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哲宗時期的名相章惇為何被列入奸臣傳?
在《宋史》當中,宋哲宗朝宰相章惇被列入《奸臣傳》。不過,也有不少史家對章惇其人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章惇為人究竟如何,我們且看事實說話。在《宋史》當中,也曾經列舉章惇的罪證,主要有這樣幾項,「盡復熙豐舊法,黜逐元祐朝臣;肆開邊隙,詆誣宣仁後。」第一個,是王安石在宋神宗年間推薦新法,而章惇是推行新法的幹將。在王安石隱退之後,成為新黨領袖。之後,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一開始是宋英宗高太后聽政,用司馬光等人,於是章惇等新黨盡數被驅逐。等到後來宋哲宗親政之後,起用新黨,而章惇也得以拜相。章惇上台之後,盡數罷黜舊黨人士。罷黜那些在世官員也罷了,章惇還要那些死了的舊黨官員的封好,謚號一一奪回,激起許多老臣的不滿。
第二項,章惇為相其間,對於遼國和西夏,都採取比較強硬的態度,加強邊疆軍備,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宋朝的國防勢力大大增強。不過也因此增加了和遼國、西夏的矛盾。
而所謂污蔑高太后,則是在高太后去世之後,章惇曾經建議宋哲宗廢除高太后的封號。不過最後宋哲宗還是沒有採納。那麼,由這兩項罪名就把章惇列入《奸臣傳》到底合不合適呢?不合適。在兩宋史書上,對於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本人,以及王安石的徒子徒孫,評價都相當低。為什麼呢?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宋徽宗時代最有名的四大寇之首——蔡京,就是新黨的領袖人物。蔡京正是憑借其新黨立場,進入北宋官場,然後推行改革,登上權力的頂峰。蔡京把持國政數十年,正是宋徽宗時代。蔡京漸漸的蛻變成了一個對上阿諛奉承,對下結黨營私的奸臣,使得北宋官場更加混亂,社會更加動盪。也因為這個原因,南宋的正統觀點,就認為新黨是禍害北宋,導致中原淪喪的主要兇手。
而章惇呢,他是新黨領袖,為什麼在宋徽宗時代卻受到貶斥,最後潦倒而死呢?因為章惇在宋哲宗忽然駕崩之後,朝中大臣與太后商議確立那位皇子為帝的時候,公開反對端王趙佶。當時朝中是宋哲宗皇后向太后在位,她傾向於立端王趙佶,而朝中諸位大臣也都默不作聲。唯獨章惇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等到趙佶即位之後,自然對當初反對自己的章惇懷恨在心,就藉故把章惇一貶再貶,章惇晚年冷落,終於死在貶官途中。那麼,章惇一生的行為,是對是錯呢?很難一句話定論。不過,有史家認為,章惇雖然說在細節上有許多不足,可是在治國方略上,卻有獨到的眼光。比如其看重西北軍事,如果能夠持續變法,北宋不至於被金國迅速滅亡。而反對宋徽宗趙佶即位,更是一針見血的高明之見。宋徽宗早年,也曾經勵精圖治,有一番作為。可是此人本性喜歡的只是詩詞書畫,做一個王爺,儘管瀟灑風流,玩玩高雅,可是作為一個君王,卻必須有宏圖遠略,關心社稷民生。章惇「輕佻」二字,可謂說中宋徽宗要害。
至於章惇打擊報復舊黨人士,就跟不算什麼罪名了。首先政治本身就是血腥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新黨上台,舊黨靠邊;而舊黨上台,又何嘗不是盡廢新法?而且,南宋時期一直是投降派執政居多,官場思想保守,不思進取,自然是反對新法,反對新黨。於是北宋神宗哲宗年間的新黨人士一個個被醜化。其實,放在我們現在看王安石變法,就和兩宋時期完全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了。以前是一無是處,而現在是利國利民,符合歷史潮流的改革。