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英國紀錄片揭秘動物為何喜歡群居 | 陽光歷史

 

A-A+

[圖文]英國紀錄片揭秘動物為何喜歡群居

2014年10月26日 奇趣動物-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34 次

英國紀錄片揭秘動物為何喜歡群居(圖)

飛螻蛄



英國紀錄片揭秘動物為何喜歡群居(圖)

蜜蜂群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部新紀錄片,對生物群的智慧進行了探索,結果表明,除了本職工作以外,生物群還可以完成其他很多任務。生物群通過溝通本能形成一個巨大的生物體。


  《生物群(Swarm)》系列紀錄片的製片人約翰·唐納(John Downer)說:「自然通過兩種進化方式創造智慧行為。一種方式是,個體生物體形成大而複雜的大腦,例如人類。另一種方式是,由數百萬長著小腦袋的生物構成一個群體,它們相互進行交流,例如生物群。」唐納是《邪惡力量(Supernatural)》和《靈趣自然(Weird Nature)》等受歡迎的電視劇的獲獎創作者。現在他冒險進入生物群內部,從這個奇異的群體內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拍攝照片,展示我們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


  蝗蟲編隊飛行


  蝗蟲群可能是所有生物群中破壞性最大的一個。蝗蟲群一般由數十億只蝗蟲構成,最大規模的蝗災可以波及大半個大陸。它們湧入五分之一的世界陸地表面,對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造成影響,它們的降臨,會給人們帶來大饑荒。無怪乎它們是埃及聖經上的十大災難之一呢。


  一群蝗蟲可以以理想的編隊飛行,它們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有時是翼尖對著翼尖,有時候是腳分開,扇動翅膀時保持同一節拍,以減小紊流。它們頭上甚至還有防撞傳感器和絨毛,以避免彼此發生碰撞,它們對行進過程中出現的障礙物的反應速度,比人類飛行員對障礙物的反應速度快6倍。它們每天要吃跟自己的體重一樣多的食物,一個大蝗蟲群的總重量可達200000公噸,足以養活5億人。


  非洲雨季蟲災


  在世界的另一側,即非洲,雨季導致小飛蟲在維多利亞湖上大量滋生,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飛蟲群體。然而,當地人卻變廢為寶,很好地利用了這種蟲害。他們用網捕捉小飛蟲,然後用它們做成營養價值很高的飛蟲餡餅,每一個餡餅裡都有50萬隻小飛蟲,這種餡餅的蛋白質含量比一個牛肉餡餅的蛋白質含量高7倍。


  美國蟲害


  不幸的是,都市化干擾了一些生物的生活,給人類帶來一些始料不及的問題。例如,美國的飛螻蛄幼蟲經常幾乎是在7月4日獨立日的一夜之間,從美國湖面和排水溝裡孵化出來。水溫達到63華氏度後,這些幼蟲很快長大,它們本能地朝著月亮飛去,並在半空中進行交配,然後落到地面上,靜靜地死去。每夜都有超過20萬億只飛螻蛄產生。然而問題是,這些飛螻蛄不能區別開月亮和路燈,每到早晨,一些城市甚至必須利用掃雪機,來清除路面上多達數噸的飛螻蛄屍體。


  跟恐怖電影中的一些場景有點類似,一些生物群體一生只出現一次,例如週期蟬(periodic cicadas),這些蟬生活在北美洲的廣大區域,它們在地下蟄伏十七年,然後破土而出,進行交配。據推測,它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打亂食肉動物的判斷,沒有哪一種食肉動物可以活那麼長時間,把自己掌握的有關下一次週期蟬出現的知識傳給它們的後代。


  去年7月,美國俄亥俄州發生蟬災,一夜之間,數百億只蟬破土而出。然而,有很多蟬被埋在辛辛那提等不斷膨脹的城市的混凝土建築物下,根本無法爬出地面,進行交配。那些成功爬到地面上的蟬,在求愛過程中產生了很大噪音。這是因為,所有雄蟬都通過振動體內一個像鼓的器官,產生高達100分貝的噪聲,這個音量遠遠高過在頭頂上飛行的噴氣飛機的音量。蟬交配後,它們把卵產在樹皮裡,然後它們從樹上掉落下來,悄無聲息地死去。要清除數百萬個蟬的屍體,也是件非常頭痛的事。


  羅馬椋鳥奇觀


  這是郊區居民的另一項大清除活動。但是並非只有美國在蟲災過後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衛生清掃活動。羅馬已經變成世界上的椋鳥之都,數千萬隻椋鳥聚集在羅馬,形成自然界最驚人的空中奇觀。對其他進入這座城市的人來說,椋鳥在天空中形成的迷人的波浪形陣列,就像一座燈塔。要產生完美的同步性,讓鳥群同一時間聚集在一起,同一時間舒展開,甚至是同時間各奔東西,不斷地改變它們之間的間距和結構,鳥類的反應速度必須比人類快13倍。最近通過研究證明,每隻椋鳥通過一直觀察其他7只椋鳥的動向,來維持完美的編隊。在飛行過程中,它只注意它選擇的7只比翼齊飛的夥伴的一舉一動,並不在意飛行距離。在可以看到這種令人吃驚的空中芭蕾的天空下方,羅馬市中心的所有地方,都堆積著椋鳥排泄的大量鳥糞。


  蜂群


  通常情況下,一個人是不會心甘情願被一群蜜蜂團團包圍的,但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昆蟲學教授紐曼·加裡,卻願意為該紀錄片做這件事。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研究蜜蜂的專家,研發了一種獨一無二的蜂王信息素,他利用這種化學物質引導和控制由幾十萬隻蜜蜂構成的一個蜂群。通過這種化學物質,他可以讓整個蜂群覆蓋在他的身體上,而不被蜇傷。事實上,這些蜜蜂認為加裡就是它們的蜂王,因此,它們出於保護目的,團團將加裡包圍起來。


  但是,即使是加裡這樣的蜜蜂專家,也無法應對殺人蜂,這種蜜蜂是1957年由攻擊性強的非洲蜜蜂與巴西蜜蜂雜交產生的,最早出現在巴西。後來,它們慢慢向北部和美國南部各州轉移。被一隻殺人蜂蜇一下,跟被一隻蜜蜂蜇一下沒有多大區別,但是殺人蜂都是採取聯合行動,它們會幾百隻同時蟄一個人,正是這種聯合作戰的習慣讓它們變得非常危險。殺人蜂曾暫停在哥斯達黎加的一個國際性足球場上,結果球員被蟄倒在地,觀眾嚇得四散逃命。


  螞蟻的完美群智


  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沒注意過螞蟻,但是不久後我們或許會發現,我們周圍的螞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因為英國即將遭遇螞蟻入侵。這種黑色的外來螞蟻,最初起源於歐洲東南部,它們目前正打算取代英國國內黑螞蟻的位置,開始在我們的後花園裡「培養」蚜蟲。


  約翰·唐納說:「螞蟻是神秘的『群體智能』的一個完美實例,因為它們看起來就像被一個單一大腦控制的巨大生物體。科學家已經證明,螞蟻具有可以識別的特徵。每一隻螞蟻都利用自己的感官,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外物做出反應。它們有些很膽小,有些很勇敢。有一些很勤勞,一些卻很懶惰,它們利用信息素,把自己獲得的信息反饋給蟻群。每一隻螞蟻都能發現其他螞蟻的信息素,因此,整個蟻群能立刻知道自己的去向。單一螞蟻的反應方式,跟大腦中的神經元的反應方式一樣。它們將這種集體意識結合在一起後,整個蟻群的行動看起來就像受到一顆巨大的大腦控制。」《星際迷航》的製片人正是從這些神奇的小生命身上產生了博格人的想法。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