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背景 | 陽光歷史

 

A-A+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背景

2014年10月26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68 次

  第二次鴉片戰爭歷史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列強最強烈的願望,仍是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權益。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清政府忙於在長江中下遊與太平軍作戰,對外國侵略實行消極避戰、以和為主的方針。列強各國認為這是加緊侵略中國的極好時機,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南京條約》)要求,俄國也會同響應。四國的修約要求,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英、法兩國以1856年「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作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

  同時由於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忙於對付外來殖民者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造成了北方邊疆防備空虛。俄國乘虛而入,加緊蠶食和非法佔領黑龍江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許多戰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想用條約的形式把所佔領的中國領土固定下來。1956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同時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修約失敗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

  太平天國運動

  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列強認為這是加緊從中國攫取利益的大好時機。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廣東民間排外活動時有發生。當時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採取默許態度,對一切外國的投訴均置諸不理。

  克里米亞戰爭

  1853年至1856年間,爆發奧斯曼帝國(1299~1922)、英國、法國與俄國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因而轉向東方發展,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美國則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1857年,印度發生民族大起義,失敗後印度徹底淪為英國殖民地。看到英國在東方的成功,法國也開始謀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

  導火線

  亞羅號事件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義者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註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係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據理力爭,態度強硬,而且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占虎門口內各炮台。27日,英艦炮轟廣州城。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廣州督署後退出。12月,洋行夷館被毀,盡成灰燼。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遭劫。1857年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後因兵力不足,為等待援軍而退出珠江內河。

  馬神甫事件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反《中法黃埔條約》,自行進入中國內地活動。但馬賴1856年2月在未依據條約義務——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至法領事館的情況下,就被廣西西林縣知縣處死。1857年,法國政府遂以此為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與英國聯兵侵略中國。此外,英法雖然還聯合了美國,但美國僅以外交支持。俄國外交代表則以東正教團監護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後來則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藉機漁利。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