蘇字字擲地有聲,替父申訴「無論為臣還是為友,林帥從未負過陛下」。可是赤焰案之前,林燮妻為皇妹,妹為寵妃,加官進爵,譽滿金陵,兒子林殊幼時跟九五至尊的舅舅放風箏騎馬,少時跟皇子們同窗共讀一起春獵,梁帝又何曾負過林燮?
世異事變,滄海桑田。
當年多次化險為夷的經歷,再加上不值得在情節中提起的不計其數的暗箭和刺殺,梁帝從當年的一個青澀皇子成為眼前的暮年皇帝,其間是經歷了歲月怎樣的洗禮啊!龍椅旁放著一把隨時能順手抽出的寶劍,難道僅僅是個可以對著亂臣賊子揮舞一番的裝飾嗎?從個人成長的角度看,從皇子到梁帝,這一路血流成河,他不得不對自己來之不易炙手可熱的寶座格外珍視。而另一方面,林燮和言候,從摯友到人臣,並肩拚殺的情義不假,風雲變幻之後的角色轉換也不能不用心把握。狡兔死走狗烹,身為人臣,若仗著曾經的功勞擁兵自重、不尊聖命,如何能安下一顆草木皆兵的帝王心?
林燮功高蓋主獨斷專行,聲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親妹夫梁帝派去的人一概被旁置,只重用晚輩外甥祁王的人。在這個人情社會,用人的時候怎麼能不考慮一下妹夫的感受,何況妹夫還是當朝皇帝?林燮曾經是一位摯友,後來是一名猛將,可是為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朝局而忽視現實條件,甚至放棄當朝皇帝改去支持一名皇子,絕不是一名懂政治的朝臣。言候估計也是一樣,理想破滅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一個堂堂國舅爺修仙煉丹不理朝局,一把年紀了還偷運炸藥謀殺妹夫,真是幼稚得可以。連紀王爺都知道用聲色犬馬的外表掩飾一下自身的光環,暗中從掖幽庭保全侄子祁王的骨血,不得不說林燮和言候這兩個幼稚衝動的人兒真是不適合混政治圈。
祁王年少輕狂恃才傲物,在朝籠絡人心,在府清談狂論,大臣奏本言必稱祁王之意。這種情況一方面說明祁王賢明,一方面也說明他不知收斂。眾多碩儒匯聚一堂的朝堂論理,辯明瞭一個事實:皇后無子,所有皇子都是庶出。想當年,太子未封,祁王身為庶出的皇長子,卻不守本分地分庭抗禮、有意無意蠶食君父權威,為臣為子,都不合格。若是當年祁王能稍微收斂一些鋒芒,韜光養晦,等到入主東宮或是登基之後再施展抱負,何至於招來殺身之禍?
梁帝不是不知道祁王和林燮之冤。只是當年的情勢下,梁帝被祁王和林燮逼成了孤家寡人,如沈追所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他們到底有沒有反,而在於他們想反就隨時可以反。夏江不僅僅是要保懸鏡司,同時也是真心替梁帝分憂,替他除掉心腹之患,才偽造了那封信。梁帝如此聰明聖裁,判懸鏡司劫囚案要求真憑實據,為何當年只憑信件就定大逆之罪、不等召回京中查明真相就下令剿殺?不過是找個借口剷除威脅罷了。他親手裁決自己的兒子必然是心如刀絞,對林氏一族也並非不念舊情。只是,就像小小蘇說的「人的心,會變得越來越硬」,是多年的政治鬥爭磨出了梁帝的決絕。「並非朕生來無情。只要坐在這把龍椅上,人自然是會變的。你記著,無論景琰現在什麼樣,等他坐上了這個位子,他也會變的。林燮曾經想要的朝局,他想要的那個天下,朕給不了他,祁王也不可能給他,永遠都沒有人能夠給他的。」梁帝這一番話,是一個歷盡風波劫數之後的政治人物的自白,他把朝局的現實看得很清楚,悲觀的預言,面對現實的無力感,字字灼人。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在險惡朝局中摸爬滾打,梁帝成長為一個機智圓滑的政治家。在朝堂面對文武百官,他穩坐龍椅,乾綱獨斷,既知以古鑒今恩准朝堂論理,也能賞罰分明平衡各方勢力消長。在黨爭激烈的兒子之間,他睜一眼閉一眼,暗中巧妙制衡,每一次的恩賞和嘉獎背後都有深意。在偏殿私下問政審案,有犀利的眼光,能夠運籌帷幄兼聽明辨,既不妄然給靖王定劫囚之罪,也知私炮坊爆炸案追至大理寺卿就適可而止(話說那個被小小蘇推上來的刑部主司蔡荃也真是幼稚得可以)。面對東宮失德,他怒不可遏,卻仍然能夠保持理性只下口諭,不給蒙摯明發諭旨,為太子的存廢留有餘地。種種類似的情節,不勝枚舉,其城府著實深不可測。梁帝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既有精明的政治手腕,也有極強的情緒控制,令人佩服。
有情有義的梁帝,還是個孝子。
日理萬機之餘,梁帝抽空還會關心皇祖母。太皇太后喪期,梁帝嚴守喪服禮制,宮內取消一切宴樂,可見其孝。本就禁足東宮的年輕太子因喪期宴樂徹底失了父親的心 – 兩相對比,在孝和禮的方面,梁帝一絲不苟身體力行,堪為世范。
歸根結底,還是歲月不饒人。
過生日收到一把兒子送的好弓,他也許會懷念當年挽弓策馬的英姿吧。可他試了兩下就把弓放在一邊,感歎自己老了--這種年齒漸長帶來的無奈和痛苦,絕不會比梅長蘇被炭火燙手之後懷念當年挽大弓降烈馬的勇武更輕鬆。
不忍立刻廢去太子,他夜晚靜思,是不是老了?靜妃安慰他,這是為父之慈,與年齡無關,他也半信半疑地應了。是啊,誰又願意承認自己老了呢?
滿朝跪請重審舊案之際,單獨召見蘇哲時的梁帝,鬚髮皆白,老態龍鍾,令人憐惜。看得出他很後悔,也很坦誠。
只是,面對一個過來人的自述,小小蘇依然堅信:陛下被權力蒙蔽,失了本心,可絕不會人人皆是如此。
站在一定的距離看蘇靖成功雪冤,簡直就像是一對用自己的小聰明爭氣鬥嘴贏了家長的孩子,感覺真理在手就快要飄飄然了。孩子畢竟是孩子,家長又能把他們怎樣呢?世事艱險,孩子哪裡懂得呢?冤案昭雪,理想戰勝現實,孩子們的天真和固執可以繼續保留,然後呢?用他們單純的理想繼續對抗政治的現實麼?幸好作者還能壓得住場面,隨後的邊境告急讓他們沒心思慶祝,不然這架勢真的是要拋開家長倆孩子自己過家家當爸爸媽媽了。(是的我也挺蘇靖這對CP…我承認本段文風跳脫了,也許有點兒像胡歌演的小小蘇,平日深沉偶爾跳戲露出原本的性格吧…)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劇中理想主義最終取得勝利,現實中呢?答案讓人不忍啟齒。我本來是一個不甘心放棄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者,之前想要學學魯迅先生在墳上加一個花環給讀者一點希望,鼓勵大家追求理想不要向現實低頭,現在還是決定用一句電影台詞結束本文:
『Life isn』t like in the movies. Life… is much ha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