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走大陸後幹了什麼事使他在台灣站穩腳跟
1949年12月10日下午2時,蔣介石帶著蔣經國,乘坐專機「美齡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倉惶逃往台灣。
坐在飛機上,蔣介石望著舷窗外面的河山,臉色沉重,一言不發。他深知,自己這一去台灣,恐怕再難回來大陸。
到了台灣後,蔣介石對為什麼敗退台灣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檢討。為了避免在台灣重蹈覆轍,蔣介石幹了這件事,終於在台灣站穩了腳跟。
什麼事情?四個字:「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這不是拿錯了共產黨的劇本吧?
其實不是。
蔣介石到台灣後,重新翻了孫中山的著作,他發現,孫中山早就提出,要「讓農民得到土地」。而蔣介石雖然號稱孫中山的繼承者,卻居然丟掉了孫中山的這一根本性主張。國民黨在大陸統治了27年,從來沒有搞過土地改革,讓農民得到土地。
實際上,1949年,蔣介石下野後,到老家浙江奉化住了一段日子。在這段日子,蔣介石注意到,22年來,奉化沒有任何變化。這說明國民黨沒有搞土地改革,而共產黨搞了。
所以,搞了土地改革的共產黨打敗了沒有搞土地改革的國民黨。
痛定思痛,蔣介石在台灣開始了土地改革。
當時的台灣,也確實到了非搞土地改革不可的地步。受日本佔領的惡劣影響,台灣土地的集中度遠遠比大陸高,沒有土地的農民比比皆是。這就形成了地主與農民之間尖銳的對立。
為了推動土地改革,蔣介石頒布了《耕者有其田條例》。這個條例有很多內容,其中最主要的精髓部分是這樣:限定地主擁有土地的最高額度。超過這個額度的土地,由政府進行購買,然後轉賣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應該說,蔣介石的這種土地改革,比大陸更溫和。而且,由於蔣介石帶了很多黃金到台灣,所以他也有足夠的財力,以較高的價格向地主購買土地。這就極大地減少了地主的牴觸情緒。
當然,雖然土地改革比較溫和,還是遇到了抵抗。針對這些抵抗者,蔣介石的態度就不溫和了。
當時,台灣省「主席」陳誠到地主反抗較為集中的台中去視察,視察中他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我相信困難是有的。調皮搗蛋不要臉皮的人也許有,但是我相信,不要命的人總不會有。」
這句話一出,地主們紛紛轉變態度。此前,是農民「求爹爹告奶奶」來求著他們簽約換約,現在好了,地主們簡直是求著農民來簽約換約。據稱,有位地主一下子刻了20枚私章,就是為了與農民簽約換約時更加快捷。
蔣介石的土地革命搞了差不多3年,就宣告勝利結束了。這次土地改革,使得台灣農業迅速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並帶動了台灣工業經濟的恢復——因為,很多原來的地主,拿著政府給的土地款,沒別的事兒干,就索性投資工業,順利轉型成為企業家。
比如,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原來就是鹿港的大地主,土改後,搖身一變成為「台灣水泥」董事長,從此走上了「康莊大道」。
更重要的是,蔣介石通過土地改革,穩定了在台灣的統治基礎。否則的話,就算沒有解放軍攻打台灣,他也得被憤怒的無地農民趕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