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唐朝的強盛與酒有著怎樣密切相關的聯繫? | 陽光歷史

 

A-A+

解密:唐朝的強盛與酒有著怎樣密切相關的聯繫?

2017年05月06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69 次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典故都是跟「酒」相關的,比如最早的酒池肉林,還有鴻門宴、煮酒論英雄,群英會、杯酒釋兵權、武松打虎等等。這些故事涉及中國歷史的不同側面,比如奢靡、陰謀、猜忌、詭計、豪情等等,因此,「酒」不再僅僅是個商品,而是一種文化。

  用酒麴釀酒是中國人的發明,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是酒的故鄉。中國人工釀造酒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夏朝,所以,它與中華文明一樣源遠流長。「酒池肉林」描繪了商紂王極端奢靡無度的生活——他挖了一個大池子,用於盛酒,把肉掛著樹林裡,讓一群裸體的男女追逐嬉戲、玩耍,渴了就喝酒,餓了就吃肉。「酒池肉林」雖是一種傳說,但後來經考古挖掘,證實酒池肉林真的有可能是歷史事實。

  酒是用糧食釀造的,因此,只有當糧食富餘之時,人們才有可能用糧食釀酒。從這個角度理解,酒最早誕生於中國就不奇怪了。中國曾霸佔全球最富裕國家寶座幾千年。

  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歷時1800年,這一段落為我國傳統酒的成長期。飲用範圍主要還局限於社會的上層,但即使是在上層,對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為商、周時期,皆有以酒色亂政、亡國、滅室者;秦末又有「鴻門宴」搞陰謀者。酒被引入政治鬥爭,遂被視為「邪惡」。

  唐朝時是中國飲酒之風最盛的年代,這也是中國酒開始走向民間的時代。杜甫筆下有「鬥酒三百」,李白筆下有「鬥酒十千」,可以想像當時的不同種類的酒或酒的品牌,其酒價已經相差十倍或幾十倍,跟我們今天的情形已經沒有什麼兩樣。

  唐朝人好飲,與酒相伴有兩種文化和歷史現象值得關注,一時唐朝文化極度繁榮,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群星璀璨,特別是酒仙與詩仙李白,他的詩句中豪情萬丈、想像力豐富,這是其它任何朝代的文人所不具備的。另一方面,唐朝人的性格也很彪悍,「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邁之氣躍然而出。唐朝征戰無數,疆域廣闊。它三打高麗,最終滅了高麗國。唐朝時還曾派遣使臣去印度,結果印度王把唐使抓了起來,殺了隨從。這位唐使逃出後沒有回國,直接從吐蕃借兵,滅了當時執政的印度王朝。這次戰爭被毛澤東稱為歷史上中國與印度之間衝突的「半次戰爭」。

  唐朝人在好飲中還得出了一個結論:成功的人都善飲。這個結論很有意思,在現代社會中,除了那些技術人才,成功商人和政客都是酒桌上的能者,他們未必酒量大,但酒桌上的處事之道,可以反映出他們日常處理事務的情商。人在酒桌上,也是一個小社會,不僅有上下尊卑,要有日常的禮節,同時,還需要時時面對挑戰,面對算計,既要做到合群,又要巧妙地保護自己,所以,酒商也是情商。那種酒量大,胡亂喝的人不叫酒商高。

  白酒的出現只是近幾百年的事情。宋時的酒還是米酒,「武松打虎」故事裡說「三碗不過崗」,但那時的米酒最多相當於現在20度的酒,三碗下去也算了得,而武松喝了十八碗,所以醉得迷迷糊糊。

  宋太祖當初「皇袍加身」,當了皇帝後害怕武將如他一樣顛覆王庭,於是「杯酒釋兵權」,他把手下武將召集在一起,喝了頓酒,解除了他們手上的兵權,宋朝後來一直是文官掌兵,重文輕武,以至於經濟上富裕,但軍事不足,後來被喝馬奶酒的蒙古民族所滅。

  宋朝在喝酒方面比不上唐朝。宋朝人喜歡「斗茶」。宋朝的青樓文化盛行,宋詞婉約,許多都是在青樓所作。在青樓喝花酒是喝不出彪悍的民風的,所以,宋朝不僅軍事不足,而且民風孱弱。

  日本人承認其釀酒技術傳自於中國的唐宋,但是,日本人現在只喝他們的清酒,他們認為中國近代的白酒辛辣不好喝,不如清酒綿柔可口。

  中國的白酒確實現在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自己喝。清酒是米酒,歐洲人基本上喝果制酒,白酒是糧食酒。即使這樣,由於中國人多,市場大,酒文化綿延千年,所以,白酒的市場依然很大。中國目前共有酒類企業2300多家,從業人數83萬人,年銷售規模在7500億元人民幣。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傳統的白酒企業貢獻的。

  讓我們重溫一下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典故都是跟「酒」相關的,比如最早的酒池肉林,還有鴻門宴、煮酒論英雄,群英會、杯酒釋兵權、武松打虎等等。這些故事涉及中國歷史的不同側面,比如奢靡、陰謀、猜忌、詭計、豪情等等,因此,「酒」不再僅僅是個商品,而是一種文化。

  用酒麴釀酒是中國人的發明,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是酒的故鄉。中國人工釀造酒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夏朝,所以,它與中華文明一樣源遠流長。「酒池肉林」描繪了商紂王極端奢靡無度的生活——他挖了一個大池子,用於盛酒,把肉掛著樹林裡,讓一群裸體的男女追逐嬉戲、玩耍,渴了就喝酒,餓了就吃肉。「酒池肉林」雖是一種傳說,但後來經考古挖掘,證實酒池肉林真的有可能是歷史事實。

  酒是用糧食釀造的,因此,只有當糧食富餘之時,人們才有可能用糧食釀酒。從這個角度理解,酒最早誕生於中國就不奇怪了。中國曾霸佔全球最富裕國家寶座幾千年。

  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歷時1800年,這一段落為我國傳統酒的成長期。飲用範圍主要還局限於社會的上層,但即使是在上層,對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為商、周時期,皆有以酒色亂政、亡國、滅室者;秦末又有「鴻門宴」搞陰謀者。酒被引入政治鬥爭,遂被視為「邪惡」。

  唐朝時是中國飲酒之風最盛的年代,這也是中國酒開始走向民間的時代。杜甫筆下有「鬥酒三百」,李白筆下有「鬥酒十千」,可以想像當時的不同種類的酒或酒的品牌,其酒價已經相差十倍或幾十倍,跟我們今天的情形已經沒有什麼兩樣。

  唐朝人好飲,與酒相伴有兩種文化和歷史現象值得關注,一時唐朝文化極度繁榮,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群星璀璨,特別是酒仙與詩仙李白,他的詩句中豪情萬丈、想像力豐富,這是其它任何朝代的文人所不具備的。另一方面,唐朝人的性格也很彪悍,「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邁之氣躍然而出。唐朝征戰無數,疆域廣闊。它三打高麗,最終滅了高麗國。唐朝時還曾派遣使臣去印度,結果印度王把唐使抓了起來,殺了隨從。這位唐使逃出後沒有回國,直接從吐蕃借兵,滅了當時執政的印度王朝。這次戰爭被毛澤東稱為歷史上中國與印度之間衝突的「半次戰爭」。

  唐朝人在好飲中還得出了一個結論:成功的人都善飲。這個結論很有意思,在現代社會中,除了那些技術人才,成功商人和政客都是酒桌上的能者,他們未必酒量大,但酒桌上的處事之道,可以反映出他們日常處理事務的情商。人在酒桌上,也是一個小社會,不僅有上下尊卑,要有日常的禮節,同時,還需要時時面對挑戰,面對算計,既要做到合群,又要巧妙地保護自己,所以,酒商也是情商。那種酒量大,胡亂喝的人不叫酒商高。

  白酒的出現只是近幾百年的事情。宋時的酒還是米酒,「武松打虎」故事裡說「三碗不過崗」,但那時的米酒最多相當於現在20度的酒,三碗下去也算了得,而武松喝了十八碗,所以醉得迷迷糊糊。

  宋太祖當初「皇袍加身」,當了皇帝後害怕武將如他一樣顛覆王庭,於是「杯酒釋兵權」,他把手下武將召集在一起,喝了頓酒,解除了他們手上的兵權,宋朝後來一直是文官掌兵,重文輕武,以至於經濟上富裕,但軍事不足,後來被喝馬奶酒的蒙古民族所滅。

  宋朝在喝酒方面比不上唐朝。宋朝人喜歡「斗茶」。宋朝的青樓文化盛行,宋詞婉約,許多都是在青樓所作。在青樓喝花酒是喝不出彪悍的民風的,所以,宋朝不僅軍事不足,而且民風孱弱。

  日本人承認其釀酒技術傳自於中國的唐宋,但是,日本人現在只喝他們的清酒,他們認為中國近代的白酒辛辣不好喝,不如清酒綿柔可口。

  中國的白酒確實現在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自己喝。清酒是米酒,歐洲人基本上喝果制酒,白酒是糧食酒。即使這樣,由於中國人多,市場大,酒文化綿延千年,所以,白酒的市場依然很大。中國目前共有酒類企業2300多家,從業人數83萬人,年銷售規模在7500億元人民幣。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傳統的白酒企業貢獻的。

  讓我們重溫一下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