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陵墓在哪?清乾隆皇帝葬於哪個陵墓?
裕陵是清入關後第四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皇帝的陵寢,位於孝陵以西的勝水峪,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銀170多萬兩。地宮內葬乾隆皇帝、孝賢、孝儀兩位皇后,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共計六人。這六個人前後入葬時間,經歷了四十七年之久。
裕陵建築
裕陵的規模稍遜於孝陵,但建築的壯美、工藝的精湛皆居清陵之冠。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神道、神功聖德碑亭、華表、神路橋、牌樓門、神道碑亭、神廚庫、朝房、班房、下馬牌。隆恩門內建有東配殿、西配殿、隆恩殿、焚帛爐、玉帶橋。陵寢門內建有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所有這些建築都不同凡響,尤其是地宮與隆恩殿,令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其規制既承襲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創新。
裕陵最有特點的是玉帶橋和其地宮。裕陵地宮是清陵開放的地宮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是石雕藝術寶庫。裕陵地宮還包括了大量的佛教內容,經文、佛像隨處可見。乾隆帝是個「風流天子」,生前酷愛文藝,吟詩成集,御筆文墨舉國廣佈,至今仍到處可見。他廣收名畫名帖及珍異古玩,生之同屋,死之同穴。曾多次至陵寢,為孝賢皇后酹酒題詩,還把他的詩句製成雕漆掛屏懸掛在隆恩殿內的暖閣中。一座隆恩殿聚金斂玉,琳琅滿目,堪稱奇珍異寶大陳列。
裕陵全景
裕陵的特徵
一、石像生設置8對,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駱駝、狻猊各一對,雖數量少於孝陵,但種類卻與孝陵一樣。
二、裕陵大殿東暖閣闢為佛樓,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寶。以後帝陵紛紛效仿,成為定制。
三、陵寢門前的玉帶河上建有三座規制相同的一孔拱橋,龍鳳柱頭欄杆,橋兩端以靠山龍戧住望柱。這三座拱橋徒刑優美,雕工精細,在清陵中僅此一例。
四、地宮內佈滿了精美的佛教題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薩、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獅子、八寶、法器、佛花以及三萬多字的藏文、梵文經咒,雕法嫻熟精湛,線條流暢細膩,造型生動傳神,佈局嚴謹有序,堪稱"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藝術寶庫"。
昔日豪華陳設
隆恩殿東暖閣的佛樓上,設花梨木邊柏木心紫檀木雕花供櫃一座,須彌座上嵌珊瑚十二個、松兒石八塊;櫃上設紫檀木佛龕一座,外簾隨穿假珠燈二對,銅燈二對,銅匾對一副;玻璃歡門十扇,內供銅胎佛一尊,手捧大東珠一顆,連托重一錢,隨檀香嵌玻璃背光座。紫檀木供桌一張,上供象牙佛九尊,金七珍一份,八寶一份,奔巴壺一對,內插孔雀翎和吉祥草,八鈴一件。紫檀木案八張,上供銅胎八大菩薩八尊,各隨檀香嵌玻璃背光座;案上各供八寶一份,金塔一對,金檀城一對,隨紫檀木座。琺琅盆珊瑚樹一對,隨紫檀木座。琺琅五供一份,隨紫檀木香幾。香靠燭、香花瓶內插穿珠花二枝,每枝上飯粒大的珍珠三十二顆、蘭寶石一塊、紅寶石二塊。穿珠歡門幡一堂。象牙燈二對,象牙匾對一幅。佛龕前設紅白氈墊一份,上鋪栽絨拜毯一件,隨黃布挖單一件。
神龕內靠北牆,正面掛御筆雕漆掛屏一件,兩旁掛御筆雕漆對一副,兩旁邊懸掛御筆雕漆掛屏一件。東、西牆懸掛御筆雕漆掛屏各一件,各隨黃布套一件。靠北牆寶床一張,楠木製,上鋪白氈、紅氈各一條,上設黃緞繡金龍坐褥、靠背、迎手一份。褥上設金洋皮長匣一件,內盛聖容二軸。左設紅漆雕匣一件,內盛白玉如意一柄,上拴漢玉豆三個。左設瓷痰盒一件。紫檀木長方罩蓋匣一件,內盛洋瓷琺琅表二件。寶床一張,左設紫檀木罩蓋匣一件,內盛孝賢皇后輓詩一套計二冊。填漆罩蓋匣一件,內盛掛軸二軸,明代書畫家文徽明「春秋榮枝」一軸,元代書畫家柯九思「臨九成宮醴泉銘」一軸。雕漆匣一件,內盛唐獅硯滴一件,紫檀木座。紫檀木二層罩蓋匣一件,內藏漢玉寶二方,漢玉印色園盒一件。紫檀木長方罩蓋匣一件,內盛成窯五彩盅二件。填漆二層盒一件,內盛手卷四卷:上層為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秋郊飲馬圖」一軸、宋末元初畫家錢選「孤心圖」一軸;下層元代鄧文原章草真跡一軸、趙孟頫書「道德經」一軸。寶床上,右邊設紫檀木嵌銀片字罩蓋匣一件,內盛定瓷小盅一對,紫檀木座。紫檀木提梁匣一件,內盛白玉靶盅一件,紫檀木商絲座。填漆方匣一件,內盛哥窯園洗一件,紫檀木座。紫檀木描金匣一件,內盛漢玉三喜壁一件,紫檀木座。填漆長方匣一件,內盛冊頁二冊,分別為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和南宋畫家馬遠的真跡冊頁。左邊設方幾一張,上設御筆、「十全老人之寶」說玉冊十片,隨黃緞套一件。右邊設方幾一張,上設玉寶一方。
樓簷下,正面懸御筆雕漆匾三面。東牆上,向西懸御筆雕漆匾二面。靠東牆設紫檀木大案一張,上設御制「石鼓文序」一冊、端硯十方,紫檀木玉字三層匣盛。佛說無量壽佛經一冊,紅雕漆匣盛。御制「雞雛圖」桌屏一件。御制「緙絲心經」一冊,紫檀木匣裝。青玉方盒一件,內盛冊頁一冊。紫檀木嵌螺甸匣一件,內盛瑪瑙晶圖書八方。玉板金剛經一匣計十二塊,金漆玻璃罩匣盛。紫檀木嵌螺甸匣一件,內盛御制詩十冊。御制「抑齋記」碧玉冊頁一份,計玉板八塊,碧玉寶一方,紫檀木嵌金銀片匣盛。靠西牆,設大案一張,上設青玉宋龍執壺一件,青玉宋龍杯盤一份計二件,楠木插蓋匣盛。金胎西洋琺琅杯盤一份計二件;金胎西洋琺琅小執壺一件,上嵌珊瑚頂一個;金胎琺琅西番花杯盤二份計四件;以上各件均楠木插蓋匣盛。銀裡葫蘆碗一件。珊瑚頂小金多木二件,每件上嵌紅寶石四十塊,小珍珠三十六顆,每件重二十兩五錢。御題詩青白玉碗二件,一件隨蓋。青白玉執壺一件。青白玉雙鹿耳杯盤一份,計二件。金胎琺琅西番蓮朝冠耳懷一份計二件。御題詩青玉盅一件。蕉葉式青白玉()斗一件。白玉()斗一件。銀裡葫蘆盅一對。青玉碗二件。青白玉碟四件。詩意菱花雙耳白王碗一件。御題詩雙耳拱花青玉碗一件。御題詩金裡紅雕漆盅二件。御題詩碧玉碗一件。御題詩「扎骨扎牙」木碗一件,隨鐵鍍金塹花套。白錦地紅龍瓷盅二件。嘉窯青花白地人物瓷盅二件。五彩填漆春壽長方茶盤二件。漢玉靶金乂子一把。御題詩漢王靶嵌掐銀絲紫檀木銀乂子一把。青白玉小蓋盒一件。御題詩白玉盅一件。青白玉碟一件。御論詩五彩人物雞血瓷杯一對。黑漆裡葫蘆碟一件。瑪瑙盅一件。銀裡葫蘆碗一件。以上均楠木插蓋匣盛。陵圖一軸,楠木匣盛;兩旁設金漆戳燈一對,各隨黃銅蠟托盤一個,杭細單套。當中設楠木香幾一件,上設錫香爐一個;兩旁設楠木戳燈一對,隨錫燭盤一時。前設拜墊一件,隨黃紡絲挖單、布挖單各一件。東邊設琺琅火盆一件,紫檀木座。
據史書檔案載,以上佛龕、佛像等一應物品,具系乾隆十七年十月十二日養心殿員外郎白士秀送到。那時乾隆皇帝方四十二歲,離他的死期還有四十七年!封建帝王揮金如士由此見可一斑。至於以後增置添設的程度,那就不堪想像了。
石雕寶窟地下佛堂
裕陵的最高建築物是明樓,在明樓下的方城前面,有一道拱券式的門洞叫古洞門。進入古洞門,順坡而下,要經過一條與地面成十一度角的甬道,它進深三十二米,寬四米,平整光滑,是入葬時移入棺木的引路;甬道盡頭就是由九券四門組成的地宮。這座由一條墓道、四道石門和三個主要堂券組成的一個「主」字形的地下建築,全部是無梁無柱的拱券結構。地宮進深五十四米,落空面積三百七十二平方米,所有券頂和四周石壁,滿佈著佛教題材的雕刻。它不僅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又是一座莊嚴肅穆的地下佛堂。
地宮頭道石門前的門樓,是用整塊青白石雕琢的,出簷瓦壟,獸吻橫樑,都刻得十分精緻。門樓上方的月光石半園形內,雕有佛像、執壺、孔雀翎、海螺等吉祥器物。在地宮的四道石門上,按照皇陵地宮石作的規制,浮雕著八尊菩薩的立像。八扇石門均選用高三米、寬一米半、厚十九厘米的整塊青白石製成,每扇門近三噸重。由於設計的巧妙,門上安裝了一根重一萬多斤的方形整體銅管扇,使沉重的石門在開關時,運轉的十分靈活自如。
門上所雕刻的菩薩立像,身高一米五十許,各個都妝扮得異常優美。她們頭頂蓮花瓣佛冠,梳著高高的髮髻,長髮披在肩上,兩耳佩環,袒胸露臂,下身著羊腸大裙。週身佩飾絡飾垂珠菊花,肩披隨風飛舞的長巾,雙手掐西番蓮,在蓮花上承托著法器。她們赤著雙腳,於芙蓉之上婷婷玉立,脈脈含情,既恬靜又溫純,宛如遊春的少女,十分動人。第一道石門,西扇雕刻著代表大力的大勢至菩薩,右手持降魔杵能驅散邪惡,左手執法鈴可傳播法音;東扇雕刻著代表大智的文殊菩薩,右手持寶劍能斷除煩惱,左手執經卷可使眾生增長智慧。第二道石門,西扇雕刻著代表大願的地藏王菩薩,右手執畫絹,能滿足眾生無邊之善願;東扇雕刻著代表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右手擎念珠,象徵著佛諸無量。第三道石門,西扇雕刻著代表情德虛空的虛空藏菩薩,右手托月牙兒,象徵著清涼;東扇雕刻著代表除去蓋障的除蓋障菩薩,右手擎太陽,象徵著光明。第四道石門已被盜陵匪徒炸壞,經粘合修補後,陳放在金券內東、西兩側。西面是代表大行的普賢菩薩,右手執法杵,能降眾妖魔鬼怪,成就一切善願;東面是代表大富貴的慈氏菩薩,右手持法輪,象徵著勇於進取,誓不退轉。八尊菩薩均採用高浮雕的手法,肌體豐滿,神態自若。背光處裝飾著珠文、蔓草,四周邊緣布以卷雲紋。菩薩腳下,水波漣漪,芙蓉怒放,活靈活現,觀之似有香氣撲來。有這八尊端莊美貌、法力無邊的菩薩護佑著宮門,真可使地宮中的亡靈安然自得地進入「極樂世界」了。
在地宮中,石門背後以及平水牆上的月光石內,都雕有「八寶」圖案。門背後的順序是:螺、輪、傘、結、蓋、魚、瓶、花。這八件佛前供器,藏文名為「八吉祥相」,也稱做八寶,它象徵著吉祥如意。具體解釋是:螺稱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謂召喚天神;輪稱法輪,佛說大法園轉、萬劫不息之謂誓不迫轉;傘稱寶傘,佛說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慈蔭眾生,蓋稱白蓋,佛說偏覆三千、淨一切藥之謂莊嚴佛土;花稱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清淨無染;瓶稱寶瓶,佛說福智園滿、具備無漏之謂甘露清涼;魚稱金魚,佛說堅固活潑、解除壞劫之謂福德有餘;結稱盤長,佛說迴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吉祥如意。八寶雖為佛前供品,因其寓意吉祥,所以在家俱、器皿、服飾上也廣為應用。不過,一般習慣的排列順序是:輪、螺、傘、蓋、花、罐(瓶)、魚、長(結)。
在地宮的第一道門洞券裡,東、西兩壁雕刻著四天王像,也稱做四大金剛。「金剛」是梵文的意譯,金中最剛之義,用以譬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如說般若為金剛,一般為「金剛力士」之略稱。即執金剛杵(杵為古印度武器)守護佛法的二天神(俗稱「哼哈二將」)。金剛塑像常安置於寺院山門左右,左稱密執金剛,右稱那羅延金剛。塑像多裸出全身,纏衣裳於腰部,怒目作勇猛之相。將四天王稱為四大金剛是一種通俗叫法,《封神演義》中就用此說,其實天王與金剛在佛教詞解裡是兩碼事。古印度神話中說須彌山山腹中有欲界六天,其中第一天為四天王天。佛教也採用其說,四天王為釋迦牟尼的外將,他們各居須彌山的一方,護持著東西南北各自天下,因稱「護世四天王。」門洞西側雕著兩位天王,居北的是東方持國天王,名喚多羅吒,居於須彌山的黃金埵;為樂神領袖,故以琵琶為法器,護持著東方的國土;身穿白色,顏色於石雕上不顯。居南的是南方增長天王,名叫毗(音皮)琉璃,身青色,住須彌山的琉璃埵,他能使人的善根增長,雙手持寶劍為法器,護持著南方的國土。門洞東側也相應雕刻兩位天王,居南的是西方廣目天王,名喚毗留博叉,身紅色,居於須彌山的白銀埵,為龍群的領袖,右手托寶塔、左手纏繞一水蛇為法器,護持著西方國土。居北的是北方多聞天王,名叫毗沙門,身綠色,住在須彌山的水晶埵、他的福德名聞四方,右手持傘,左手握吐寶銀鼠為法器,護持著北方的國土。四位天王手持的法器,諧音吉祥之意。如:南方增長天王的寶劍舞動生「風」,東方持國天王的琵琶協音要「調」,北方多聞天王的寶傘遮風擋「雨」,西方廣目天王手握水蛇降服歸「順」,這「風調雨順」四個字,滿足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四天王身披甲冑,立眉張目,威風凜凜地守護著宮門,充當死後的封建帝王的御用奴僕。
在第一道石門內的明堂券裡,靠東西兩壁,各停放著四個冊寶座,上面原有八個個冊寶箱,裡面盛放著乾隆帝及后妃等人的香寶(印)、香冊,已經全部被盜走。券頂雕刻的五方佛仍十分完好。
皇帝生前,追求的是至高無上的權勢,死後則一心嚮往西方樂土,幻想在天堂求得永生。在裕陵地宮進深五米的穿堂券兩側,雕刻著巨幅的「五欲供」。在五組精工細琢的器座上,升起五朵蓮花,花朵上面各托著明鏡、琵琶、塗香、水果、天衣等五種器物,通過人體的五種感官表現出「五欲」來。眼睛從明鏡裡可以看到「色」,耳朵從琵琶上可以聽到「聲」,鼻子從塗香中可以聞到「香」,舌頭從水果上可以嘗到「味」,身體從天衣上可以有所「觸」。概括起來十個字: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佛教稱此五種感官所感受到的五欲為「五箭」,又稱「華箭」,它能破壞人們種種善事而不得正果。五欲供正是告誡人們,只有禁止五欲,才能順利地進入西天成佛。在穿堂券頂,還雕刻著排列成行、神態各異的二十四佛,周圍裝飾著法輪、火珠、寶杵、蓮花,十分莊嚴、肅穆。
金券是地宮最後的堂券,是主要墓室。在室內寬達十二米的艾葉青石寶床上,原停放著六個棺槨,即乾隆帝與他的兩個皇后、三個皇貴妃,現存四具。金券頂部刻有三大朵佛花,外層為二十四個花瓣,花心由梵文和佛像組成。佛花周圍簇擁著珊瑚、火珠等吉祥器物。金券東西壁平水牆上,半園的月光石裡,刻著佛像和八寶圖案。平水牆下,所有圍牆上都刻滿了梵(古印度文)、番(藏文)兩種文字的陰刻經咒。所刻的梵文經咒有白傘蓋心咒、三字咒、金剛手心咒、六字大明咒等等,共六百四十七字;所刻番文均為梵文注音的經文,計有二萬九千四百六十四字,可謂洋洋大觀。這些陰刻經文編排嚴密,端莊整齊,刀法遒勁有力。
金券寶床正中,停放著乾隆帝的棺柩。棺下有一口「金眼吉井」,相傳這口井不管天氣多旱,井水也不乾涸,無論天氣多澇,井水也不外流,所以披稱為不竭不溢的金眼吉井。實際上這口井的井口直徑只有十多公分,只是一個「穴」位,井中並沒有水。其中曾隨葬了一些乾隆皇帝生前喜愛的珍寶。
石門上雕刻的文殊菩薩
乾隆帝棺柩東側為兩位皇后的靈柩,西側為三位皇貴妃的棺木。為什麼在乾隆帝的四十一位后妃中,唯有這五位后妃與皇帝合葬在一座地宮中呢?首先的一個條件,她們都必須死在皇帝之前;待到乾隆帝死時,金棺入了地宮,放置在寶床正中的穴位之上,棺木四角卡上雕花的龍山石,亦稱卡棺石,方形,石上刻有雲龍紋,一組四塊,各卡棺木一角;切停當之後,放下頂門的「自來石」,封閉四道石門,砌死金剛牆,填平墓道;地宮便永世也不再打開了。第二個條件,隨葬的后妃必須是皇帝喜歡的;如果是皇帝不喜歡的后妃,儘管死的再早,也要另立陵寢,享受不到這一特殊的「思澤」。
裕陵滄桑
一條小路從功德碑與白石橋之間穿過。白石橋一空,並排三座,旁邊兩座橋的石縫間長滿了荒草。橋上沒了護欄,橋下沒了水,有的是橋石上風化變淺的平刻雲花。過了橋,現出舊時的神路。神路長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磚和石子並列鋪就而成,長年失修,路面已凹凸不平。站在神路上,望著那幾株古松後隱約的明樓,古舊蒼涼,只能在遐想中勾畫過去的輝煌。
陵區內已見不到當年的香殿、神廚、宰牲亭、奉祀房、神宮監等眾多建築,更看不到周圍三百八十八丈二尺長的包砌河岸溝渠,只能看到照壁、花門樓、祭台石、燒紙爐、明樓、寶城。裕陵建成於天順八年(1464)。建陵時,裕陵栽培的松樹有2684株之多。到清初,顧炎武所記:陵區內的樹木僅存170株。時至今日,當年的古樹已經少之又少,多的是年輕的樹木,鬱鬱蔥蔥。明樓城牆部分磚牆凸起,有的已經掉落。登明樓的磚梯破損,碎磚散佈梯上,分不清台階,難以踩踏。牆上掛著不要靠近的牌子,有種頭上隨時掉下磚瓦的感覺。明樓殘破不堪,頂部的琉璃瓦剝落了許多,椽子已經裸露出來。仔細觀看明樓四面伸出的木製骨架,反而慶幸能深入到明式建築的內部,欣賞到枯瘦靈秀之美。
磚木結構自有弱點,而祾恩門的琉璃瓦卻完好亮麗。幾百年過去,門上的琉璃瓦只掉了一塊,露出後面的泥土,其他還依舊貼在上面。所用材料,真比現代的粘合物還結實,不由得要讚歎神奇。看陵老人興奮地說起親歷。一次傍晚,曾看到山後的天空有了亮色,明樓上的紅牆也發出光亮,開始不相信,以為是眼睛出了問題,再細看,確實是牆體發出的光。偶然的現象可能是什麼物體的折射,一人之言,也無法證明什麼。而這樣一個古老的地方,出現一些奇特的景象也有可能。《黃圖雜誌》記載這樣一個傳說:十三陵陵區天剛一黑,「有神燈出,宮娥引駕以行」,不少看陵的太監曾看到過。吏部虞淳熙寫過一首詩:「夜深遙接白雲平,原上金燈夜夜明。山鬼蘿衣挽秋駕,青冥有路不教行。」有人分析,可能是磷光的某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