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永歷帝因何被被緬甸出賣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進了北京城,大明崇禎帝景山殉國。緊接著滿清入關,農民軍潰敗。大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以承明祚,但隨即被乘勝而來的清軍擊敗,被擒處死。接著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不到三個月,朱聿鍵也戰死了。於是在紹興的明朝宗室魯王朱以海稱帝,沒幾天清兵追到,他根本沒什麼兵力反抗,只好往海上逃亡,不知所終。最後是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是為大明永歷皇帝。歷史上把上述幾個皇帝的時期定位為「南明朝廷」,簡稱南明。在南明時期,永歷皇帝朱由榔是堅持抗清時間最久的一個,有18個年頭,永歷皇帝既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又是漢民族的最後一位天子。
桂王朱由榔原來封的是永明王,封地在湖南南部,但他從未去過封地,而是跟他父親桂端王朱常瀛住在廣西,也可能是子襲父爵的關係,人們都把他叫桂王。他在肇慶即位後,和前幾個皇帝一樣,日子很不好過。清軍追得他走投無路,先住肇慶,後到梧州、再到桂林,最後到南寧附近的瀨瑞。這時,明朝的一些忠貞之士,先後歸附到他身邊,如大學士吳貞毓、翰林院檢討蔣乾昌、兵科統士張鐫、吏科統士徐極、大理寺少卿蔡綜、武安侯鄭永元,以及大臣龐天壽、馬吉翔等等,都已聚集在永歷帝身邊。他們一邊向未被清軍佔領的地方發號施令,指揮抗清,一邊向清軍佔領的地方號召反清抗清。他們獲悉李自成、張獻忠雖死,但其部下尚有些人馬,在李過、李定國、何騰蛟、劉文秀、孫可望等人的帶領下,在四川南部、貴州和雲南大部站住了腳跟,而且提出了聯明抗清的主張。永歷諸臣都認為聯明抗清的主張與自己反清復明的方針並無多大矛盾,大臣龐天壽、馬吉翔主張向佔據貴州的孫可望、李定國靠攏。永歷帝同意與孫李聯繫後,孫可望表示願接永歷一班人到貴州共圖大事。永歷帝也立即封李定國為晉王、孫可望為秦王、劉文秀為蜀王,孫可望派人把永歷一班人接到貴州的安籠住下來(永歷在此住了四年)。據說孫可望說過:「安籠,就是把皇帝安放在籠子裡。」而永歷帝后來卻說:「安籠的籠字改為龍字,就是安定龍位」,下旨改籠為龍。今之安龍縣就是這樣定名下來的。為了更好的發揮李、孫、劉的作用,永歷帝還給予他們「大小戰事,誅斬封賞、先行後奏」之權(《南疆逸史》),貴州開始用大明永歷年號。
聯闖抗清的策略很快奏效:李定國南出黎平,向湖廣挺進,佔了寶慶、東安、桂林、梧州、南寧,還進擊長沙,兵圍吉安,把清廷派來的定南王孔有德,敬謹王尼堪,打得落花流水。李定國還與在沿海一帶抗清的鄭成功取得聯繫,設計在廣東沿海一線聯合作一次較大的行動,李定國先拿下了茂名,可惜鄭成功受阻未成大事。孫可望東出鎮遠,佔了湖南的芷江、沅陵等地。劉文秀在川黔一線頂住了清軍的進攻。整個抗清形勢大有好轉。
就在這時,永歷帝左右爭權內訌,大臣龐天壽、馬吉翔心懷鬼胎,與孫可望相互勾結。孫欲挾持永歷以制各路兵馬,獨吞西南,他在貴州大興土木修造王府,鑄造通寶,稱帝野心畢露。於是有一班老臣聯名寫信請李定國回師勤王,信被龐、馬二人透出,又被孫的親信截獲。孫可望火冒三丈,立即派親信鄭國帶兵到安龍追查,逮捕了參與寫信的十八位大臣,嚴刑審問,但無一人屈服。孫令將吳毓絞死,將張鐫、張福祿、全為國凌遲,其餘砍頭,棄屍三天於城北馬場坎,現安龍縣有永歷親寫的「明十八先生成仁處」的牌坊,是後來李定國奉永歷之命修的,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孫可望殺了18先生後,御史李如月彈劾孫可望「擅殺勳將,無人臣禮」,永歷恐孫殺再多的人,責令打了李如月四十大板。但孫可望知道後極不滿意,叫一個名叫張應科的人對李執行「剝皮示眾」,其慘烈狀況令人毛骨悚然。屈大鈞寫的《安龍逸史》有詳細述說,魯迅先生在他的《病後雜談》中也曾說過。李定國獲知孫可望事發,立即回師,兩廣復為清兵所佔。孫可望領兵要挾永歷帝交出玉璽,李定國只好奉永歷等西走雲南。孫可望揮兵追殺,到曲靖時為李定國設計殺敗,全軍覆沒,回到貴陽也站不住腳了,只好東出貴州向湖南清軍投降,復引清軍殺回貴州,後為清兵所殺。1659年清軍大軍攻入雲南,李定國護送永歷帝往滇緬邊界逃避,永歷帝決心入緬避難而後東山再起,李定國力諫不從。於是李定國在邊界打遊擊,建立了根據地,幾次派人接永歷等人都被拒絕。
永歷帝入緬,隨從有1000來人。按緬王要求交出武器後,分水陸兩路,水路300多人,陸路700來人。永歷帝及諸大臣走水路。陸路由於刀槍弓弩都已交出,一路吃盡苦頭。枉死於毒蛇猛獸之口的人很多,病餓而死者亦不計其數,有一些則落入野人部落之手,少數幾人躲入巖洞深箐,好些年後才回到雲南來,因此陸路沒人到達預定的地點——者梗。水路上病死者也不少,到達者在者梗結草棚而居,靠野菜果度日,後又遷至咒水。漢奸吳三桂守雲南後,多次派人威脅緬王交出永歷帝人馬,緬王迫於淫威,在咒水將永歷帝的大臣們殺害,只留永歷帝父子及十二名宮女(一說24名)押至昆明。咒水之難死者約三百餘人,中有大臣42人,有刀砍的,有繩吊的,其過程由一總兵鄧凱詳細記下。鄧凱當時因腳傷躲臥在窩棚裡,聽到緬人呼喊集中訓話,還聽到逐棚驅趕打罵之聲,深知有變,乃仆伏到一刺蓬內隱蔽下來。殺人之後,緬兵持火逐一焚燒窩棚而去。鄧凱揀回一命,幾經折磨才返回雲南,寫出全過程交給後代保存下來,若干年後交給了有關部門,情況得以如實留傳。永歷帝父子被押到昆明後,吳三桂於大明永歷十八年(1662年)四月的一天,將其父子殺害於昆明北金蟬寺前。李定國聞訊後憂憤而自殺殉國於中緬邊界。「大明王朝」至此算是完全覆滅了,永歷皇帝既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又是漢民族的最後一位天子。辛亥革命勝利後,蔡鍔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金蟬寺建立「大明永歷帝殉國處」石碑,碑高1.96米,寬0.72米,厚0.12米,碑文為正楷書,至今尚存。
據史料記載,漢奸吳三桂殺害永歷帝之後,焚屍滅跡,僅將部分骨肉分賜諸將食之,以觀諸將之心。焚屍之後用風簸將灰鼓散,叫「焚屍揚灰」,故至今未發現有永歷帝之墓。僅貴州都勻大坪鎮有永歷帝的衣冠塚。當地扶姓人家說,是他們先人明朝大學士扶綱派人搜集衣冠而葬的,為隱其真,只傳是桂王墳,不留碑記。扶綱是因明亡不願降清而回鄉隱居的。帝墓左邊是編修塗宏猷的 發塚,右邊是節愍侯鄔昌期的衣帶塚。民國十年都勻縣奉令修史,查實桂王墳乃永歷墓,才為其樹碑立傳,省長任可澄、省志總 陳炬、知縣竇全曾都為之寫了碑記,碑文「大明永歷皇帝陵」幾個字,墓碑及碑記是時任四川綦江縣縣長張瑞徵寫的(張系都勻人),還修了些亭閣楹聯,帝墓才初顯規模。墓高3米、徑6米,碑高1.62米,寬0.81米、厚0.13米,碑字陰刻正楷,字筆工整秀麗。塗宏猷和鄔昌期二人,是咒水之難42大臣之二,墳比帝墳小得多。筆者曾於1985、1988、1991年三次謁陵,「文革」中被盜跡象仍清清楚楚,帝墳從前到後挖了一個大坑,碑斷為兩截仰臥墳前土中。1996年都勻市人民政府公佈大明永歷皇帝陵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著手修復帝陵。2003年筆者再次瞻仰,狀況大為改觀,墳用青石砌邊,水泥勾縫,碑文由書法家蘆如平書寫,前邊加修了上下山的雙向百級石階,供遊人拜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