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宗:少有的病夫皇帝 在位幾個月就被迫禪位? | 陽光歷史

 

A-A+

唐順宗:少有的病夫皇帝 在位幾個月就被迫禪位?

2017年08月03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71 次

唐順宗李誦是唐朝第十四代皇帝,四十三歲才登基,當年禪位,在位八個月,名副其實的短命皇帝。李誦是李誦是唐高宗李治的六世孫,李治是李誦的三世祖。兩人中間經歷了180年,隔了五代人,但這並未妨礙他們形成共同點,即同為「病夫」皇帝。

一、病夫皇帝的登基風波

李誦是唐德宗李適的長子,十七歲便被立為太子,可他在這個位置上一待就是二十六年,還待出了偏癱病,只因為老皇帝太能活了。

唐德宗李適在對兒子寄於厚望的同時,也對自己佔著皇位也感到有些不安,他老當益壯,就是不肯當太上皇,李誦就在這無盡的盼望中突患「風疾」,即所謂「中風」,身體偏癱,口不能言,百方調治也不見好轉。

第二年新年,諸王和宗親大臣都去給皇帝拜年,唯有太子李誦臥病在床,不能給父親磕頭,六十四歲的唐德宗也百感交集,憂心如焚,老淚縱橫,引發疾病,於正月二十三日嚥了氣。

皇帝死的太突然,宮裡邊亂成一團,急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等人至金鑾殿起草遺詔,安排後事。本來皇帝死了,太子繼位是名正言順的事,可是突然有個太監發難,嘟囔了一句「我們還沒有商量好的呢」,眾人聞聽變色,全都不知所措。

 1.jpg

原來唐德宗在位時疑心很重,先是派宦官監軍,後來乾脆派太監統領軍隊,所以太監掌握兵權,勢力極大,立新皇帝沒有這幫人點頭,啥也幹不成。他們可能認為李誦病怏怏的,難以治國,萌生在他的兄弟中挑選新皇的念頭,只是內部意見此時尚未統一,故遲遲未能決策。

正在危機時刻,衛次公處變不驚,說「太子雖然有病在身,但他是先皇的嫡長子,眾望所歸,皇位非他莫屬。」眾人紛紛表示支持。太監們難以應對,無話可說。李誦繼位被寫進了遺詔,但人們對李誦的身體狀況仍然很憂慮。

病中的李誦聞訊,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居然自己從床上爬起來了,在左右近侍的幫助下走出九華門,見到了大臣和宮廷禁衛軍中的各級太監將領。雖然他仍然無法開口,一語未發,但既然皇帝能站起,太監就無話可說了,至此人心稍定。

僅僅過了兩天,李誦就正式登基。可惜這回他再也站不起來了,被人抬上了龍椅,接受群臣朝賀。

二、小人當道的混亂朝廷

偏癱病人,啞巴皇帝,如何料理國事?李誦既然沒法上朝,乾脆就在寢宮「臥床理事」、「垂簾聽政」。他身邊有兩個人,一個是李誦最信任的妃子,昭容牛氏,還有一個是太監李忠言。

群臣奏事時,太監跑進跑出,將大臣的意見和皇帝的意見上傳下達,妃子牛氏不停的在皇帝旁邊耳語一番,把大臣的話告訴皇帝。這種上朝方式也夠累的,但願他們能忠實地將大臣的匯報告訴皇上,也能真實地把天子的真實的意思告訴大臣。

大唐的天下,就靠著一個女人,一個太監和一個不能說話的病人開始帶病運轉,各種詔書、文告不斷出爐。反正也不知道到底是誰的意思。當然,這三位實際是啥也幹不了的,他們還有幫手。一個叫王伾,一個叫王叔文,時人稱之為「二王」。

 2.jpg

翰林侍詔王伾是書法泰斗,蘇州司功王叔文是棋壇高手。李誦當太子且身體健康時,常與二人切磋技藝,日久生情,大為信任。可以想像,「二王」經常出入太子宮中,與牛昭容和太監李忠言肯定也認識,而且可能關係還不錯,所以「二王」也入了伙。成為宮中四人團伙中的成員。

在這四個人中,王叔文官職不大,能力卻不小,他是幹活的主力,不過他得聽王伾的,王伾聽李忠言的,李忠言聽牛昭容的。每次遇到軍國大事,王叔文負責擬定方案,牛昭容拍板,然後讓李忠言交給宰相執行。

王伾操一口別人難懂的江浙土語,大臣都聽的頭大,但李誦當年卻能聽明白,被他哄得笑逐顏開。此人愛財,大肆索賄,在家中專門製作了一個大櫃子,用來收藏金銀財寶。兩口子白天數錢,晚上以櫃為床,即結實又防賊還放心。這四位在朝中大肆索賄賣官,結幫拉派,搞的朝廷上下一片混亂。

三、被迫禪位

李誦的身體狀況明顯不適合當皇帝,群臣議論紛紛,都想早立太子。「二王」擔心立了太子就沒他們什麼事了,就是不從。宮中的大太監俱文珍、劉光琦等人,痛恨二王專權,一起跑到李誦面前,要求冊立太子,實際上是逼昭容牛氏、李忠言二人表態。二人抵擋不住這群公公的攻勢,被迫同意立太子。

永貞元年(805)三月,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等人應召商議太子人選。牛昭容等人認為李誦的長子、廣陵王李淳英氣逼人,不易控制,陰謀另立他人。

鄭絪見到牛昭容不同意給自己傳達,乾脆就寫了一張紙條,上書「立嫡以長」四個大字,在李誦面前呈上。眼斜手顫的李誦,忽然明白過來,連連點頭。牛昭容無法搗鬼,含恨同意,李淳當太子的事就這樣定了下來。四月,李誦被人抬上宣政殿,親自冊立李淳為太子,改其名為純。

3.jpg

王叔文和牛昭容不甘心失敗,私自任命大將軍范希朝為京西諸城鎮行營節度使,同時讓自己的親信為范希朝的行軍司馬。此舉的目的就是想奪了宦官的兵權,為以後造反做準備。

可惜的是,大唐的太監們也不是好惹的,他們一方面設法解除了王叔文的職務,一方面嚴密監視軍隊動向,並且拒不拜見上任的節度使范希朝,使之成為「光桿司令」。王叔文掌權軍隊的算盤落了空,又見大勢已去,遂借口母喪辭職,就這麼跑了。

「智囊」去職,王伾失意,但是他還是不死心,天天跑到宮裡找李誦,想讓王叔文重新出山掌握兵權,可惜這時的大權早就被大太監俱文珍等人掌握,王伾的奏章,如泥牛入海。他知道事情不妙,回到家中大叫一聲:「王伾中風了!」轟然倒地,做抽搐狀,被人抬回家中,從此閉門不出。王伾不愧是李誦的「忠臣」,連裝病都要和皇上保持一致。

八月,太監以李誦的名義下達的詔書令太子李純繼位,就是唐憲宗。「二王」比較倒霉,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亡;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第二年被賜死。至於牛昭容和李忠言,史書上沒說,早就不知所蹤,估計也好不到那去。

 第二年,即元和元年(806)正月十九,李誦在興慶宮病情惡化,在不言不語中去世,享年四十四歲。這樣的結局,實在是一種解脫,應該為他慶幸。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